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解读的吾思吾感
2022-03-14应乃金
应乃金
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创造性地获取)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动态的,时代不同、角度不同、水平不同,解读结果会不同。
有一次聆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该教师也把重点放在了“父亲攀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环节上,通过细解“蹒跚”“探”“攀”“缩”这些重点动词,让学生感知父亲攀爬月台的艰辛,不易。又问:“这段文字除了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外,你觉得哪些地方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学生答道:衣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老师:为什么是这样的穿着?生A:奔丧,作者心情沉重。生B:经济上不宽裕。然而,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不屑一顾,直接进入下一问题:“那么,孩子的穿着是怎样的?”意图是通过比较来突出生活的窘困,但事与愿违。我认为该教师这里有走过场的味道,对文本解读欠深,备课不周。同样是教学《背影》这篇文章的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获得者马骉老师对“父亲攀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环节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对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样的穿着,师:衣服的颜色是怎样的?生:两个“黑”,一个“深青”。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穿着?生A:奔丧,作者心情沉重。生B:经济不宽裕。师补充:一是父亲在其母亲离世时奔丧;二是朱自清本人丢失工作;三是负债累累。这样的解读学生就容易接受。基于文本的个性价值,马老师对两个“黑”,一个“深青”读出了特别的味道,用马老师的话说,就是语文的问题应该回归到文本中去解决,教学价值的把握一定要正确。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呢?为此我认为须确定“准确、深刻、独到”的标准,具体理解为:
一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二是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把文本放入單元教学内容中,甚至整本书去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
三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可学些什么。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种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深刻和独到?教师对文本深刻、独到的解读首先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中,就应当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呈现这一篇中所隐含语文核心价值。
其次是找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兴奋点、疑惑点。教学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率。面对一篇文章需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什么该重点教学、什么是教学难点,最准确的答案在学生那里。“一个高明的老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以学定教,起点准确了,目标才可以更准确。
381750033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