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实施路径研究

2022-03-13王艳亮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校园文化

王艳亮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引言

劳模是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光辉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他们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雄壮斗争中,产生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愧为新时代最美奋斗者!”[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点评价了劳模先进,为他们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精神予以肯定和赞扬。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劳模精神的高度重视。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校积极深入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是推动其在学校弘扬的具体举措,也是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让劳模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讲述自己的成才故事和亲身经历,来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促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导向在校园中蔚然成风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深度推进新形势下推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对于进一步集聚丰富学校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探究劳模工匠的精神价值

劳动模范是社会各界劳动者在生产中涌现的先进群体,他们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劳动战线上涌现出了众多的劳动模范,如王进喜、孟泰、赵占魁、时传祥、马永顺、常香玉、马恒昌、王全禄、申纪兰、王崇伦、田桂英、赵桂兰、吴运铎、张秉贵、赵梦桃、梁军、尉凤英等。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发扬无私奉献的 “老黄牛” 精神,发展并深化了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色的劳模精神,成为激励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那个时期的杰出代表。当时间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一代劳模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劳动模范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进取。他们更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虽然他们来源于更加广泛的行业,但是彰显着与时代脉搏一致的精神风范。王永民、许振超、郭明义、孔祥瑞、窦铁成、王启民、邓建军、王顺友、吴登云、吴大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劳动模范作为广大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全社会劳动者的学习楷模。 “劳模精神” 的主要内涵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忘我精神以及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在全社会弘扬 “劳模精神” 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不断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新时代,劳模精神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希望大家珍惜荣誉、保持本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除了表扬和激励,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新要求,希望劳模先进,能够从自身做起,始终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严格要求、不忘初心,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劳动者才能在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党中央统揽全局、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党中央一声令下,众多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斗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张伯礼、张定宇、钟南山、陈薇等一大批劳模先进,弘扬了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同众多的劳动者一起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古往今来,工匠一词就是精益求精的化身,就是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代表。 “工匠精神” 是一种劳动精神,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所必备的精神。其内涵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精神。他们以专注投入的工作状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产品质量的更好更优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表示: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3]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鼓励广大劳动群众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我国各行各业的劳动战线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大国工匠,他们用专注和坚守,不断突破技能的极限,追求极致,超越自我。他们中有为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的高凤林,有精雕细琢打造纯手工国礼的孟剑锋,有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的徐立平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和奋斗,不断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最终从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 “大国工匠” 。他们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突破自我是值得广大劳动者学习的。广大的劳动者要怀匠心、铸匠魂、立匠德,要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刷新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弘扬 “工匠精神” 有助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进阶为中国智造,不断提升中国智造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劳模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的实施路径

学校是启迪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的文化教育之地。学校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文化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调节、规范人的行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实现中国梦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将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学校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深入课堂一线,讲好劳模工匠故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牢牢把握好主阵地的作用。在课堂上注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对劳动模范、著名工匠的认知度、辨识度,增进学生对劳模工匠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他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集聚劳模工匠资源,建立 “劳模工匠名师工作室” 。学校可以积聚人才资源,打造工作室,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本市的劳动模范、著名工匠等进校园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让他们深入课堂一线,讲述自身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尊重和认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其次,充分挖掘身边的劳模工匠事迹,引导学生尊崇劳动、崇敬劳模。积极挖掘校园中蕴藏的各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资源,以学生身边人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诠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故事为载体,激励和引导学生拼搏奋斗,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后,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实践基地。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学习特征和接受程度,构建一整套便于学生接受的课程体系。要结合具体实例开展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训课程。邀请著名劳模工匠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从而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不断引领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成果。

(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劳模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符号,是处在成长成才阶段学生的学习榜样,要从整体性上增强劳模工匠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加强宣传引导,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培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将校园文化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最大受益者。[4]

1.成立领导机构,有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建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机构,从而确定一体化的实施方案。要优化顶层设计,着眼于整体全局,从长远角度来统筹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实践。形成 “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开放合作、共同参与” 的工作格局。正确认识开展宣传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明确宣传目标、具体任务、工作机制,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行动计划。在内容层面,要严格审核把关宣传内容,并且要把具体事项落实下去,抓实抓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宣传教育的着力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下去。还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深刻把握融入校园文化的契合性和连接点,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投入进来,做好部门间的人员调动及分工合作,并且将建设成效体现在学校年终绩效考核和个人评奖评优上,要形成硬性指标、刚性约束,充分调动部门和个人参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2.开展校园文化主题建设,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加大劳模精神宣传力度的重要方式。[5]要建设一批凸显当地劳模工匠特色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构筑多功能综合体教学基地,成为集教学、实践、宣传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和教育基地。在校园各个场馆及园林道路之间等各个角落的建设中注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还要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和影响。要营造浓厚的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内部的公共文化场所增加一些对劳模工匠人物的介绍与宣传,增加学生对他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营造一种崇尚劳模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整体提升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

3.通过校园文化比赛来深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文化符号印记。学校要以现有的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各类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展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主旨的校园文化比赛,在文体活动的实践中塑造学生尊重劳动、尊崇劳动的素质和崇尚劳模工匠的精神,丰富学生的心理世界,不断加强劳模工匠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征文比赛,生动讲述劳模工匠精彩故事;开展短视频比赛,用视频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志愿者、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点点滴滴,从中感悟劳模工匠精神,诠释劳动精神,使得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4.注重新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扩展开来,也使得这些新媒体传播平台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想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活起来,就必须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渠道。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宣传能够使宣传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大家的生活,因而也就更加容易被人们所熟知,所接受。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宣传的效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故而以美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宣传呈现趣味性、互动性特点,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宣传效能。

三、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的整体方案和系统要点,涵盖组织协调、物资保障、人员分配、具体分工、权责明晰等方面。一个完善的制度引导会有助于保障实施效果能够立得住、叫得响、树得牢,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在校园中产生影响,进而形成合力,在群众中产生共振,在社会上引起共鸣。

(二)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对于考核达标的人员要适当地在待遇标准、奖励力度、评奖评优等层面给与激励,树立先进单位典型和模范个人,积极引导在校园环境内营造崇尚劳模和工匠的良好风气,从而带动全市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风气,不断推动本市产业升级,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要求,积极推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有利于人才培养及文化的传承,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回归,营造良好的氛围,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校园文化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工匠神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匠赞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