王召明 牢记嘱托 小草扎根
2022-03-14耿国彪
耿国彪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嘱托: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国情地情的路,自我开发,然后推广。全国政协委员、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将总书记的嘱托牢牢记在心里,用了八年时间去摸索、实现。
“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导原则,也是连接机制。作为企业,更多的是要通过这种连接机制去思考、实践,如何来呈现。”全国政协委员、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什么要做关于生态草的产业?因为这个领域相对是个空白,能够深度发力、创新。现在粮食、蔬菜种业国外相对成熟,但没有生态草这个概念。
敕勒川草原曾经是呼和浩特市周边砂石遍地、黄沙漫天的废弃地,2012年,王召明和他的蒙草团队用适地乡土植物、多样性建植方案模拟自然环境,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到现在已经10年了,这里从荒石滩恢复成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的草原,蚯蚓、野兔、红隼、绿头鸭等小动物也都回归了,和谐共生。去年在这里还看到了赤狐,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生态的一个逻辑,不是看草长多高、多密,而是要看一平米草原上,有多少植物的种类、有多少蚯蚓、生物等,再看土壤里头微生物的含量。”王召明说。
致力于“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王召明,将研究乡土植物、发展特色草种业科技视为人生追求。近30年,以采集驯化野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为起点,在全国建立10多个专项种业研究院,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和乡土植物繁育生产体系。因为王召明和蒙草团队的努力,一株株小草不仅扎下根须,而且逐渐蔓延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原。
种业(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蒙草的科研人员扎根这里,收集、引种、驯化、保存、运用适地乡土植物来修复自然生态的多样性,运用自然种源与生态大数据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蒙草建立了北方特色乡土种质资源“保、育、繁、推”一体化应用体系,收集存储乡土植物和农作物种子4.8万份,标本近12万份,土壤140万份,建设北方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三秦种质资源库、青藏高寒高海拔耐低氧种质资源库、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资源库、蒙中医药种质资源库等18个种质资源库。这其中都是有生态、经济、科研价值的种质资源,特别是地区特有、珍稀濒危的,最长可存储50?100年。对我国北方的特有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的安全得以保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王召明说,目前草种、草业的科研,大多数是细了、专了,从应用角度,需要一些大生态系统研究,需要一个全球的生态系统的综合体系。这是真正的青山绿水的核心,也是我们总书记说的尊重自然,尊重生态。
王召明及其带领的蒙草团队,是种业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大军中的一员,也是孜孜以求的呼吁者、实践者。
早在2013年,王召明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参加全国两会就提交了一篇题为《在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乡土植物应用》的提案,呼吁:“生态建设应重视、倚重乡土物种,保护乡土植物。”
2016年全国两会,王召明就“我国牧草产业发展”提出“适合本地生长的抗寒、抗旱、高产、优质牧草品种供应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在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中增加草种基地项目”。
2019年全国两会,王召明继续关注“中国特色种业的保护与应用”,呼吁:“买来的种子能种出一片草坪,种不出一片草原。建议挖掘保护道地原生物种、药用植物、生态环境用种等特色种业,从政策、科研等各方面加强特色种业的保护和应用。”
2021年,王召明建议“建立国家特色种业种质资源库,做好我们自己的特色种业”。10年如一日,王召明持续关注“种子保护”。
王召明说,我国虽然是植物大国,却不是乡土种业强国。生态修复用种缺乏,基础应用的科学研究、育繁推体系、市场化流通,都处在初级阶段。乡土植物的研发和壮大,民族草种业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现代化进程中,有些地区种植了许多进口草坪和引进树种,绿化效果是有了,但绿化成本过高,养护成本过贵,不适合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地情。我国种业发展需要创新化、乡土化、资源化和数据化的新模式。
用大数据建立顺国情合地情的生态指数
草原生态保护不能就草原而论草原,而是要系统地监测和保护。生态指数建立在生态大数据基础上,通过生态大数据可以了解每个地方的自然要素情况、产业要素情况。做生态修复也要与时俱进,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智能、精准、远程动态管理山水林田湖草不同生态,开展创新性变革。
王召明认为,要通过检化验或跟踪监测特定坐标点“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态数据并量化成规律,以明确该区域资源状况、怎么保护、怎么修复、怎么利用、水火预警及病虫害防治怎么布网管护,适合做什么生态产业、应该种什么花草树木等,实现智慧平台一网监管,数字化方案自动生成。
王召明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矿、气象、土壤、生物资源等生态本底数据,建立起一整套生态指标、指数体系,形成西部地区“生态产业一张图”,从而找到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监测、保护、修复、评价、补偿、发展措施,构建更广域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命共同体”。
“做生态不仅仅是种树、种草,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恢复,它是水土气、人草畜、生物、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无论是矿山修复、草原修复,甚至一片公园绿地、小区绿地就是一个小生态、一个共同体。”王召明说。
王召明用了一年的时间沿黄河流域调研农、林、草乡土种质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涉足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王召明说,农业上,沿黄流域特别是西北的“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农作物特产区域,但是缺乏选育保护特色种业,引进外来品种日趋严重。林草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草种稀缺,90%都要依靠进口,林木栽植外调居多。具有生态功能、药用价值的野生乡土植物生境退化、多样性遭破坏,相关品种繁育保护技术落后。
为此王召明提出,建设沿黄流域国家级“农林草乡土种质资源体系”。一是收集保护沿黄适地原生的“农、林、草”乡土种子,分区位、分功能、分特点的储藏标本、数字检测、延续基因、育繁应用。沿黄流域草场退化、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需要选育当地适生植物可持续的修复保护。二是政府或企业牵头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库,加强乡土种质资源的规模化繁育推廣。种质资源库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备份,保护乡土种质资源培育良种,打造独特风味品质的特色品牌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建立沿黄种质资源大数据,追根溯源。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区域的符号或品牌,设立种业大数据,为特色种子建档立卡,形成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期待一颗‘种子的理想,在这样一个春天绽放。”王召明说。
让年轻人参与到生命共同体建设中
历经百年开采的满洲里扎赉诺尔矿山,经过地方政府统筹治理,不仅山青了、草绿了,更成为动植物的美丽家园。小白狐、野鸭、百灵们都来安家,还有嗷嗷待哺的小鹰。蒙草80后博士生带领年轻科研团队在扎赉诺尔矿坑里一蹲就是五年,克服了矿山修复中“水帘洞、流沙河、火焰山”等水流、地质、土壤的困难,实现了百年老矿的绿色蝶变。
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着眼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人与动植物包括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蒙草还成立了生命共同体研究院,让刚毕业的90后年轻人负责,专门研究“招蜂引蝶,招鸟唤兽”。开发出很多有趣的生态课程《被弹射的种子》 《蚯蚓的故事》 《候鸟的故事》《轮回之果》等,在全国建有10多个不同主题的生态馆,已成为各地学生的科普基地。这些场馆全年免费开放,让孩子们从识花认草中感知生态的意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是经济要压倒生态,是生态里头取出经济要素,这是总书记经常说的一个核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召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