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3-13邱志浩林四仁
邱志浩,林四仁
(漳浦县医院,福建 漳州 363200)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起病急,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抢救成功者,多数患者伴有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大、预后恢复耗时长且多预后不佳等特点[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改善脑组织缺血程度,药物治疗、动脉取栓治疗以及静脉溶栓治疗均为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式[2-3]。虽然溶栓治疗能够将供血有效改善,但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并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而动脉取栓操作难度大,可操作的医院少。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多会采用多方式联合质量预防缺血的级联反应发生[4-5]。为了更好的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选择有效地神经保护剂、氧自由基清除剂配合治疗至关重要[6]。依达拉奉右莰醇属于近年来临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现为探究将其应用于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特对2020年1月~202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该疾病患者治疗资料总结对比,并做下述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2020年1月~2022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为(59.03±4.01)岁。病程4~24h,平均年龄为(15.03±1.32)h;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为(59.11±4.03)岁。病程4~24h,平均年龄为(15.05±1.33)h。组间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均自愿参与研究。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等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该疾病;②无意识障碍现象;③首次患病;④对本研究涉及用药耐受。
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心肌梗塞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者;③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④精神异常者;⑤患病至入院时间超过24小时者;⑥合并短暂性脑缺血者;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⑧合并出血性疾病或严重感染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等。
观察组患者再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生产厂家: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0007,规格:5mL/支)治疗。治疗方式为取药物15mL溶于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每日给药两次。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半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治疗效果评定。显效:神经功能评分提高90%以上,肌力正常,病残程度0级,意识清醒,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神经功能评分在17%~90%,肌力2级以上,病残程度1~3级,意识清醒,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7]。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其中,神经功能根据nIHSS量表进行评定,量表包括面瘫、肢体、意识等十一项内容,量表满分42分,分值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成正比;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定,量表评分范围为0~6分,6分为死亡,0分为完全无症状,分值越高提示预后越差,3分及以上为残疾。
对比两组机体炎性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6(IL-6))改善情况。上述指标测定方式分别为羟基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皮疹、胃肠不适)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后,组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2.2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nIHSS量表、mRs量表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量表、mRs量表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改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
2.3 对比两组机体炎性应激反应指标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SOD、MDA、ROS、IL-13、IL-6的值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3的值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SOD、MDA、ROS、IL-6的值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详情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机体炎性应激反应指标改善情况
2.4 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
治疗期间,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n(%)]
3 讨论
脑血液供应障碍是诱发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脑梗死的研究发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期间,机体炎症反应广泛参与[8]。疾病发生后,颅内血氧供应不足会导致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死亡,进而将氧自由基释放出,使颅内特有的免疫反应被激活,进而使机体生成大量的趋化因子、炎性细胞因子等神经毒性物质,诱发炎症级联反应[9-11]。而在炎性反应发生的同时,会刺激大量氧化应激因子的产生,神经元受到氧化应激因子刺激后,会导致蛋白质发生硝化、氧化改变,导致线粒体以及DnA受损,会导致神经功能再次受损[12-13]。因此,在该疾病的治疗中缓解炎性反应,对自由基进行清除,是保护脑神经功能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IHSS量表、mRs量表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OD、MDA、ROS、IL-6的值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其中,SOD、MDA、ROS均属于氧化应激因素,前两者属于抗氧化酶,这两种指标的表达情况能够表明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即这两种指标表达越低,提示机体对氧自由基进行了更好的清除。而ROS反映了机体是否处于缺氧状态,ROS含量越多提示机体缺氧程度越重,同时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而IL-6、IL-13则属于炎症反应的特异性指标,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下会大幅度增加。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该疾病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炎性反应以及应激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与研究学者夏宪军等研究[14]观点一致。依达拉奉在生理条件属于阴离子状态,能够通过将一个电子传递给自由基,进而使自由基被清除。电子转移后,药物会转变为2-羰基-3-(苯肼)丁酸,该状态下的药物能够在生物膜被动扩散,透过血脑屏障,对脑细胞膜的被氧化过程起到抑制效果。因此,其能够在对自由基进行清除的过程中,使脑细胞膜的受损程度得以缓解,进而起到对脑细胞功能的保护效果,使该疾病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同时,该药物属于右莰醇与依达拉奉以一比四的比例配比而成,而右莰醇具有抗炎作用,其是通过对GABA受体功能进行正向调节,进而使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得到抑制,同时对脑缺血再灌注引发的炎性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对血脑屏障进行调节[15]。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使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同时受到阻断,进而使其相互影响的机制被破坏,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还从治疗安全性上进行分析得出,治疗期间,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这提示了,依达拉奉右莰醇的应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证实了该药物的安全性。但由于本研究选取对象均为首次发病,且研究人数有限,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在日后临床工作中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改善,机体炎性应激反应程度降低,并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