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解放日报》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实践探究

2022-03-14艾红红强若琳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中国共产党

艾红红 强若琳

【摘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与理论的精髓。以往研究多聚焦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与阐释,对其具体实践的发掘不多。通过选取与这一方针正式提出密切相关的延安时期为节点,对《解放日报》相关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该报最晚自1942年改版后即已践行“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路线,即由各级党委、党员提供稿件,“帮助与利用”报纸,达到内容呈现的“全党”化;在“提倡工农同志写文章”的倡议下,通过组织识字读报组、开辟群众专栏、建立激励机制和培养工农兵通讯员四大途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参与到“办报”工作中。

【关键词】《解放日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中国共产党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办报实践的重要成果,“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八字方针在我国影响极大,学界的相关研究也极丰富,不仅对其历史渊源、概念内涵、建构动力及指导意义等有深度考察,还在研究方法与视角上不断出新。

关于八字方针的源起,陈力丹指出,“‘全党办报’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一个概念。1944年《解放日报》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首次提出”,并认为“群众办报”没有具体出处,是根据党的相关论述归纳得来,1948年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被视作主要依据。[1]童兵认为,它是“在马、列依靠群众办报的传统上”提出并实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共产党办报实践结合的产物,并将“群众办报”在国内的实践源头追溯至《向导》周報和《红色中华》报。[2]黄旦认为,“全党办报”的口号可能首先出自李立三1930年提出的“党报是要整个党的组织来办的”,但后人引用更多的则是毛泽东在1944年和1948年的两次讲话,同时将全党办报活动追溯至1920年代初共产主义小组的自办刊物。[3]朱清河借助话语分析法,指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话语文本生成的关键节点是《解放日报》改版和1948年毛泽东的讲话,并挖掘出1946年9月1日博古妻子张越霞在《学习博古同志》一文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群众办报”四个字。[4]

以上对八字方针源起的认识,一是与党报的“党性”“群众(人民)性”等概念连接,将其视作一种办报实践,把源头追溯至早期无产阶级办报活动,由此马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报刊理念与实践成了八字方针的“传统”,党的早期办报活动成为“序章”;二是聚焦于概念本身,将界限划定在“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广泛推广的阶段,由此延安时期成为关键节点,毛泽东与党报成为重要的概念生产主体与实践载体。

对于“全党办报”概念的内涵,王敬认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机关都高度重视对报纸的领导,利用报纸推动工作;二是动员全体党员和基层群众为党报写稿。[5]李良荣提出:“‘全党办报’应有两种解释,一是强调办报的规模,二是强调办报的工作路线。”[6]至于“群众办报”,陈力丹认为包含四方面内容,即观念上意识到群众参与是报纸立足之本、切实动员群众参与报纸工作、组织工农通讯员、编辑部设立群众工作部门。郑保卫认为实现“群众办报”需要吸收群众直接参与报纸工作、为群众提供讲坛、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改进文风等。[7]其余学者的阐述大多被上述列举所涵盖。

上述研究对党员、群众参与办报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具有普遍共识,但在具体“如何办”的实践层面留有空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发掘与分析,从“办”报这一实操层面探究与复现《解放日报》究竟是在何时、何种背景下开展“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具体路径如何等问题,希望对当下新闻业提供有益启示。

二、“层层参与下的帮助与利用”:《解放日报》的“全党办报”实践

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发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称:“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又十个月了。这一年又十个月中间,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8]这篇社论不仅是“全党办报”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也直接印证了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是践行“全党办报”路线的主要载体。

(一)《解放日报》何时开始自觉践行“全党办报”?

有学者提出,“树立全党办报观念”发生在《解放日报》改版的第三阶段,依据是194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布“关于《解放日报》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员积极向报纸投稿,在党内引起高度重视。[9]也有观点认为:“全党办报的兴起,是在《解放日报》改版的第二阶段,收效甚好。”[10]结合上下文,其说的第二阶段具体是从1942年9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布“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开始。

上述研究将《解放日报》践行“全党办报”的时间节点对标相关的党中央文件发布时间。党中央的指示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中央指令与实际践行往往难以达到完全同步,延安艰苦的新闻出版环境以及水平较低的边区文化环境等因素,无疑都将对指令的实践产生影响。

通过对《解放日报》的具体内容进行统计分析,考证“全党办报”方针的落实究竟始于何时,无疑是更为接近历史本相的一条路径。

阅读《解放日报》可以发现,本报社论、本报通讯消息、本报撰写文章、中央领导人代论及发言稿、各地党组织或党员署名作品、群众署名作品、外报文章等,是《解放日报》的常规内容。本报编辑部、党组织/党员、群众及外稿是该报的供稿方。而上述西北局文件则对全党如何参与“办”报有详细指示,即:一是各级党委、机关、学校、组织的负责人要向报纸投稿。二是各地开展通讯员网络建设与培养工作。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1941年5月17日到1944年2月29日间34个月共1008期报纸进行考察。①分别统计:A.每期报纸刊登的党员&党组织署名总文章数。B.每期报纸总文章数,以“月”为单位进行汇总,计算单月A/单月B的数值比制作了图1,比值越高说明当月党员&党组织参与办报的力度越大。

从图1可以发现:1941年8月后,第一个显著的上升拐点出现,两个月后数值基本维持在10%左右。首个拐点出现在此,与报纸在1941年9月16日由2版升级为4版有关,版面的扩大自然带来内容体量的增加。其余明显上升拐点的出现时间较为分散,虽与党中央的号召有一定相关性(如1942年3月中旬发布《通知》、1943年3月西北局文件下发后数值皆有所提高),但这显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数值在其他节点也出现过转折提高,整体呈现无规律的波动。原因或许是边区现实环境与政治、经济、人员等外力因素同样在影响全党参与办报的实际程度。可以确定的是,1942年4月报纸正式改版开始后,约三分之二的月份比重数值在12%~15%,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进一步分析该报党员&党组织署名文章还可以发现,中央领导人文章多被安排在头版或四版,自报纸改版后不定时刊登;各级党员的文章多被安排在二版或四版,每期数量在3~8篇不等。1943年3月《通知》下发后,“全党办报”呈现出新的面貌,参与办报的党员层次更加多元。报纸接连多月不定期刊载署名为地方县委书记、宣传部长、机关组织代表的文章,这些党员和干部从各自属地出发,利用报纸报告实际情况。

据此,本文认为,“全党办报”作为一种办报思路在中共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体现,但作为一种被中央认定并正式推行、实践的方针路线,是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办报过程中——1942年4月报纸改版后,吸纳党员参与“办”报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而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布指令后,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成为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办”报参与者。

(二)《解放日报》是如何贯彻并实现“全党办报”的?

党中央的相关指令和文件明确界定了“全党”一词的指向,即从党中央到各级党委和各机关单位、从各领导干部到各党员个体,最广泛意义上的全体“党员”都是参与办报的“主体”。至于“办报”——1942年毛泽东在改版座谈会上指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11]西北中央局在提倡全党参与办报时则使用了“帮助”与“利用”二词。[12]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党“办”报,即在发行流通和内容编排上对报纸提供支持,用报纸传递党的声音、推进党的工作,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参与到党报工作中去,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党报的发展。

首先,党中央领导人直接领导“办”。《解放日报》创刊后,毛泽东、徐特立、刘少奇等人便时常亲自为其撰写社论,1942年改版后更是彻底置于毛泽东直接领导下。据时任报社总编辑的陆定一回忆:“在这个时期里,关于报社的整风,特别是办报的问题,我经常要去向毛泽东同志请示汇报,有什么事情,他也直接找我。”[13]毛泽东还亲自为报纸“征稿”,以确保党报内容的丰富性。1942年9月,《解放日报》第四版严重缺稿,毛泽东不仅亲自拟定征稿办法,还在枣园宴请吴玉章、陈荒煤等16位专家人士,请其为报纸撰稿。在“征稿办法”中,毛泽东不仅规定每人每月须征稿6000到12000字,还要求稿件“务使思想上无毛病,文字通顺,并力求通俗化”[14]。很显然,毛泽东作为党中央最高领导人,对《解放日报》办报工作的“帮助”与“利用”是极为细致的。

其次,建立各级党委审核与负责制度。1942年9月,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改版表示肯定的同时又指出:“虽然总的路线是对的,但报纸尚未与中央息息相关。”[15]为使党报实现与党共呼吸,《解放日报》编委会建立了稿件审核制度,规定凡是陕甘宁边区政权方面的稿件,都必须由林伯渠审核;军队方面的稿件则交由贺龙负责;与边区重要问题相关的需要西北局的审核……1943年西北局也发出文件,要求各级地方党委需加强对通讯员的管理,不仅要指导采访计划,还要审查他们向《解放日报》投出的每一封稿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审核负责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党委领导人切实参与到办报工作中,也从根本上将党报牢牢置于党的强力领导与监管之下,确保党报真正成为“党的喉舌”。

再次,党员、干部撰稿,丰富党报内容,反映边区实际。全党“办”报最为直接的体现即党员亲自为报纸撰稿。《解放日报》自改版后在第二版和第四版刊登了大量黨员干部的通讯、报告、文学作品等稿件。如清涧县委书记黄静波、靖边县委书记鲁直、延安县委组织部长王国华等县委负责人积极撰稿反映辖区的生产生活情况。各机关组织、学校的党员干部也从个人专业出发参与办报,如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干部赵峰,将工作中妇女生产状况写成通讯发表;粮食局副局长常黎夫对边区征粮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文章在报纸发表;鲁艺文学系主任何其芳、绥德师范学院教师汤般若等人,则从文学艺术方面丰富党报内容。这些党员来源广泛,他们的稿件往往能反映最真实的边区情况,最有力地鼓舞群众。有统计称,1943年4月至12月,延属分区地委负责同志及10个县市的负责人,在《解放日报》刊登文章40篇,新闻33则。[16]为更好地推动全党参与办报,《解放日报》还设立“党的生活”“来函照登”等专栏,刊登党员的自我检讨及批评建议等。

最后,党、报联络常态化。1943年,为了加强党报与党组织的联络,《解放日报》编委会负责人(博古、陆定一)经常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西北局会议;其他编委成员分别负责联络边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其中,陆定一负责联系军事领导机关、余光生联络经济领导部门、吴敏负责联络西北局组织部和党务室。同时,西北局的宣传部长卓然也加入了《解放日报》编委会。党、报联络的实现,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报纸的战斗性,也使党的各项方针得到更好的宣传。

综上所述,《解放日报》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机关组织的“帮助与利用”下,成功动员全党上下,使尽可能多的党员“层层”参与到党报工作中,使报纸从“不完全的党报”变为“完全的党报”。

三、“提倡工农写文章”:《解放日报》的“群众办报”实践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将“群众办报”解读为“为群众办报”和“让群众办报”的有机统一,并认为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②这一解读无疑揭示了无产阶级政权国家人民的核心地位、彰显了舆论工作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却也在无意间削弱了人民群众在党报工作实践层面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使用“为群众办报”一词时,群众很明显是处于客体层面的,其中的主体是党、党报及其内部从业人员),其直接结果是很多研究者将党报改进文风、内容迎合大众取向、头版报道群众模范等行为认定为“群众办报”的主要实践,即将群众办报简单地等同于党报要加强群众性、践行群众路线,而忽视了“办”这一主体行为。本文将“群众办报”的主体认定为广大“群众”,将“办”视作群众的主动实践,而“报”即作为实践载体的《解放日报》,则是群众“办”报的实现途径。

(一)《解放日报》实践“群众办报”的时间考定

上文提及“群众办报”概念的标志性来源是1948年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一次以专有名词出现是1946年张越霞所写的纪念文章。但实际上作为办报路线的“群众办报”传统早已有之。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社论中业已提出党报要“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情绪、生活需要和要求”的主张。[17]毛泽东之所以在1948年强调这一方针,与当时土改工作中党报出现的路线错误、亟须了解群众真实呼声有关。而1942年的延安整风中,作为党的机关报的《解放日报》也面临同样的现实问题。

创刊初期的《解放日报》每日出版一大张两个版面,有限的版面加上脱离边区实际的内容编排,整个报纸几无群众参与“办”报的痕迹可循。9月,报纸扩为四版,但依旧沿用以往的编排模式,群众参与稀缺,直到改版后群众“办”报才有起色。通过对报纸内容的梳理发现,《解放日报》版面上可见的群众“办”报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撰写稿件,如以通讯、报告、小说、诗歌等内容投稿发表,此类稿件一般篇幅稍大,多刊登在第四版副刊;二是利用报纸的群众专栏,提出个人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建议,这一类内容较为短小,多以互动问答形式出现。

上述两种“群众办报”方式,受限于边区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状况,直接撰稿的比重很小;后者更为常见且易于辨析、统计,因此本文以报纸开辟的一系列群众专栏为线索,梳理发现:1942年改版后,随着“民众呼声”“问答”“信箱”“工农通讯”“大众习作”等多个专栏的设立,工农群众逐渐有了亲自参与“办”报的路径。由此,《解放日报》至少在1942年业已开展群众“办”报的实践。

至于参与“办”报工作的群众组成,研究发现,一些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奔赴边区,他们在延安等地工作、学习,在向报纸撰稿时并未加入党组织,仍属群众范畴,如漫画家张仃,1938年从北平来到延安,执教于鲁艺美术系从事创作与教学工作,其间为《解放日报》绘制漫画,直到离开边区后才正式成为党员;而一些居住在各县区的工、农、兵群众则通过写信、口述等多种方式,将自己的“声音”在报纸上公开传播,如农民于一、胡高栓寄信至编辑部反映问题,士兵朱占国、王宗堂等人通过口述加编辑代写的方式参与办报等。

(二)《解放日报》如何实践“群众办报”?

“群众办报”的实践与“全党办报”有一处明显不同——“全党办报”更多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级党委、党员积极响应与参与;而边区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难实现自主参与办报,因此党和党报为实现真正的群众参与付出了很多努力。1942年10月,《解放日报》接连刊登柯仲平等人鼓励工农写作的倡议文章,对工农群众的重要性加以肯定,同时号召知识分子做群众的“理发员”,帮助工农修改文章。号召引起各方响应,编辑部称自发表倡议文章以来,收到了很多工农群众寄来的文章。为引导群众参与“办报”,提高群众的写作能力,党和党报还采取了多种促进手段。

一是帮助群众识字与读报。

“群众办报”的首要前提是群众有基本的读写能力。但在延安时期,边区文盲率高达90%以上,一些偏僻县区识字的人仅占0.5%。[18]1940年前后,中央号召各县区以冬学、夜校、识字班、读报组为主要形式,陆续开展文教工作。《解放日报》为推动群众教育施行,多次刊登相关动员文章、工作通讯和文艺作品,如《新英雄的出现》《民办村学经费问题解决的几种办法》《延川县冬学为什么失败》《夫妻识字》等,在鼓舞群众的同时,还为地县开展文教工作提供经验。与此同时,《解放日报》的一批基层通讯员也主动加入文教工作,在各自辖区组织工农群众读报、识字、办板报,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将党的政策方针深入工农。到1944年,边区已经有一万多名群众加入读报组,读报过程中,群众对报纸的建议与反馈也可以直接口头表达,再经由通讯员反映给编辑部进行改进。

二是开辟专栏,为群众提供表达平台。

为传递更真实的群众呼声、反映更切实的群众利益,《解放日报》开辟了形式灵活、门槛较低的群众专栏,赋予群众自主发声的媒介接近权。

专栏的形式灵活,也符合边区实际。如专为不识字群众设立的“民众呼声”,由群众口头反映情况,编辑整理代写,刊登过《我没有土地种》《不是公家人 禁止穿军装》《我要加租》等反映群众呼声的短文,有时还会刊登口述群众姓名。“问答栏”“信箱”也很接地气,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或积累的经验,都可以寄信至编辑部,编辑筛选后给予回复发表。直接响应党提倡工农大众写文章号召而创办的《大众习作》栏目,还刊登了许多工农亲笔写作的散文、诗歌、故事,并将“原作”“改作”“修改意见”一同发表,目的就是提高群众的写作水平。

受限于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依靠群众撰写文章来实现“办报”难以长期为继,而上述專栏大多短小精悍,对群众文化素质要求较低,能够保障群众的主动参与。

三是吸引和鼓励群众参与办报。

边区群众多是忙于生产的工农,几乎无暇学习文化,更遑论参与办报;另一些群众若好不容易写成一篇文章投稿,却得到简单的“不予发表回复”,难免挫伤其积极性。为鼓励更多群众参与办报,《解放日报》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手段。

报纸多次加大字号刊出“征稿”“欢迎投稿”等字样、经常提及“(欢迎)工农士兵的写作”“热情欢迎群众写稿”,同时承诺“来稿一经采用,稿费从优”。除了金钱奖励,报纸还通过“来稿必复”“评优表彰”等手段,鼓励群众坚持参与办报。“来稿必复”使群众寄给编辑部的稿件无论是否刊登发表,都会得到编辑部的回信,有的虽不能顺利刊登,但群众得到的回信比去信字数还要多,编辑部的真挚态度令群众受用;报纸还会对各区县的工农通讯员进行公开“评优表彰”,如《模范通讯员李善财》《农夫通讯员李锦秀》等文章的刊登,《西北局宣传部、延安记者协会奖励本报通讯员,志丹县荣获团体荣誉奖》等报道,都极大鼓舞了群众的写稿热情。

四是发展群众成为党报通讯员。

群众参与办报的另一途径是成为解放日报社的工农通讯员,持续稳定地为报纸提供消息源、通讯稿。正如社论《展开通讯员工作》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报纸,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如果没有参加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党与非党的通讯员,是不可能办好的。”[19]工农通讯员在群众参与办报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关键的,一些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众无法用文字表达意见,但可以借助身边的通讯员来传递声音。延安时期,工农通讯员活跃在各区县、乡村,他们的本职工作可能是小学教师、变工队长、妇女干部,只要稍有文化的群众几乎都愿意主动肩负起通讯任务。为提高通讯员水平,《解放日报》不仅多次刊登通讯员业务指导文章,创办《新闻通讯》副刊,还派出记者驻扎在各区县,与当地党委一同培育工农通讯员,不断提高他们的采写能力。

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领域的折射,“群众办报”的实践,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民意见与呼声的收集与传播。

四、总结与启迪

“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作为党管新闻事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媒介格局迭变、党的新闻事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仍具有适用性。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舆论场中传达党的声音,如何在网络平台繁杂林立的当下反映群众的真实呼声,破除精英与大众的传播隔阂,实现高效的党群联通,是亟待回应的关键问题,也是本研究的现实考量。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领导的大型党报,《解放日报》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步明确了党报的性质与任务——不仅成为党的喉舌,也成为群众的论坛。其在改版社论中明确表示:“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要使它成为天下人民的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我们的党是代表人民的党,我们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别的利益。”[20]本文对八字方针的论述虽然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新闻工作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始终如“一驾两驱”般引领、推动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而“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数量极为庞大的存在,如何确保最广大人民的呼声得到传递,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媒体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群众办报”的提出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党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毫不夸张地说,“群众办报”的提出与全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可能。

当下的媒介技术革新与社交媒体的崛起在缓解“大众失声”的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问题。首先,技术是有“门槛”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自如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发声,偏远地区的群众以及老龄群体往往被排斥在外、无法发声;其次,社交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并非完全公平,普通用户的声音往往被意见领袖所遮蔽,最真实的个体呼声消失于算法谜沼之中。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最大的经验之一就是意识到了革命若要成功,必须依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党有责任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发声平台,建设意见论坛,确保人民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利益、愿望、情绪、要求和意见,这是保障群众参与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的关键途径。与此同时,党的新闻工作者也应当坚持“三贴近”、力行“走转改”,深入基层和群众,切实将群众路线践行到日常工作中。

[本文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XJ2021000113)]

注 释:

①之所以截止到1944年2月底,是因为在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公开发表社论称过去一年多改革的经验即“全党办报”。本文采用此观点,认为在这一时间节点之前,《解放日报》业已实践全党办报路线。

②张春林.群众办报思想的源流及其延伸[J].重庆社会科学,2008(8):78-83;朱清河.“群众办报”的逻辑起点与未来归宿[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3):21-27+110等论文中均有提及。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84.

[2]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1.

[3]黄旦.党组织办报与“手工业”工作方式:“全党办报”的历史学诠释[J].新闻大学,2004(3):14-19.

[4]朱清河,王青.“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话语生产与时代形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6):5-16.

[5]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3.

[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10.

[7]郑保卫.毛泽东对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1):23-27.

[8]本报创刊一千期[N].解放日报,1944-2-16.

[9]吴廷俊.考问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8.

[10]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2.

[11]李捷.毛泽东著作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540.

[12]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3年[M].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4:14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室.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3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5.

[15]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0.

[16]陈信凌.新闻春秋(第11辑)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理论与实践(1921年-1949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108.

[17]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04-01.

[18]任学岭,杨延虎,郝琦.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21.

[19]展开通讯员工作[N].解放日报,1942-8-25.

[20]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04-01.

(艾红红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强若琳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赵亮

3797501908205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