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环境影响因素探析*
2022-03-13卢佳慧齐淑静
卢佳慧, 齐淑静
(1.河北工程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附属医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抗挫折能力指的是个体忍耐挫折、抵抗挫折、应对挫折、利用挫折的心理能力[1]。它是个体抵抗挫折的能力,即个体能耐受挫折、排解挫折,并能从挫折中成长的能力[2-3]。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具有独特功能的心理结构,是为实现抵抗挫折、适应和利用挫折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文献中,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4]。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过程,即通过外在的干预引起大学生的内在变化的过程,因此关键是寻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5]。那么,想要找到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就需要对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抗挫现状的调查以了解目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体状况以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由于大学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中心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内,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接触大多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述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本研究对于环境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围绕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环境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以探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向和着眼点,为进一步的抗挫干预研究提供支持。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在校大学生问卷926份,资料完整且有效回收问卷871份,有效回收率为94.0%。其中,男性问卷245份,女性问卷626份;在问卷对象涉及的年级人数上,大一学生350例,大二学生117例,大三学生198例,毕业班学生(包括大四学生和大五学生)206例;在问卷对象涉及的专业人数上,文史类332例,理工类138例,医学类156例,农学类112例,管理类133例。
(二) 调查问卷设置与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的获得通过发放和回收电子问卷的形式,被试采用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谢炳清等编制的抗挫折能力问卷[6]为主要调查工具,对原量表的评分方法进行了修改,采用了李克特5级评分的方法(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清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题项无变动,量表中含有反向计分题项,需要反转计分。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的差异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 样本总体得分情况
本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表2[7]。
表1 本研究样本的总体得分(n=871)
表2 本研究样本得分的符合程度分布[例数(%)]
由表1可见,在本样本中,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的平均值为3.38,标准差为0.51。另因采用5级评分方法,故表2中将样本数据分为低(1(二) 问卷高得分题项分析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中得分最高的前2个题项及其在高得分组中的分析见表3、表4。
表3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高得分题项(由高到低)
表4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高得分组题项比较统计(n=97)
结合表3和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前2个题项均为家庭因素方面的内容,并且“有一个关心和爱护你的家”以及“认为家庭需要你”是抗挫折能力高组的大学生的共同特征,由此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首要因素。
(三) 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特点
本研究分别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共17个因素进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特点分析。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在学校方面的7个因素(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学生干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家庭方面的5个因素(包括是否有留守经历、父母期望值、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条件)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另有5个因素(包括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父母职业和父母文化程度)均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均为家庭环境因素[7]。
1.男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女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5。
表5 性别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男生的抗挫折能力平均得分高于女生,且差异性显著。
2.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 不同年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7 不同年级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6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之间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最强,其次为大二、毕业班和大三,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事后多重比较(见表7)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二年级显著高于大三年级,毕业班和大二、大三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专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8和表9。
表8 不同专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9 不同专业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8结果表明,不同专业之间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强,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次之且水平相当。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9),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专业不同对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反映出管理专业较其他专业具有它的特殊性。
4.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0。
表10 是否为学生干部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10结果表明,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高于没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并且差异性显著,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5.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严重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越弱。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处于不同程度人际关系状况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1和表12。
表11 不同程度人际关系状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12 不同程度人际关系状况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11结果表明,无或较少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强,随着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表现为不断减弱。具有非常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弱。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12),人际关系因素对抗挫折能力的差异性影响显著。无或较少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与其他三种不同程度困扰的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程度困扰的大学生与具有较为严重困扰和非常严重困扰的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较为严重困扰的大学生与具有非常严重困扰的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人际关系状况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
6.学业压力越大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越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存在不同程度学业压力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3和表14。
表13 学业压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14 学业压力的事后多重比较(Tamhane’s T2)
表13结果表明,不存在学业压力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强,随着学业压力程度的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表现为不断减弱的趋势,学业压力大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弱。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14),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上,除无学业压力与较小的学业压力之间、较大的学业压力与大的学业压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因此,学业压力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
7.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越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存在不同程度就业压力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5和表16。
表15 就业压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15结果表明,没有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强,随着就业压力程度的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表现为不断减弱的趋势,就业压力大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弱。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16),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上,除无就业压力与较小的就业压力之间、较大的就业压力与大的就业压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因此,就业压力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
8.没有儿童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显著高于有儿童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是否有儿童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7。
表17 是否有儿童期留守经历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17结果表明,有过儿童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于没有儿童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并且差异性显著,儿童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9.父母期望程度与大学生自身能力相符时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有着不同程度父母期望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8和表19。
表19 父母期望程度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18结果表明,父母期望程度与大学生自身能力相符时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高,其次是低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父母期望程度超过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低。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19),不同程度父母期望之间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父母期望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
10.来自民主型家庭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0和表21。
表20 家庭教养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1 家庭教养方式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20结果表明,民主型家庭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强,溺爱型和放纵型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居中,专制型家庭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弱。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21),民主型家庭与放纵型家庭、民主型家庭与专制型家庭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放纵型家庭与专制型家庭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溺爱型家庭与其他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
11.来自和睦安宁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来自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2和表23。
表22 不同家庭氛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3 不同家庭氛围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22结果表明,生活在和睦安宁家庭氛围中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高,生活在争吵冲突和紧张压抑家庭氛围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23),生活在和睦安宁家庭氛围与生活在争吵冲突、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之中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生活在争吵冲突与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家庭氛围对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12.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4和表25。
表24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5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事后多重比较(LSD)
表24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高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家庭条件越好抗挫折能力越强,反之亦然。通过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见表25),四种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大。
13.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6。
表26 不同居住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6结果表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略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居住地不同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影响较小。
1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7。
表27 是否独生子女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影响较小。
15.不同亲情型家庭情况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亲情型家庭情况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8。
表28 不同亲情型家庭情况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在双亲家庭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略高于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大学生,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同亲情型家庭情况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影响较小。
16.父母职业不同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父母职业不同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9和表30。
表29 父亲职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30 母亲职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9和表30结果表明,父母从商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略高于其他,但各种不同的父母职业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父母的职业不同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影响较小。
17.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1和表32。
表31 父亲文化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32 母亲文化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31和表32结果表明,随着父母文化程度升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有所升高,但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影响较小。
三、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一)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体水平、环境影响因素及不同程度的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按低、中低、中高、高四组划分,中高组572人,占比最大,达65.7%,因此目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状态,这与陈炯波[8]、高晓艳[9]、郭艳华[10]、刘幸娟[11]等研究者关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结果一致。有23.2%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到总体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这部分大学生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群体。
本研究旨在针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根据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期望值和是否有童年留守经历;学校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专业。这与路永华[12]、高剑婷[13]、魏俊美[14]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还对家庭因素中的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父母职业和父母文化程度进行了差异化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较小,因此不作为主要因素进入下一步讨论。
对目前处于不同程度抗挫折能力的大学生群体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可发现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1)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2)家庭经济条件较好,(3)父母对子女采用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4)并且父母的期望程度与大学生自身能力相符,(5)这些大学生基本都是由父母养育成人,没有过童年留守的经历,(6)在大学里,他们大多数都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历练,(7)并且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8)学业成绩良好,(9)没有来自学业和就业方面过大的压力。
相反,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1)个人的家庭生活中总充斥着争吵,家庭氛围比较压抑,(2)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3)父母教养方式过于专制亦或过于溺爱和放纵,(4)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亦或过低,(5)且大多数时候缺少父母的陪伴,(6)在大学里,他们大多数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7)且人际关系困扰较大,(8)有着过重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因此,存在这些特征的大学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在不同年级之间具有差异。根据上文的调研数据显示,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二学生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分最低,毕业班学生略高于大三学生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逐步下降的趋势。虽然导致这个结果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与实践锻炼明显不足,因此这方面今后需要加强。
(二) 充分利用家庭因素的积极面,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
综上所述,就目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总体现状而言,需要高校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高校既需要全面提升大学生整体的抗挫折能力水平,又需要重点关注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换看待家庭因素的传统视角。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入校时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对稳定的抗挫折能力水平,但由于大学生在上学时需要居住在校园内,因此家庭因素在大学期间基本不会再从外部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由于家庭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性格、习惯、固有观念和心态等潜在影响的持续,家庭因素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影响已从外在转化为内在。因此,大学时代是帮助大学生摆脱不良家庭因素的束缚,调整因不良家庭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性格、习惯、固有观念和心态等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最好时机。
通过上文调研的具体题项分析,可以看到得分最高的两个题项均和家庭有关,显示出家庭因素在抗挫折能力形成中的首要地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关注人的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向人类传递乐观正向的能量[15]。积极心理学认为,当外部环境为个体提供了最优的社会支持时,个体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16]。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虽不同,但仍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因素中的积极面,在大学中营造出一个类似良好家庭环境的学校环境,从而再次从外部给大学生施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抗挫折能力强的大学生大多生长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氛围和睦安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期望与大学生自身能力相符并且给予了充分的陪伴。那么,高校可以根据以上特征为大学生在大学里营造出一个相似的“家”,这个“家”的特点是:具有温馨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学校层面能够对经济困难的同学给予帮扶,使之消除基本生存问题;民主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学习和人生规划,以及给予学生高质量的“陪伴”。
(三) 通过情境模拟训练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大学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是新鲜而陌生的,它给学生们带来了新的人际交往和学业上的挑战,并且将要面对就业这个新的人生课题。因此,如何在人际交往、学业和就业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辅导变得尤为重要。在诸多方法中,情景模拟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法。方鸿志认为挫折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应有计划地设计情景模拟训练[17]。情境模拟训练是指模拟性地设计出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即挫折事件),然后让参与者在模拟的情境下处理设定各种问题,并评价其处理方法和效果[18]。
设计情境模拟训练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我们不仅需要从整体层面考虑到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和专业,有时还需要考虑到性别上的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到不同的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甚至是关注到具体的某一大学生个体。训练的目标要具体而明确,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着手。如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冲突场景等进行模拟训练;在学业方面,我们可以选取不同专业中的实操内容等进行情景模拟;在就业方面,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性质进行就业面试场景的模拟训练等。需要注意的是,情景模拟训练的方案应具有动态性,可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以期达到切实有效的训练目的。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为了克服大脑的负面偏好,我们必须去练习寻找美好[19]。情景模拟训练给了大学生试错纠错的机会,它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乐观、坦然地面对挫折,指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拓展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不断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四) 进一步研究之展望
首先,本文在培养和提高抗挫折能力上提出的概括性的实施建议可进行进一步的干预研究。例如,民主型教学、教师的高质量“陪伴”,以及情境模拟训练等方面,并结合抗挫折能力的内在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其次,对于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存在某些不一致的情况可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例如,陈炯波[8]对学生干部与否的差异比较结果为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父母文化程度因素方面结果为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相反,故可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行动上的锻炼,心理上的历练。希望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在未来能够承受住生活的磨砺,遇到困难与挑战敢于尝试和承担,受到挫折与创伤能够积极调整自己,面对目前无力改变的现状能够说服自己泰然处之,持有稳定而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