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宇 守护草原那片绿茵
2022-03-14张志国
张志国
“像我一样出生成长于草原的人,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草原情结。守护好草原这片绿茵是我最大的心愿。”近些年来,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内蒙古自治区委会主委董恒宇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不停地奔走呼吁,倾注了大量心血。
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在草原人民的心中,家的概念是整个草原。可这个家园如何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同时,实现“天长地久”呢?在广阔的草原上,草原人世世代代赶着马、牛、羊群,逐水草而迁徙、游牧。在牧区调研时,董恒宇问老牧民:“你们以前为什么不定居在一个地方?”牧民庄重地告诉他:“如果在一个地方定居,地母神额托格会很疼的。只有我们游牧和迁徙时,额托格身上的血液才畅流,她才浑身舒爽。”他深深地感悟到,草原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万物的温情厚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自然地把自己的行为与大自然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几千年迁徙和放弃中,草原民族才对草原实现了永续利用、永恒拥有。
在新时代解决好草原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人民致富之间的关系就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和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的殷切嘱托。董恒宇带领他的团队深入基层一线,走进蒙古包,走遍区内外的各大草原。俯身倾听农牧民的心声。近些年来,他牵头完成草原生态保护、生态草牧业、农牧民增收等30多项调研课题。2019年,全国政协从70年14.4万件提案中评选表彰了100件有影响力的重要提案,其中,第七十三号提案《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提案》正是由董恒宇牵头在2009年提出的。提案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党委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从2011年起每年拨付143亿元补偿我国六大牧区,让草原牧区、牧民广泛受益。2016年第二轮补偿增加到每年200亿元。
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十年来,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近几年的调研,董恒宇发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下、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相应法律、机制政策尚不完善、后续产业支撑缺乏等问题。为此,他在《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提案中建议:“尽快修改现行《草原法》和相关条例,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以适应新时期生态保护建设的需要;确立农牧民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农牧民的心声,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让农牧民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草原生态的工作中来”等。
文化自覺 生态是文明的载体
“奔走国是、关注民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光荣传统。民盟成员大多工作在文化教育部门。“作为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一员,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有政治担当的同时,还要有学术担当。”董恒宇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自觉从事中西方文化、哲学比较研究,持之以恒30余年。正是因为厚重的文化积淀,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看待生态建设,使他对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从生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感悟出“生态是文明的载体,文明的消失往往从这一地区植被的沙漠化开始”,比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原生文化有三个先后失落或中断即如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认识到:我国草原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人口较多,抓好草原生态建设,关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民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长期以来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净化空气、防污固碳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区域沙尘暴频发,近些年虽然有所恢复,依然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爬坡过坎关键阶段。
2005年始,在民盟中央大力支持下,董恒宇先后在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主持召开了五届“民盟北方生态论坛”。2009年,董恒宇倡导并组织成立“生态研究基金会”。“研究基地·研究基金·生态论坛·智库平台”四位一体的参政议政新模式形成并不断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自2008年董恒宇转任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分管人资环委员会,他积极呼吁“保护草原,建立保护长效机制”,在全国政协多次提交有关提案。2009年、2010年,全国政协会同国家相关部门调研视察甘肃和内蒙古,形成《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等两个报告。董恒宇受民盟中央委托并以提案人身份参与了这两次调研和视察工作。这两份报告提交后多位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
2011年民盟内蒙古区委《关于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获得中央统战部等11部委颁发的“建言献策优秀成果奖”。他2012年获得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优秀提案表彰。在内蒙古政协十届委员会成立以来的两次表彰活动中,民盟内蒙古区委的《关于切实保护好我区草原湿地的建议》《关于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加强我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建议》等提案分别被评为年度集体优秀提案。2015年,《关于推动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建议》和《关于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内蒙古草业发展的建议》被民盟中央采用,分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
调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近些年来他发表有关论文60余篇。署名文章和访谈多次在《人民政协报》《学习时报》《内蒙古日报》《群言》杂志等媒体刊发。2012年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文集《感悟草原》。同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他主编的《碳汇概要》,倡导把碳汇这一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重要资源配置到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经济建设的大格局中。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及《低碳金融》部分章节的撰写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讲话提出“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与规律”命题,董恒宇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展开理论研讨,他撰写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哲学思考》发表在中共中央政研室2020年《学习与研究》第八期;撰写的《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哲学解读》2021年8月23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后,“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纷纷转载。
行动自觉 知行合一 躬耕绿色 立草为业
“要立草为业,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草业。”粮食安全是董恒宇多年来重点关注的问题。“草原的意义不仅在生态环境领域。从大农业、大粮食概念上讲,饲草通过牲畜转换成肉奶食品,与粮食直接生产成食品在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而且肉奶蛋白水平更高,因而牧草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农耕文明影响,我国长期重粮轻草。肉奶目前在我国居民餐桌上占1/3,肉奶质量安全涉及家家户户。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持续升级,优质动物蛋白需求增大,在过去30年中主粮降低21%,而蛋白类食品增加17%,发展草牧业其实是刚性需求。为此,他建议:亟须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现代化发展模式,将生态草业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力争在“十四五”把牧草列入作物系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变“退耕还草”为“退粮还草”,恢复撂荒废弃农田,人工种草,科学管理,为我国人民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安全的肉奶食品。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安全、自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计划。“种子是农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芯片,属于现阶段我国易被西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董恒宇在调研中发现,近些年我国一般类粮食种业有很大进步,但草种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每年自主繁育草种占全国用种总需求的比例较小,只能大量依赖进口。进口草品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应性差、易患病害,应用范围有限。我国是草原大国,牧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深入挖掘、系统性培育、广泛应用,如不能及时补上短板,我国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为此,他建议:加快本土草种的驯化培育,建设草种质资源库。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设、退化草原修复、荒漠化治理、矿山修复、湿地治理等生态工程都要有本土适地草种,对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主要是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等抗逆和多年生特征。我国天然优质牧草资源种类丰富,需深入挖掘乡土优质高产草种及适应性强的生态修复草种,保护本土种质资源,强化草种标准制定权;建立草种良种繁育体系,“十四五”期间,在内蒙古建成中国草种质资源库。
为汇聚“天下”英才,2019年,董恒宇倡议成立内蒙古政协应用型智库,得到政协主要领导大力支持。智库广泛吸收区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各专委会年度调研课题中。成立以来,智库专家、学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协助各专委会完成了多项课题的调研,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如他邀请内蒙古政协智库成员、北京林業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卢欣石教授来内蒙古,从我国草原地理分布特点、中国现代草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发展瓶颈等多个方面,作了《草原景观格局与草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讲座,为政协委员更有针对性地履职建言给予了启迪和帮助。
今年全国两会,董恒宇带着“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 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加快推进牧业数字化经济发展”“完善牧业政策性保险,保障农牧民切身利益”等提案,继续为保护草原生态、改善牧民生活发声。他说:新时代草原的主要功能是生态屏障,是蓝天绿地的亮丽风景,是骏马奔驰的精神家园,作为全国政协常委通过政协议政平台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是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