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邯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2-03-13郭丽萍
张 浩 郭丽萍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河北 邯郸 056005)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最早可追溯到七八 千年前磁山文化,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兴于殷商后期,盛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历经数千年沧桑变迁,不改初名。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铸造了以赵文华为核心,包括女娲文化、磁山文化、邺城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以及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边区革命红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的邯郸区域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为邯郸文化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讲好 “邯郸故事” ,推进邯郸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传播,是邯郸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发展优势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为主的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文化传播的需要。随着传播技术不断革新发展,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播方式多样化等优势渗透到各行各业,迅速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
传统媒体采取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向大众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保证了文化信息的完整性,但缺少互动,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参与机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文化产品时具有更强的双向交互性,人们可以自主检索、选择自己感兴趣、喜爱的文化产品和信息,还可以对文化产品和信息作出反馈和评价,也可以把喜爱的产品、信息转发给他人或其他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了解文化产品,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借助互联网技术,海量文化信息得以通过极快速度向全国全世界终端传播,人们也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便捷地接收信息,让文化传播更加即时高效,也扩大了文化产品和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研究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是拓宽传播路径、丰富传播方式、提升邯郸文化传播速度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邯郸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对文化内涵认识有待深化提高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髓所在,邯郸在人们眼里是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但很多人来过邯郸之后,认为邯郸名气大,实质内容少,看邯郸不如听邯郸,即使游览一些古迹遗址,也看不出讲不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游览也就变得索然无味。流传甚广的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也仅仅限于传说,并没有增加人们对邯郸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喜爱。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以往邯郸对文化资源开发形式相对单一,更偏重于文化遗址和自然风景的开发,对历史遗址和其他文化资源所隐含的文化底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少发掘,对文化资源物质载体进行开发的同时,没有配套进行文化内涵挖掘、理论研究和传播。邯郸本地人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对邯郸十大文化脉系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只知道邯郸是成语之乡、赵国故都,广府是太极之乡,对邺城、北齐文化等等了解也不多。对文化内容和载体缺乏保护、传承意识,导致部分历史文化载体缺失,一些传统地域文化甚至有消解的现象。浮于表面的理解、开发建设,严重影响了邯郸文化的有效传播,人们对邯郸文化的了解模糊不清、深度有限。只有深入挖掘邯郸文化内涵,激活邯郸历史文化基因,让人们认知中朦朦胧胧的邯郸文化变得清晰、真实,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邯郸文化的目标。
2.文化内容有待整合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世事变迁,把邯郸打造成一座底蕴深厚的古城,为邯郸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和各种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战国时期, “七雄” 之一赵国以邯郸为国都长达158年。秦汉时期,邯郸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中心,持续几百年的繁荣昌盛,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赵文化。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在邯郸地区的邺城营建国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邺城历经六朝故都,形成了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 “陪都” 。以响堂寺石窟、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为中国佛教雕刻和史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磁县地区的磁州窑从北齐就开始制造陶瓷,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广府城的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将太极文化发扬光大,使永年成为著名的太极中兴发祥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邯郸作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形成红色革命军事文化。邯郸地区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各具特色,也很有代表性,但因形成时间跨度较大,区域略为分散,不同时代、区域产生的文化产物也不相同,导致文化资源相对零散,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碎片化现象,目前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文化体系。缺乏系统、总体的整理和解读,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邯郸文化的系统把握和深刻理解。为了更好地整理、保存、传播邯郸文化,有必要对邯郸全域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故事典故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成果。
3.传播方式有待丰富
互联网迅速发展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纸媒传播、电视传播,以各类网站、微平台,以及各种App 为媒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元。目前邯郸文化的传播过程依然以传统的传播方式为主,有一些零散文化作品在新媒体传播,但不成规模,文化产品质量也有待提高,总体看邯郸文化传播影响力不足,大众关注度不高,传播效果明显落后于时代。为了更好地促进邯郸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传播方式的丰富、革新迫在眉睫。
三、在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邯郸文化传播的策略建议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邯郸文化历史久远,内涵深刻,文化资源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域内既有数量众多的文化古迹遗址和文物,亦有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还有写满激昂英雄故事的太行山水,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缺乏文化内涵的研究和解读,古迹遗址不过是一片砖瓦石块的堆积,历史故事和典故也成了无根之水,浅尝辄止的游览现在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人们探根寻源的求知渴望和情感诉求。
赵都遗址地面遗存雄伟壮观,给后人讲述着2000多年前这里曾经的百年繁华。铜雀台耳熟能详,却少有人知位于邯郸邺城。响堂寺石窟是河北省最大的石窟,游览的人们却鲜有知其在佛教研究和雕刻艺术中的价值地位。散于民间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更少有研究和传播。挖掘、整理这些历史资源的内在文化价值,让这些历经岁月洗涤的艺术载体 “开口说话” ,给人们讲述数千年来积淀在岁月中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才能让世人更了解、走近灿烂丰富悠久的邯郸文化。
2.对邯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建议整合政府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传播主体的力量,深化改革、协同合作,因地制宜地对邯郸各地区的遗址遗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纪念地、故事传说、成语典故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由政府把控全局,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配合;社会组织和学校遴选专家队伍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以时间轴为纵向主线,遵循时代特点,以中华文明整体发展为背景,考察本区域民风特色和文化特征,理清邯郸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和独有特色,以及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最终形成系统的、整体性文化资源成果,作为邯郸文化传播的基础和依据。打造邯郸文化数字化开放共享平台,对邯郸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可视化转化,促进邯郸文化的传播。
3.丰富文化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特有的高效、开放和交互方式,使文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数字化的文化产品更有利于多方位、多角度展示文化,受众群体更大,还加强了双向互动的特性。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音效、图片、影像高效结合,重视科技赋能,加强后期制作,最终形成内容科学严谨、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亲和力强的多媒体立体文化产品。穿越时空,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给人们提供声音、画面、影像相结合的立体文化体验,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真切。
从源头抓起,制作高品质、易转发的介绍邯郸文化的系列作品,通过纸媒、电视、广播、网站进行宣传、播放,利用微平台(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类App 多渠道传播,倡导、促进大众转发,把蕴含邯郸文化内涵和符号的内容传播到更多人群、更广的范围,扩大邯郸文化的影响,促进邯郸文化的传播。
结语
邯郸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亟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挖掘,并广为传播。新媒体的兴起,促使文化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好新媒体优势,深挖邯郸文化内涵,整合传播内容,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传播方式,是讲好 “邯郸故事” ,推动邯郸文化更好更快全面发展,实现有效传播和推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