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漪情感派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2-03-13母韡豪陈雅风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于漪环节阅读教学

母韡豪,陈雅风

(文山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于漪是新中国首批语文特级教师,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这片沃土,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本土语文教学流派——情感派,其阅读教学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实践具有一定启发。

一、于漪情感派语文教学概述

(一)于漪情感派语文教学内涵

情感派语文教学是与新型语文教育方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常采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方法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1]95。教学语言“追求生动亲切”“追求词采丰美”“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追求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1]60课程积极追求文化精神,“运用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引用文论、诗评强化文化底气”“用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相关知识来拓展文化领域”,将引导学生的“思”摆在重要位置,切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3课程基本理念,符合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规律,从而落实学生新型学习。于漪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释—再生疑—再质疑—再解释”;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于漪的著作《语文教苑耕耘录》于1984年出版,标志着“情感派”的诞生。”[3]93

(二)于漪情感派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1.储备期

于漪深受其高中语文老师赵继武的影响。赵老师在执教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将情感融入教学,提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从小就要立大志,有宏图。一个民族要教好自己的后代!不把后代教好,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4]于漪将此教诲铭记于心,“我整个人生的前22年文化雕塑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中主流文化的影响熏陶,这就决定了我‘以天下为己任’‘以教育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成为我提出‘教文育人’观的思想基础。”[1]77其从教后始终坚持“融情于教”,做到用真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文革”期间,于漪目睹学生损坏学校公产,侮辱殴打老师,自己的腿也被陌生学生打伤。这些经历使于漪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产生了让学生接受育人教育,彰显善良人性,驱除恶性的教育见解。

2.发展期

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教育理念的流入引发国内的广泛讨论。1981年,于漪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上作了《谈谈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言,提出走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道路。1985年,标准化试题引入语文学科。面对应试教育对语文学科的干扰,于漪先后发表了《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培养语文素质的沃土》等文,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该特点后被纳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沿用至今。

3.成熟期

进入21世纪,于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先后发表《谈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要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多一点敬畏之心 少一点功利之举》等文,明确语文教育要向育人的朴实方向发展,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避免教学功制化,要注重教学相长,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和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并重的观点。2019年,于漪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标志着她的教育思想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二、于漪情感派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一)说明文《晋祠》教学实践

1.案例阐述

《晋祠》是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文艺性说明文,原载于198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作者为我国散文家、记者梁衡。该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为两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第一环节:请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所知晓的名胜古迹。第二环节:引入《中国名胜词典》,让学生听写书中“晋祠”的解释条目。穿插识字写字教学,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及时提示易错字词的偏旁,重点区分同音异形字。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将《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条目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比较其异同。第四环节:详解课文的总分式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中用于说明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景物和特征。第五环节:详解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艺术渲染方式。第六环节:总结升华,从晋祠的自然美和文化美出发,生发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案例分析

(1)全面育人,多管齐下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5]因此,要从全面育人的高度设计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能患‘近视眼’,只盯在升学考试上”[6]。在第一环节,于漪采用互动式导入,学生从北京的故宫说到西藏的布达拉宫,从厦门的鼓浪屿讲到桂林的山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实现了“促使他们自主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与深厚,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目标;在第二环节,通过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以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检验了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及阅读理解的准确度。纵览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功能、立体化的特点,每一环节都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多方面育人作用有机结合,将知识、理解、技能、思考力、判断力、动机和态度

融为一体,不偏不倚,多管齐下。(2)立足教材,深挖广拓

《晋祠》的内容相对浅显易懂,学生早已熟悉文章的结构类型与修辞手法,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就会干瘪苍白,学生也会因重复学习而感到枯燥。为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于漪采用了两种办法:一是开拓文本广度。即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延伸拓展知识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在第二环节,词典的引入丰富了教学素材,于漪提出“词典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课文,帮助解答疑难,还能帮助学生大量阅读好书……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来真正用这些人类的思想精华滋养自己的成长”[7]。在第三环节,于漪将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拓展了相关史地知识、复习了力学原理、传授了“看景不如读景”的审美观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横向课堂阅读教学体系。二是挖掘教材深度。“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8]在第三环节,于漪立足教材,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化地认识晋祠,了解文体的本质。在此过程中,于漪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不仅从表面浅显认识事物,还要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

(3)基于课堂,节奏鲜明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于漪深知课堂教学中鲜明的教学节奏与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若内容呆板,全程缺乏变化,学生侧会昏昏欲睡、缺乏活力,教学效果自然收效甚微。[9]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全,要学会“留白”。开展教学前,“要围绕教学目的要求进行详略的处理、取舍的安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所在。”因此在第四环节,面对作者所写“水”的四个特点,于漪省略“清”“净”的讲解,只讲水的“多”“柔”两个特征,内容生动,起伏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二)小说《变色龙》教学实践

1.案例阐述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短篇小说,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作者为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该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为两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作者的生平简介引出课文。于漪以教材思考和练习四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要素;同时,引用高尔基对契诃夫小说创作特色的评价,开门见山地明确了文本创作特色。第二环节:请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中思考无果的问题。针对部分问题立即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部分问题则请学生做上记号,没有正面回答,设置悬念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铺垫。第三环节:朗读课文,探究文本。请部分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留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从而感悟故事情节的波浪式前进,并在最后总结作品“以小见大”的创作价值。第四环节: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外自读契诃夫《凡卡》和《小公务员之死》,进一步体会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案例分析

(1)存疑存思,发现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19阅读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归纳总结,从而理解性记忆知识。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2]20,应在教学前要求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思考与练习、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心存疑惑、无法解答的问题。在第二环节,于漪提问了多个问题,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涉及材料取舍、谋篇布局、细节描写等方面。学生在先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有助于后期深入思考。

(2)抓住细节,领会意图

细节描写是小说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小说阅读教学可从分析情节的细节描写入手。教师可以在学生对人物形象轮廓宏观感知的基础上,寻找细节描写的文字,品味分析其作用。同时,在宏观与微观的转换中,教师要把握好程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2]22,防止偏离教学方向。面对文本中判断狗主人身份的大篇幅对话,于漪抓住“变”字,先引导学生通过察言观行认识主人公“见风使舵”的形象特点,再分析得出作者批判的写作目的和不屑的感情色彩,在此过程中,于漪有意识地掌控课堂教学节奏,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进行先期判断,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时代背景来明确写作意图。

(3)提升自我,终身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于漪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源于她对作家契诃夫以及其短篇小说的特点有着深入全面的了解。要设计好一堂语文课,备课是关键。备课体现了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教师要有勇气认识并且正视自己的不足,要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积淀良好的品质,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影响学生的言行。

(三)文言文《卖油翁》教学实践

1.案例阐述

《卖油翁》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文言文寓言,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作者为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该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为两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检查旧课。学生集体背诵《卖油翁》,并回顾文学常识及生字写法和读音。第二环节:介绍作者。通过复习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唤起学生对作者大致印象。结合教材的注解和语文学习工具书,引出作者生平概况和文学成就,并补充“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第三环节:领读全文,注意句中停顿。领读开始前,于漪检查了课前预习情况。她一连抛出多个问题,一名学生巧妙利用教材作业系统,从课后思考和练习中找到了答案。朗读过程中,于漪不时纠正学生字词的错误读音,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第四环节:讲读课文。于漪出示一枚铜钱,让从未见过铜钱的学生直观体会钱孔沥油的难度。第五环节:提问,分析。于漪提问学生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运用文中语句回答文章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于漪再次提问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学生得出宾主分明的答案。主角是卖油翁,写陈的善射是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第六环节:点评随堂作业。部分同学完成后通过起立朗读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于漪加以点评。

2.案例分析

(1)还原生活,身临其境

语文源自生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感性思维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理性思维的深入认识。在《卖油翁》教学过程中,于漪在看似平淡无奇地描绘了当时的普通场景后,从立睨、微颔两个词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卖油翁的动作,体会卖油翁的神态。在此过程中,她注重学生的体验感,通过实物展示使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引导并升华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了对字词的感悟。

(2)适度点拨,注重启发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不宜深究,点到为止,能翻译就行。”[10]七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教师需要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于漪通过连续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在寻找矛盾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不知不觉就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于漪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激荡学生思维,看似是在理解词语,其实已经触及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这样的矛盾是为下文教学的环节做铺垫,可谓举重若轻。在教学活动中,字词教学问答可以适当减少,让学生自己看书、批注,由学生来讲,教师引导质疑问难,更加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不停追问,磨砺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追问起到深入探究或者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于漪的追问用意明显,即让学生不停地思考,学得津津有味,不仅能平稳过渡到下文的学习环节,也磨砺了学生的思维。其课堂聚焦于理解,由局部到整体,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推动到对篇章的理解。由此看出,教师授课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孤立地死记硬背,也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枯燥的讲解,而应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对出现的相关文言知识进行品读、分析和归纳,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在鉴赏与评价过程中,沉淀学生们的文言知识。

三、于漪情感派语文阅读教学启示

(一)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传递知识和启发思想的“度”,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作者撰写文章时,总是先明确写作意图,然后根据写作意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最合适的表达方法。把文章的主旨的准确、鲜明、生动地加以表现,做到情文并茂,以求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效果。”[11]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前,教师要落实文本所提炼出的知识和蕴含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于漪在《晋祠》阅读教学中将选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后应用于教学实践。她先明确总体教学意识,即力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意识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她先将相关知识传授学生,又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扩充关联知识点,同时辅以鲜明的教学节奏,使整体教学过程浑然天成。教师不能脱离文字架空分析大道理,混淆语文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性质。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琢磨、推敲文字的表达与组成关系入手,反复咀嚼文本中思想和文字相融合的经典表述,特别是那些文字简洁却寓意深远丰富的关键词句,从广度、深度、高度、远度“四维角度”入手,不断变换提问的角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理清弄懂以上阅读问题的过程中,也无形衔接了语文教育中的写作环节,并有所增益。

(二)协调整体与部分关系

阅读教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课文内部文字和段落的组合方式,另一类是教材内部的课文顺序。

从课文内部看,重点和关键段落蕴含的知识点是命题人青睐的考点。教师在应试提分的大环境下,容易出现“只见段落不见篇”的文本割裂教学现象,从而偏离教学初衷,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于漪在前文所述《变色龙》阅读教学中结合全文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变色龙》作为短篇小说,篇幅和所含知识点相比其他课文较长较多,在有限的课时和课堂容量中,她通过抓住细节,层层解读,先扩充内容把书教厚,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把书读薄。这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要防止以偏概全,需寻找最佳切入点。“全”不代表着面面俱到,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安排详略得当的拓展,避免出现架空分析、华而不实的教学倾向。于漪在前文所述《卖油翁》阅读教学过程中,点到为止地拓展了作者生平、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等教材未深入涉及的内容,并始终以文本为中心,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疏通文义,并辅助于听、说、读、写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本的精髓。

从教材内部看,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文本编排顺序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当前,部分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按照教材顺序将单篇文章、单个知识点进行“孤立”教学,学生也别无选择地进行“孤立”学习。这种阅读教学的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树林,没有把握教材“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对语言功能及价值的全面、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于漪先生追求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即‘立体化与多功能’。‘立体化’纠正的是‘平推式’教学,强调的是‘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双线建构。‘多功能’反对的是‘单一性’教学,强调语言、思维、文化、审美融合提升。”[12]其灵活安排教学课时,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妥善处理内容与进度间的矛盾,在“整体—部分—整体”的循环中进行阅读教学:先通读一个单元,再精读每节、每篇的内容,使具体的知识点和知识所处的单元结构、整体结构建立互动机制。

(三)提升教师自身科学研究能力

提升科研能力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科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终身学习。“语文教师的科研,是指语文教师立足语文教学实际,根据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或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要规律,以科学的研究方式探索语文教与学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不断更新语文教与学理念、改善语文教与学实践、提高语文教与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活动。”[3]271著书立说是教师科研能力的直观表现。于漪从教至今70余年笔耕不辍,有意识地进行科研,成果颇丰,著作等身。其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于漪全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她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的实践理论,内容分为基础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写作教学、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其八卷21册。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特级教师全集,是于漪基于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教师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做到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心中真正有学生,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意识地锻炼辩证思维能力,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再深入探究内在原因,总结规律。其次必须勤于阅读和写作,要在大量阅读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积淀文字功底,做到有效输入,在教育教学情景中因势利导,做到有效检验,再将所思所想以生动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有效输出。最后要勇于实践,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实现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投入到新一轮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地位显著。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育重中之重的环节。纵观前文所述于漪关于阅读教学的经典课例,可以发现她在开展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进行阅读教学前,积极备课,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时刻保持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代替传统教学中的一味灌输;在完成阅读教学后,不断反思不足之处,总结经验以备后用。这启示我们,教师的成长可以从“勇”“诚”“毅”三个方面展开。“勇”是教师要有勇气定位自己,认识不足。一根教鞭约束学生,一根教鞭约束自己。“诚”是教师要坦诚面对教育事业,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追求,对学生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毅”是要时刻与教师职业倦怠思想做斗争,工作要随时努力,积少成多,让学生在每堂课都有收获。于漪在她以阅读教学为代表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始终保持经久不衰的内驱力。这种动力来自她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学生和家长的平等尊重。正如她所说的:“教师肩挑着社会的未来,肩挑着千家万户的未来,自己只有始终不渝地振奋精神做好工作,才无愧于肩负的神圣使命。”[13]

猜你喜欢

于漪环节阅读教学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