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课文应教出语文的“真味”

2022-03-13董旭午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语文

【摘 要】课文是什么样的和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而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就是要教学生学通悟透,真正学会和会学,最终会阅读、会品析和会表达。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学课前,教师一定要用心预设好关键问题,之后多维融通“生活”,引发学生深入文字“骨缝”地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以高质量完成语文教学本务,为学生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好语文基础。

【关键词】精品课文;语文“真味”;教学本务;学通悟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1-0028-03

【作者简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应分为教学、导学、扶学和自学四类。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保证精品课文教学的节数、实效、质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施好导学、扶学和自学,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

所谓精品课文,在笔者看来就是指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教学价值的经典课文。那么,精品课文如何展开教学呢?笔者提出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课文是什么样的和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而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语文教學就是要教学生学通悟透,真正学会和会学,最终会阅读、会品析和会表达。每逢教学课文,笔者都积极实践、落实好这一理念,教学生深入课文语言文字的“骨缝”中去细品语文的“真味”。下面,笔者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来谈谈精品课文的教学。

一、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教学前,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是唐代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二、带领学生从古诗词本身出发细细品析

这首诗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写诗人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节写诗人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节写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节写诗人期盼能得到万千广厦庇佑天下寒士。从结构布局来看,前三节层层叙述描写、铺陈蓄势,为最后一节一吐胸臆、升华情感、表明心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感知这首诗,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逐段逐句逐字地来品析这首诗——这也是教师教学这首诗必须要做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1.师生精读第一节,悟透诗人的运笔缘由

诗的第一节,一共五句。开始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突兀迅疾,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迅猛的秋风突至、咆哮怒号的景象。“风怒号”这三个字,音响宏大,诵读起来真有如“秋风”就在耳畔咆哮一般。一个“怒”字,又将“秋风”拟人化,有着浓烈的情感色彩。诵读这两句时,教师不妨这样点拨学生:试想,诗人好不容易盖起了这座茅草房,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好像故意跟诗人过不去似的,怒吼而来,狂暴地卷去他屋顶的层层茅草。此时此景此刻,诗人的心情会怎样?那迅猛的狂风,那凄厉的怒号都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从整首诗的结构布局来看,这两句诗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再从读者的维度来看,这两句诗还会有怎样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着重讲解“三”在古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往下看,“茅飞渡江洒江郊”,写被秋风“卷”起的茅草根本就没有机会落在屋旁,而是随风“飞”过江去,然后纷乱地“洒”在了远处的“江郊”。师生共品“飞”字的用法。这个“飞”字紧承上句中的“卷”字,凸显了秋风之迅猛之狂暴。那“高者”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无法弄下来;那“下者”随流飘转沉于塘坳,更是很难收回——流露出诗人的万般无奈。所以,这个“飞”字绝非仅仅用得生动恰切,更是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焦灼。接下来,“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又是一个接着一个,动作迅疾,剧烈地撕扯着作者和读者的心。更高明的是,诗人并没有直白地喊叫出自己的焦灼、无奈、痛苦和怨愤,而是将这些情感都巧妙地融入对秋风的描写之中。再有,这五句诗依次押“号”“茅”“郊”“梢”“坳”等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因而诵读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阵阵凄冷狂暴的“秋风”就在耳边咆哮着。这时,学生也仿佛看见了一个枯瘦的老人,穿着单薄破旧的衣衫,拄着破竹竿,立在屋外狂风凄雨中,正眼巴巴地望着那“秋风”狂暴地撕扯着他房顶的茅草。这样的描述自然会激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强烈的同情心,也为后文制造了悬疑和铺垫。课堂上,对开篇这五句诗,学生决不能漫不经心地一读而过,而是要在教师的导引、点拨之下深入情境,击透文字底里,深度品味蕴于其中的诗味,透悟诗人这样运笔的缘由。

2.师生精读第二节,读出诗人的“叹息”

诗的第二节,也是五句。这节是对前一节的补述。前一节写道:“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些茅草肯定是无法收回了。但是,那些撒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总还是可以收回的,然而却都被“南村群童”抱跑了。这句诗里,最关键的三个字是“老无力”。假如不是诗人已然“老无力”,也就不会受这样的欺侮了。“忍能对面为盗贼”,即“竟然如此狠心在‘我眼前做起了‘盗贼”之意。不过,这里还需明确一点,这“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只不过是为了表现诗人的“老无力”而已。实际上,诗人不可能视“群童”为“盗贼”,于是就只好无助地站在那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了。诗人为什么会“叹息”呢?笔者认为,至少该有这几种意味:一者,叹息自己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二者,叹息人们的生活都太贫困了;三者,叹息因贫困而世风变得不淳了;四者,在自我叹息中联想到了有类似处境的无数穷苦人。这些意味,诗人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教师一定要导引、点拨学生用心地从诗人那“叹息”声中品味出来。

3.师生精读第三节,理解诗人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共八句。这一节写诗人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凄苦愁痛的惨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凄惨愁苦的氛围,烘托了当时诗人凄惨悲苦的心境,也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心灵,教师一定要点拨学生深入其境和诗人的内心去感受这两句诗的作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两句,没有深切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晚上睡姿不好,把被里子又蹬破了。这不仅是在写布被的旧且破,也是在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这种铺垫蓄势,教师也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品味、积极思考,从而真正心领神会、读通悟透。八月的成都,天气并不算冷,但是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诗人才会感到特别冷;又由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才会更加心冷。此景此境之中,忆起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不堪的经历,想到战乱频仍、山河残破的国家,诗人又怎能入睡?“何由彻”这三个字充分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里的“何由”即“由何”,可理解为“怎能、如何”,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迫切的心情。到此,诗人也就很自然地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了其他窮苦人类似的处境。由此,将诗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节。

4.师生精读第四节,读出诗人的崇高情怀

诗的第四节,即最后一节,共五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三句,前后两句都用七字句,中间却用九字句。这三句诗蝉联而下,吼出了诗人的崇高的情怀,创出了一种宏阔而崇高的气势和诗境。这当中,“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语,意境宏阔、情感美好,且声音洪亮、节奏强烈、铿锵有力,强有力地迸发出诗人的激情和希望。特别是“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句,本可以不写出来的,但为了更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诗人又多写了这七个字。对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高度重视,积极思考和探究,用心品味诗人多写这七个字的真正用意。“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特别需强调的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句,教师更是要一板一眼、一顿一挫地诵读,而且“足”字还要读重音并适当拖长,以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感。

综上,我们深入这首诗字句(包括音韵)的“骨缝”,深入地品析了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样的”和“怎样写的”。不过,这里还是想再多说几句:笔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说明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该怎样去学”来进行教学,一定要启发、点拨和导引学生如此多维“生活”融通地对课文进行品析和探究。为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品课文的单篇教学,切实教导学生品通悟透课文究竟是“什么样的”和“怎么写出来的”等问题,以及作者“这样写的缘由”——这才是精品课文单篇教学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猜你喜欢

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纸恳切书,一段语文情
语文的“理”性
美读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让积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语文的使命
语文的重建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