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质量提升研究
2022-03-13任飞宇
李 娜,任飞宇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两年职业技能培训将达到3 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也将达到200万人。承担高职扩招的重要使命无疑落在了高等职业院校身上,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如何在扩招的同时既能做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能兼顾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无疑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求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弊端凸显:部分教育内容与行业标准脱节,而行业标准又因高校观念闭塞或教师排斥而难以融入高职院校,教师传统式授课压制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未全面进入高职课堂教学。这些弊端的存在无疑会倒逼高职院校加快构建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明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构建行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在勾划教学设计、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理念和变革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加快进行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才可以培养出与新时代不同行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构建个性差异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院校审视并建构新型课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再次,要大胆变革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院校综合考量,开发出既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新业态、新职业、新需求同时又有自己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实施弹性化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教师运用弹性的考核方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真正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一言以蔽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教师在行业化、个性化、动态化、弹性化的课程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多元发展的学习式和体现“一专多能”的多元考试模式等诸方面构建开放性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其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课程设计行业化
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关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贯彻国家最新战略、积极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内各高职院校积极更新教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面对全球经济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社会信息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让更多的社会生源受益的教材、教学软件及教学平台。在教学目标上,高职院教学目标切不可闭门造车,脱离生产实践,而是要与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类型和结构方面来考虑,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多能人才。
2.教学模式动态化
毋庸置疑,最近两年高职连续扩招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机遇,但同时也使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落后、教材建设滞后等存在的弊端凸显。高职教师师资结构调整、教学与实践紧密融合成为发展必需。如何让新时代高职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与发展期许。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部分高职院校积极行动起来,打造高职五大“金课”模式,以此有效缓解新时代高职扩招后部分高职院校空间紧张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各方潜力,实现全民教育,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终形成一个动态化教学环境的同时,又能兼顾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动态化的教学环境中,各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学生的语言差异、不同社会需求以及各种需求和环境的变化,构建不同的课堂环境,从而构建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个性化的高职生态圈。
3.学习手段个性化
不同生源结构的学生对待学习有不同的需求,制定分类分层教学,准备多个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公平成为必然。另外,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高效便捷,越来越多的高职生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加持,这便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习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从而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4.考核机制弹性化
百万扩招大背景下,传统的标准化教学和统一化管理已不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途径,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特长、需求和就业面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内容,这就必然导致考核机制的弹性化。校内知识与技能的学分认定自然不可丢,但对于学分修不满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加以置换或补充,让校外的技能提升赋能学生成长进步,让弹性考核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二、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难实施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发展需要已经制定了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方面也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但是,随着百万扩招的不断升级,社会生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步履维艰。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就不能囿于固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一校一策”将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试金石”。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成效显现又需要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检验,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有很长的路要走,绝非照搬现在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评价体系也很难对千差万别的社会生源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因此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效果的唯一“壁垒”也必将被打破。必须基于不同生源、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技能需求进行精准教学评价,方能满足学生多标准、多途径毕业。
2.基础设施保障跟不上
高职百万扩招带来生源的急剧增多也必将给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带来挑战,必将使得高校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需求差异性的矛盾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将面临设备设施不足、教学设备陈旧、教学场所局促等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化解基础设施不足,打通扩招学生正常学习、高效学习的“肠梗阻”,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燃眉之急。
3.师资及教学显尴尬
随着高职院校的百万扩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实操技能和实战经验,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且研究与社会发展脱节,而具有实操技能的则多数吃老本,一成不变的延续着日常教学,缺乏主动参与的创新性与发展的内驱力。另外,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因忙于日常教学而无暇主动参与教科研研究,这就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教师缺乏标志性成果转化。
三、扩招背景下人才质量提升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是面对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特别是高技能专业人才匮乏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另外,伴随着我国高端产业的不断涌现,行业企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甚至复合型人才,才能够满足新兴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百万扩招背景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扩招和质量同步提升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1.明确新时代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
扩招的再升级,促使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和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高职生的培养不再单纯的是为了学生正常毕业进而走上社会,而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审慎思考:办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把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要把夯实学生理论功底与突出实践技能贯通起来,这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有力举措。
高校应秉持“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功能之间的关系,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品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上。要以大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待高职扩招,开展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网上教育、夜校、寄宿教育、走读教育、职业培训等各种培训,以满足不同生源的需求,从而有效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2.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管理服务质量,必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百万扩招必将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的年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职业发展要求层次也会参差不齐。因此要高职院校要根据生源的新变化,及时转变培养理念,适时改变培养模式,扎实践行培养方案,方能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要在积极应对多元化生源变化上做文章,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状态,自由切换工作和学习时间,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将技能培养与考核评价、传统课程与职业资格进行对接,让学生多技能遍地开花,同时辅以弹性学分的实施,让多证书、多学分成为学生发展的刚需,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3.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办学模式
要对接需求,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要开拓校企合作的教育资源,将教育的触角由学校延及企业,将学习的能力由课堂迁移到技能。要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实现校企资源整合,深挖合作潜力,共育社会良才。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时代及行业发展脉搏,充分考虑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主动出击,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设计,也可以让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置定向专业,让企业的“源头活水”激活高职院校的“一潭死水”,真正培育高素质技能发展人才。当然,企业也可有偿向高职院校提供生产环境和先进设备,为高校发展提供新动能。如此既可以解决职业院校教师脱离行业生产一线的问题,又可以补齐高校师资短缺的“短板”。
4.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而新时代人才扩招,必然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放大企业行业等第三方的发言权,让企业认可的高技能成为评价学生发展的硬指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设置校内与校外、基础与技能、生评与师评等系列化的指标体系,让评价指标更科学、更鲜活、更有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