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2-03-13吴胜锋陈静谕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

吴胜锋, 陈静谕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的系统工程, 也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对于破解长期存在于思政课教学中的内容重复、 针对性不强、 系统性不够等难题,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思想入耳、 入脑、 入心,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问题

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亦即“是什么”的问题。 从理论研究领域看, 学者们对此已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有的从哲学层面, 通过对“一”“体”“化”等概念的分析, 揭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理念和教育规律; 有的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 深入探讨一体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基本内容; 有的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 重点考察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教材、 课程、 学段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领域, 通过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 在具体执行层面普遍存在着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泛化的问题, 即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活动, 都置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概念之下。

一体化的说法, 最初叫作“德育一体化”。 2014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 要建成从大学、 中学到小学有机衔接、 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 2017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1]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说法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2]329“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331-332

可以说, 总书记的讲话, 为我们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其方向是“一体化”, 其环节或过程是“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过程与方向辩证统一, 在“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过程中, 不能偏离“一体化”的方向, 要通过大中小学等多力的“四边形”, 形成“合力”效应。 在“一体化”的方向上, 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教育教学规律、 德育规律, 从而走好“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阶梯中的每一级台阶。 总之, 从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来看,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解决的是纵向到底的问题, 课程思政解决的是横向到边的问题。

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问题, 亦即“干什么”的问题。 基于上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的理解, 在一体化建设具体工作中要解决的针对性问题主要包括: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 课程体系的一体化、 教研活动的一体化、 教育资源的一体化、 实践研学的一体化。

一是教师队伍的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2]330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没有教师队伍的一体化,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育的一体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队伍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 一方面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退出机制、 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等, 逐步改善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性不强的突出问题。 另一方面, 通过结对子、 搭平台、 办活动等多种方式, 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教研、 经常交流的行业氛围。

二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 无论是过去讲的德育一体化, 还是现在要求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都强调了要建成从大学、 中学到小学的有机衔接、 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 做好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衔接, 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认识发展规律, 以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 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 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 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德育理念为指导, 精准分析不同学段课程目标、 教材体系、 课程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内在关系, 通过细化教学大纲、 规范教学目标、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等措施, 着力解决好不同学段内容重复、 教学“背靠背”等衔接性不强的问题, 做到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始终, 又实现不同学段讲授广度、 深度、 角度等侧重不同, 呈现的结构、 形态、 方式等各有特点, 着力构建梯次推进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育体系。

三是思政教育资源的一体化。 做好思政教育资源一体化工作, 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资源以及身边素材, 深入挖掘其中承载和传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不断提升思政课堂的思想性、 针对性和亲和力。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 管理服务等育人体系的作用和功能,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与各个环节的始终, 让思政课“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 另一方面要打通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通道, 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特征出发,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文献资料库、 思政课教学案例库、 在线精品课程、 名师课堂等思政数据库, 将线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料、 图书资源、 研究成果等搬到线上, 实现信息流动, 打通线下与线上资源共享通道。

四是教研活动的一体化。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一体化教研是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 也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活动方式。 通常的做法是, 联合大中小学, 围绕相同、 相似思政课主题进行互助式备课, 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 促进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对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了解, 相互借鉴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效果。 另外,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 磨课、 议课, 实现大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融合; 以及不同学段教师围绕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成立课题组, 互助协作申报项目等。

五是实践研学的一体化。 在当前思政课教学活动中, 实践研修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实践研学一体化就是要求各级学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好本地博物馆、 廉政文化基地、 家风家训纪念馆、 古村落等场馆设施, 积极提升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 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 情、 意、 行”的统一。 特别是高校, 要充分利用各类艺术馆、 纪念馆、 研究中心等, 将其开发为大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大力拓宽学生现场参观学习与调查研究的渠道。

三、 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

笔者认为, 高校是教育体系的终端。 作为终端, 高校天然地具有一种放大效应。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 大学的终端效应也体现得特别明显。 马克思在分析历史方法论时曾指出: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3]与之相类似, 大学作为矛盾体的成熟状态, 它也必然具有一种“通过把握现在, 进而理解过去的”辩证效应。 因此, 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大学(特别是其宣传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扮演了特殊角色, 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是顶层设计的主要参与者。 尽管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了德育一体化要求, 但实质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 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管理体制、 工作机制、 协同机制、 具体举措等, 大都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 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方面, 我国3000余所大学中, 大多为地方院校,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身兼具开展理论研究、 发挥智库资政作用的重要功能。 从当前实践来看, 在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 建立工作联盟、 成立学术指导机构等方面, 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显著独特。

需要指出的是,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 要处理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边界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思政课, 但涉及主体众多且复杂。 纵向看, 包括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等不同学段; 横向看, 包括学校、 家庭和社会。 因此,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党政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 以具有更为广泛的动员能力、 有效协调各方。

二是政策精神的重要传导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近年来, 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如《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 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根本遵循。

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四梁八柱”, 基本实现了350∶1的生师比和专项经费保障等积极进展, 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在实践中仍是思政课各学段中的薄弱部分。 因此, 要推动大思政工作格局建构,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政策精神, 进一步解决好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化问题,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制机制, 进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向深处迈进。

三是平台资源的必要供给者。 2022年4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各地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 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强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使命担当, 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科、 平台、 师资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有效畅通的资源供给, 真正形成螺旋上升、 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模式。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 从资源供给角度看,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做的工作很多。 如开展结对子、 手拉手等帮扶活动; 承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集体备课、 集体研讨、 同上一堂课活动; 联合中小学教师申报教研课题; 利用校园文化、 虚拟仿真实验室、 学校展馆等, 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实践基地; 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放网络平台资源、 图书资料; 在研究生招录工作中, 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创造条件; 定期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等。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