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的变迁

2022-03-13项正文王云霞王正委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人家姑姑家芦笙

项正文,王云霞,王正委

(1.文山州第一中学,云南 文山 663099;2.麻栗坡县第二中学,云南 麻栗坡 663600;3.麻栗坡县委宣传部 外宣办,云南 麻栗坡 663600)

长期以来,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较为复杂,不是一件省心的事。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实行了新的殡葬制度改革,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观。近年来,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在习俗、礼仪、丧曲、礼调、杀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迁。纵观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的整个过程,当今主要有以下一些变迁。

一、过程的变迁

文山苗族传统丧葬过程繁复,对文山苗族传统丧葬礼仪不甚了解的人,很难办好一场丧葬仪式。自国家实行新殡葬制度改革后,文山苗族传统丧葬过程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发生了巨大变迁。其过程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洗脸歌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去世,其家人都要给死者洗脸净身打扮。“抖给①(Deut ged②,即指路)”师傅在前指路,要唱《洗脸歌》,反复三遍。[1]其歌词大意是:

西部苗文记音:Zhit nzuad xaf juab blis dob blis ged blis nief blis zid, zhit nzuad xaf juab blis zhiex blis cod blis ghongb blis longt, zhit nzuad xaf juab blis nyiex blis gob. Yad nzuad louf XX(死者)luax dlob luax dongk, guak gax nzhex dloub hmuak hod, guak gax ciex let mongs juas daos bos juas daos youf.

汉语大意是:“不洗去孝家儿孙魂父母魂,不洗去孝家畜禽魂谷物魂,不洗去孝家金银魂。要洗得某某(死者)不干净的东西,让死者耳朵清秀脸干净,才能去会到祖奶祖公。”

现在,在文山苗族丧葬习俗中,《洗脸歌》已基本省去不唱。“抖给”师傅在指路说到洗脸时,只说一句:“端水给你(死者)洗脸。”随即顺手拿起麻布从死者头部至脚象征性的洗脸净身即可,过程非常简单。

(二)入殓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去世,不入殓操办,只用白麻布裹尸吊于灵堂(堂屋)上方板壁或墙壁上,一直操办到下葬日,要抬上山下葬才将死者尸体拿下来,扛到山上坟地边,挖好坟坑,再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材中,将棺材放置坟坑内埋葬。[2]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即未实行新殡葬制度改革前,可以入殓摆放堂屋正中或堂前操办。实行火葬后,文山苗族人只将骨灰盒放置灵堂(堂屋)下操办。

(三)围坟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死后,必须“围坟”,文山苗语叫“卅葬(Saod nzangt)”即用竹子划成竹篾围成篱笆围栏将坟围起来,不准立碑。

现在“卅葬”,文山苗族人也不太讲究这个习俗了。有些地方的苗族,如麻栗坡县董干镇的白苗、马关县都龙镇的花苗、丘北县树皮乡的白苗“卅葬”也不用竹子围坟,而是象征性地补一补石头,上一上土,砌一砌月台。国家实行新殡葬制度改革后,文山苗族人基本不用“卅葬”,并且,文山苗族人也学他族,给死者立碑。

(四)起始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去世,儿子儿媳及家族人员要将死者打扮好,停放在灵堂(堂屋)左侧,等“抖给”师傅来为死者指路后,还要等“家长、总管、资庚(Zid ghenx,即芦笙师)、资爪(Zid ndrual,即牛皮鼓手)、厨管(煮菜的)、饭管(煮饭的)、板管(做棺材板的)”等各小组负责人到齐。主人家在堂屋中央拉开长桌交代这场丧葬如何操办,并对各小组负责人举行任职履职仪式。所有人员围在桌子旁,孝子在下边站起,死者家族安排两人专门来倒酒说话,先行三转酒,第一二转仅半口,第三转满杯。第一二杯酒举杯就喝完,喝第三杯酒时,就要交代事项,由倒酒说话的人员告诉大家,这个人(死者)要办几天,哪天是“夸足(Khuat zuf,即正客)”,哪天是“风干(Fongb gangb,即下葬日)”,芦笙要按照常规吹,还是要增加什么内容等,都一一交代清楚,孝子一一跪拜感谢。之后,才开始起芦笙、敲牛皮鼓。所有人员履职,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只会摆一张长板凳,不需要等各小组人员到齐,只要“家长、总管、资庚、资爪”到位,就开始举行任职仪式,也不需要专门人员倒酒,首先是任命“家长”,“家长”再任命“总管”,最后是“总管”任命各小组负责人,不需交代哪天“夸足”,哪天“风干”,但孝子要给所有人一一跪拜感谢,直接任命完成,才开始起芦笙、敲牛皮鼓。如果被任命的人未及时到场,等来到时,“总管”会按同样的方式任命。

(五)叫姑舅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去世,叫姑舅的规矩是这样的:如果死者为男性,那么姑姑最大。去叫姑姑时,主人家要安排家族两个男人去,去到半路,上前的那个要劈下三支叶枝插在头帕上,表示就是去要姑姑的牛了。到了姑姑家,两个人下膝跪在姑姑家大门槛前不起,姑姑家一看,跪着的人有一个头插三支叶枝,就知道来意。如果姑姑家拉得起牛去,其男主人一把拿下来叫他们的人的头帕上的三支叶枝,顺手一支插到门头上(示意上财),一支拿去插在堂屋四官位上(示意保佑生活富足平安),一支拿去插在牛厩门头上(示意要拉牛去吊唁)。如果姑姑家拉不起牛去,他们家主人就取下人家头帕上的三支叶枝捏做一把拿去插在栅栏门外(示意拉不起牛去)。处理好三支叶枝后,回来作揖请跪着的两个人起来,并请进屋坐,随即询问,其舅舅怎么过世的?去叫的人出发之前,主人家已经交代好了老人是怎么过世的,一点不留的告诉姑姑家。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全部说清楚。他们回来后,把去叫姑姑的情况告诉主人家里。如果说姑姑家拿一支叶枝插在牛厩上,那么上祭那天,姑姑定有牛拉来,家里就做好准备。如果说姑姑家拿三枝叶枝全部插到栅栏门之外,那么上祭那天来时,顶多拉一只小畜,就没有牛拉来了。[3]368-369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后,去叫姑舅,也不遵循老规矩。姑舅哪个顺路,就先去叫哪一个。拉不拉牛,也不插三支叶枝了,而是直接问有没有牛拉来。当今,手机普及,人们为了更快速、便捷,也不亲自去到家里叫了,而是直接拨打手机通知,告知对方情况。

(六)交牛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家中,如果“波娘(Box nyangx,即姑姑)”去世,上祭那天,舅舅的吊唁队伍敲锣打鼓,吹芦笙,拉一头牛和一只狗。他们请一个能说会唱的“多给(Dob git,即能人)”来,芦笙师傅的芦笙上插着三支叶枝。这时,死者家也要准备一个知礼节晓礼性并能说会唱的“管事”接待。在院坝里摆四方桌进行交牛礼节仪式。[3]369-370舅舅的“多给”要唱《交牛歌》。其歌词大意是:

西部苗文记音:Rongt lik guak, uat jangk xongt nad jaik lob rongt niex mak yas louf luak rongt niex,rongt xongt lox yas luak rongt xongt louf? Uat jangk xongt nat lox yens khuat xaf juab yad pongf zhaot lob pef niex mongs zhid xongt? Luak lox yens khuat xaf juab cieb let zit rax daot dos met zid dob jax dob douf drongx jaik, zhuak njit dik yend zos zhaot box nyangx zid dlangb laos duax louf lob ghangb kangd nad, zhangt njaox dik rok muab rangx zhangt hiek, zid dlangb laos lob njaox dief zhit hiek, uat jaik yad sangd yox yuf xongt nat nchait yad dot shik nchat louf zid dlangb laos zox ged zhangd louf dik yuak.

汉语大意是:这样子了,为何好年都归了别人?为何今年人家要碰到一个不好的年头?人家才喊我当“多给”,来到娘舅家,人家不说,但人家想,恐怕今年真的要是去一家亲戚了。人家娘舅不说,从堂屋穿到火房,怕是拉不起一头孝牛。人家来了,但左手拉不起孝牛,右手拉不起猪。娘舅礼钱来不大,帮不得什么,劳烦管事接下放在楼脚,娘舅也不希望千百年要转还。

“多给”唱完《交牛歌》,办丧“管事”要接着回答:

西部苗文记音:Rongt lik, xongt nat jaik, yas louf lob rongt niex mongs rongt xongt, uat jangk luak lox yenk hkuat xaf juab yad pongf zhaok zhid niek mongs pef xongt louf? Raof nat jaik, god zid dob ndangx nzhaof mongs dangb juab. Uat jangk hnob nat yas rongt hnob laox, god duax njik shik yend duax khuat xaf juab duax louf lob ghangb kangd laox. Raof nat, nchait god dob nzhangx nzhaof yad das louf gax zid dlangb laos zax ged zhangd laox.

汉语大意是:今年是好年,为何我们孝家要碰到不好的年头了。现在我管事(总管)要来当家。我要来接娘舅这个亲戚了。当真娘舅拉来孝牛。我来当管事,娘舅亲戚来了,都递不起一撮腊烟递不起一杯茶给你们喝。管事接下娘舅的礼钱,怕今后我们“波娘佑老”(姑姑、姑父家)生活贫穷就还不起了。

这时,“资庚”吹芦笙,“管事”将芦笙音管上的三支叶枝取下来,一支拿去插在木鼓上,一支插到主人家的大门上,一支插到牛厩门上。之后,“管事”才安排人员去接牛。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丧礼上,交牛仪式简化了,不需用叶枝了,不需唱《交牛歌》了。不管哪个亲戚牵牛来,只要在死者主人家院坝中,摆一张四方桌,倒上两杯酒递给对方喝完,绕着方桌做完吹奏芦笙礼节,牛就交给主人家了。

(七)祭语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在葬礼中祭砸酒,“家长”打卦说:“某某(死者),你要接一砸酒喝。”卦顺后,右手接过左手上的砸酒碗,倒入“袋,(Dail,即祭盆)”时说:“喝你一个喝,吃你一个吃,消失你一个消失,死你一个死,喝不得喝给渴路,吃不得吃给饿路,吃不完喝不完了,不要给断头鬼断脚鬼喝,要倒在‘袋’(祭盆)里,要抱要背去给老祖奶喝,给你老祖公吃。”说完,将砸酒倒入“袋(祭盆)”中。祭饭时,“家长”打卦说道:“某某(死者)你的早饭(午饭或晚饭或祭畜肉,祭畜肉一般都在午饭后)做熟了,要摆给你吃。”卦顺后,要倒入“袋(祭盆)”时说:“吃你一个吃,喝你一个喝,消失你一个,死你一个死,吃不得吃给饿路,喝不得喝给渴路,吃不完喝不完了,不要给断头鬼断脚鬼喝,要倒在‘袋’(祭盆)里,要抱要背去给老祖奶吃,给你老祖公喝。”说完,右手手腕往外一扬,将木勺里的饭肉反向倒入“袋(祭盆)”中。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祭砸酒时,“家长”只说:“你要接一砸酒喝”,如果卦顺了,右手接过砸酒碗,顺手一扬,反向倒入“袋(祭盆)”里。祭饭肉同样,“家长”只说:“你的早饭(午饭或晚饭或祭畜肉)做熟了,要摆给你吃。”只要卦顺了,右手接过木勺直接反向倒入“袋(祭盆)”里,什么话也不说了。

二、杀牛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去世,特别是老人去世,要杀祭牛,要比谁的老人去世杀的祭牛牛角最长,牛肩峰最高。认为牛角越长,牛肩峰越高,其名誉越大,名声越好,越有面子,越表示有本事。如果死者舅姑拉得有祭牛来,主人家必须拉一头牛陪杀,没有也要想办法借,并且要比比你拉来的大,还是主人家拉出来的大,比比你拉来的牛肩峰高,还是主人家拉出来的牛肩峰高,比比你拉来的牛角长,还是主人家拉出来的牛角长。

过去,文山苗族人在相互攀比祭牛之下,有人比输后觉得很丢面子,当场自刎而死。这样相互比祭牛,导致有的人家背负高利债务。有的将土地抵给债主(地主),没了土地,只得迁徙。

现在,在文山苗族丧葬习俗中,苗族人杀祭牛,已不讲究大小了。一般来说,只要是活牛即可。舅姑拉有祭牛来,主人家也不需拉牛来陪杀。现在不少文山苗族人,外出打工挣了钱,有人特别是有老人去世时,也杀牛。如今,一头大牛,价格一般在1万元以上,有的2万余元。一般家庭有点负担不起。所以,建议文山苗族人要改一改杀牛的习俗。

三、芦笙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主要靠务农为生。所以有人去世,很热闹,吹奏芦笙声从丧事开始到结束,一直响个不停。在丧事中,除了“坐堂资庚(Zof tangx zid ghenx,即主芦笙师)”外,还有许多会吹奏芦笙的人,相互学习,互相切磋,热闹非凡。仅芦笙就有一二十把。深夜里还跳芦笙舞,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精彩频现。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会吹奏芦笙的人少,加之大部分人员都到外地打工,在如今苗族丧葬习俗中,基本上只有“坐堂资庚(主芦笙师)”一个人吹奏芦笙。“坐堂资庚(主芦笙师)”只吹奏正调,或在给死者祭品、接上祭队伍等仪式环节时才吹奏芦笙,其余时间都不吹奏其他芦笙曲调。

四、吊唁的变迁

吊唁,文山苗族人一般叫“足断(Zus duas,即吊唁)”。过去,文山苗族人过世,年轻男女换上自己漂亮的盛装,成群结队到死者家“吊唁(玩耍)”。在“足断”中相互找自己的意中人。他们一群一群的在大路边或山坡上“侃落爪(Kand lok nzhuak,即讲故事)”,或者一起散步。如果有了意中人,晚上就带上伙伴约上意中人,一起打扑克,一起聊天,一起捉迷藏。如果丧事办的时间长,那么年轻人的机会就越多,找到自己意中人的机率就越高。过去在丧事场上,到处都能看到着装艳丽的姑娘们,姑娘们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成群的小伙子。[1]

现在,在文山苗族人的丧事场上,很少见到盛装艳丽的姑娘们了,虽然有不少姑娘也来吊唁,但都身着现代服装,小伙子们也不会整齐地着装寻找意中人了。现在文山苗族人丧场上,穿着苗族传统百褶裙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结过婚的中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特别是“夸足”那天,来吊唁的队伍里,妇女们都穿着自己的传统盛装,在其他天就穿现代服装了。

五、饭菜的变迁

从摆饭情况来看,过去,文山苗族人去世,基本上都是一盆菜,摆在地上,八至十人围一盆菜吃“一桌”。过去,菜盆、碗筷都是借来的,即在村寨中每家每户去借,借着哪家的菜盆碗筷,哪家就派一个人来负责摆桌碗筷,负责洗,负责收,各看各的,避免混淆。

吃饭时,女的穿裙子,她们一般站着吃。男的和小孩子们蹲着吃。男人吃饭完后,就将自己的饭碗用芭蕉芋叶或菜叶擦擦就倒酒喝了。专门有一个人提着一个酒壶上酒。吃饭时,一般都只上半碗酒,因为不准在饭桌上慢慢喝酒。

现在,吃饭习惯大为改观,基本上都是摆饭桌,摆板凳,八至十个人坐在一桌吃。女的除了穿得很漂亮服装的人站着吃外,其余的人基本上都坐着吃饭了。

过去,都是吃玉米饭,主菜是酸菜煮豆米和连渣捞(Daof zhuab)。这两道菜,是苗族传统丧葬上的头菜或代表菜,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以至于现在喜酒上都忌讳这两道菜。每天供应两顿饭,闲天就是玉米饭和酸菜煮豆米或连渣捞。如果每天都有一头祭畜,那么就加一大碗肉汤。“夸足”那天,肉(上祭牲畜的肉,很杂,猪、狗、鸡、羊等混杂)较多一点,就在盆菜旁加一碗肉。“风干”那天,如果杀牛,下午的正餐就一盆牛肉及汤。如果没有祭牛,照样吃酸菜煮豆米或连渣捞,最多就加一碗杂肉汤。

现在,文山苗族人去世办丧事,吃饭是一天两餐,都吃大米饭,摆在桌子上吃,不用盆装菜,改用大碗装,三碗、五碗、七碗、九碗、十一碗、十三碗不等,讲究单数,表示吃了这回的丧餐就没有下回的了,象征文山苗族人不愿意有人过世及亲人过世的悲痛心情。近年来,由于务工经济的发展,一些文山苗族人家的钱袋子鼓了,所以办丧就像办喜酒席一样,桌面上增加了鸡蛋(煮鸡蛋)、花生米、炸豆腐、三七炖鸡、烤鸭、烤鸡、炸鱼等菜,摆的碗数比以前多,应有尽有,吃得丰盛满意。

六、坟墓的变迁

文山苗族传统坟墓属于挡山埋葬,即在土层厚的山坡上找一块四个方向均不错的空地,挖出一个深土坑,在坟地旁将死者尸体装入棺材内,行完各种仪式后,将棺材盖板盖严,再将棺材放置坟坑中,以土掩埋。一般来说,盖土高出地面1米以上,长2.5米左右,形状成长形尖顶梯形体,即顶上尖并且长,底部宽厚,整个形状像五面尖顶梯形体,这是文山苗族传统坟的基本形状。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现在,文山苗族也学习其他民族,老人去世的坟由过去完全是土坟变成了现在可用石头砌成的土石坟。但是这种坟,讲究靠山和向山两个方向,并且不挖坑深埋,只是在地面上平出墓穴,将棺材移至其中,用石头砌边坟,以土盖顶,成棺材形。发生这样的变化,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是由于过去森林茂密,猛兽多,为保证坟不被猛兽掘,采取深埋厚土盖,再加砌石头保护。后来森林减少,猛兽减少,慢慢演变成了现状;二是由于苗族多年迁徙,长期与他族杂居,行葬从他族,坟状就发生了变化;三是由于早期战争,苗族经常逃亡,为了避免祖坟被掘,仿照他族坟埋葬,不易被开挖。

最近几年,文山苗族人丧葬响应国家新殡葬制度改革,一律实行火葬。文山苗族人去世后,照样送到殡仪馆火化,带骨灰盒回家,按照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程序,[4]简单走完每一个程序,就抬着或扛着去公墓里埋葬。埋葬严格按照国家新殡葬制度改革要求实行。

七、其他的变迁

过去,文山苗族人过世,要专门叫一群人挑水,借五六个大木水桶装水,用水量大时,一天挑着不歇,有时扁担都挑断了几根;一群人推磨碾玉米面,包括撕玉米壳脱玉米粒、推磨筛面等;一群人负责柴火,砍柴、劈柴、抱柴等。

过去,在文山苗族人丧事场上,如果有人跌倒,要去厨房舀一碗肉来,在跌倒的位置为跌倒者叫魂,之后跌倒者要将肉吃掉,认为魂归身。虽然跌倒得肉吃,但哪个都怕跌倒。因为苗族传统认为,在办丧事时跌倒,如果不及时叫魂,魂就会被死者带走,过后跌倒的人就会经常生病或死去。

过去,文山苗族人丧葬中的一些环节仪式上的祭词,必须要靠嘴巴唱出来。

现在,由于经济发展,文山苗族人民基础设施改善,要么家家户户都有水井,要么都安装了自来水。如有人去世,找上一根胶管或打开水龙头,一个人就可以负责整场丧事的用水问题。在丧事场所上如有人跌倒,也不在乎叫不叫魂。在文山苗族人整个丧事过程中,除了《指路经》外,几乎没有唱的祭词了。现在,文山苗族人办丧,夜间煮米线或面条做宵夜,供应开水泡茶喝。天气冷时,还提供炭火、红糖姜汤等。

总之,文山苗族传统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将不断适应国家新形势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变化和发展着。

注释:

① “抖给”为文山苗语的汉语谐音记音。此文以下多处如此类的谐音记音现象,皆为使用此种方式记音。

② “Deut ged”注音为西部苗文记音。此文以下多处注音方式均为西部苗文记音。

猜你喜欢

主人家姑姑家芦笙
勤快狗和懒惰猫
岜沙芦笙节
住在姑姑家
好桶与破桶
你好,芦笙
独自走夜路
芦笙恋歌
不放刺
苗族芦笙制作师
郁金香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