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视野下云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以文山学院为例
2022-03-13王宏
王 宏
(文山学院 学生处,云南 文山 663099)
伴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000年以来云南省先后新建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等途径而成立,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需要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我国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递增,庞大的毕业生总量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摆脱就业困境,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现实目标,是摆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引导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推进机制。[1]在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云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调整呈现出新的动向,在教学层次由专科到本科提升中,逐步开始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文山学院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校。学校明确提出要加快高质量内涵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文山学院于2009年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地处集“老少边穷山战”为一体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2020年办学规模得到提升才成为“万人大学”。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任务艰巨。在国家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只有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方式,对教育教学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目前的发展困局。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转型发展,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就业能力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并没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权威的官方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虽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明确指向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为了获得基本就业机会、维持职业发展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个人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总和。简而言之,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并维持就业状态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一)就业思维
就业思维是大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就业所体现出来的思考能力、就业态度、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2]求职就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能够对就业有所思考,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信心和勇气,是就业成功的第一步。就业思维的引导,能够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对面临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案。
(二)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就业过程中从事某项工作具备的能力。工作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就业中的集中体现,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和大学生多年的学习实践而形成的能力。工作能力包含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在保证具备通用的基础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有强烈的行业性和专业性要求,希望大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胜任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工作。
(三)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是大学生经过长期学习、培养、熏陶养成的个性特质总和。[3]与相对大众化的工作能力相比较,个人品质是差异性的能力,是大学生个性化的知识、素质、条件的个人特质展现,包括性格、气质、品性、修养、意志、经历、责任心、上进心、执行力、创造力、适应力等。个人品质是内隐能力和外显能力的统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在竞争激烈的职场里,有别于他人的差异性能力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就业优势,是获得用人单位欣赏的关键能力。
(四)求职能力
求职能力是就业的具体专项能力,技巧性比较强,能够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完美展示自我并成功就业。相较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都是通过选拔性考试从学校进入到学校,大学毕业则有所不同,需要跨入社会,面对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如何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需要一定的求职技巧和能力,包括自我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保护、简历设计、面试技巧、心理调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市场化竞争的趋势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公众形象和生存发展。[4]高校自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让大学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在给学校带来了显现的办学效益同时,也能让学校在高手如林的高等教育、彰显自身竞争力中找到支撑点。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使命,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可以成为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突破口。如何凸显地方办学特色和优势,找到关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将来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和就业质量提升指明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综合素质
文山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学校,生源主要集中在文山及周边的曲靖、红河、昭通地区,目前四个地区的学生总数占比50.85%。2021年,学校普通高考本科计划招生2130人,实际录取考生2130人,实际报到2048人,报到率为96.15%。虽然每年的招生计划都能正常完成,受制于学校办学层次上的差距,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学生在进校之初素质基础就相对薄弱。例如2022年6月,全校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报考3067人,超过及格线的553人,通过率仅18.03%。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进行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标准要求。地方高校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不高,缺乏学习与视野狭窄,自学能力、个人表达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职场适应能力等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有所欠缺。
(二)就业观念
文山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摸底调查中,将就业方向定位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率高达90.17%。反观近几年的就业意向数据,都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眼高手低,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大学生对即将面对的就业没有深入的思考,不了解就业形势和自己适合的就业方向,没有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岗位,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距较大。就业方向只有城市和“铁饭碗”单位,而没有看到就业前景更好的企业和农村基层。对自己估计过高,更多寄希望于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帮扶,“等、靠、要”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被动就业、求职懈怠、求职胆怯、选择性失业成为当前常态。
(三)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没有与职场对应的就业能力,成为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低的关键性因素。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来看,存在重基础知识、学业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滞后,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的。实习实训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时间过短,而且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专业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学生忙于论文撰写、考研备考、工作面试等毕业季事宜,实践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没有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全程性,仅仅只有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面对毕业季少量的就业专题讲座。就业能力培养教育效果不明显,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与求职技巧。
(四)就业指导队伍
文山学院于2020年11月成立创新创业与就业中心,归属学生处。各二级学院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主要依托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相对年轻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学习,就业实践经验也相对缺乏,就业指导专业素养薄弱。就业指导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对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流程的解释层面,而缺乏针对毕业生个体特征的有效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五)家庭经济状况
由于文山学院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学生主体上是农村生源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尽人意。2021年9月,学校学生总人数12362人,被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5441人,占比达44.01%,其中的特困生2155人,占比达17.43%。有的贫困生不得不通过勤工助学、兼职打工等来完成学业,使得时间、精力、注意力比较分散,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受到限制。家庭经济困难也造成就业成本拮据,无法承担诸如校外机构培训费、外地求职面试差旅费、精美求职材料打印与个人形象包装等高额支出。读书无钱难,无钱难读书,如何面对家庭对教育投资回报的期望,调节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心理压力,都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在家庭经济、成长背景、心理适应、学习生活、人脉关系等方面的特殊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成为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家庭的需求,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5]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而言,关系到学校的地位和形象,是学校能够持续办学的生命线。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预计1076万人,毕业生规模、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将愈加严峻复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就业市场化竞争的趋势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
(一)在顶层设计中加重对就业的考量
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联动机制,通过动态调整将人才培养方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适应度和满意度。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学科布局与开放办学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2]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校企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中探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精心做好总体顶层设计,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显特色、学生就业有出路、办学水平见成效、学校声誉得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师范的底色和传统优势,围绕云南省提出的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要求,提升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着力为文山州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师资力量。增强学校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效性,促进学校办学发展和地方教育需求的良性互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中,以需求定产出,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方式,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密切联系起来。[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产教融合、产研结合,创新“学校+政府+企业”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探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分析,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发展的评价,及时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评价方式、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修订,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三)面向地方需求优化学科建设
要以高等教育“一二一”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和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在高质量就业导向下强化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的调整要紧盯就业市场需求,探索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互动机制。在巩固师范类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瞄准文山州及周边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优先打造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彰显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命和办学定位。努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围绕文山州提出的“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东方电气风电智能制造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现代农业项目等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与文山州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中药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相关专业。打通所在区域与行业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所学与地方所需相对接,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教育目标。
(四)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专多能型、综合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地方本科院校要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走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途径。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侧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融合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于一体,把择业观、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就业心理、求职技巧、职场适应、创新创业等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将就业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内嵌到课程建设中。建立学业导师制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全程跟踪指导,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义,端正就业态度,树立职业发展的信心,扩展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求职观,引导学生围绕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在学科学习、特长爱好、个性发展、专业技能等方面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努力实现社会的需求与自身价值的统一。
(五)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根据上级部门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对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把就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党政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制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的短板问题,落实“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就业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全方位层层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工作任务。突出就业创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大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建设。整合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诉求和学校服务的共通交叉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专门的个性化就业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行“一生一策”的个性化、精准化动态帮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与用人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采取“一条龙”服务标准,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直接交流平台,从接待入场、信息发布、组织招聘到最终签订协议,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全方位、全程化的服务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