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繁荣发展文山三七文化的思考(上篇)
2022-03-13李贵扬
李贵扬
(文山州社科联,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三七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起源于2500万年前古植物。[1]目前查找到的使用三七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仙传外科秘方》(杨清叟,137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为著名的典籍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三七的功效、气味、作用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称三七“能治一切血症”。此外,《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三七补血第一,……为中药之最珍贵者”。但在民间的使用历史,远远超过600多年。因其功效显著,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
一、问题的提出
文山三七作为名贵中药材之一,有史料记载的历史长达600余年。[1]12长期以来,文山三七因其独特、显著的疗效,而被世人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的是文山三七的药理价值、种植方法等。实际上,文山三七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历史就有400余年,在数百年来的发展壮大中,文山三七已经产生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
实践表明,一个产业的长期兴旺发达,离不开文化作支撑,文山三七产业亦是如此。文山三七,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超过450个,产品数量总计超2000个,剂型达6000多种,制药企业1300多家。每年因为使用文山三七制成的药物,而使相关疾病得到有效治疗乃至康复痊愈的人难以计数。特别是举世公认的对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显著疗效,说文山三七是这类患者的“救命药”和“康护者”,是名副其实的。但据调查了解,目前文山三七的市场行情并不景气,尤其是处于产业链第一端的种植户(简称“七农”),他们得到的回报并不高,文山三七存在“名而不贵”的问题。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文山三七文化的挖掘、提炼、宣传、推介不够,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让世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山三七,及促进文山三七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笔者就繁荣发展文山三七文化一题加以阐述。
二、对策和建议
本文围绕繁荣发展文山三七文化这一主题,尝试从“耕”文化、“衣”文化两个方面,分而论之。
(一)关于文山三七“耕”文化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20年文山州文山三七的在地面积为16.07万亩,综合产值220亿元。一个产业能够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甚至在产能上不断发展壮大,其背后既有从业者从中获利的因素,也离不开从业者一定的精神动力作支撑。文山三七种植规模历经跌宕起伏(有几次是大起大落)到现在,仍在继续前行,同样与积极健康向上的产业精神支撑有关。为此,笔者将其命名为“文山三七精神”,力求为文山三七行稳致远找到一个答案。
文山三七精神,说到底就是“文山三七人”的精神。综合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和启发,笔者认为,“文山三七精神”具有“点石成金的慧眼,精耕细作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敢闯天下的胆识,造福苍生的胸怀”五个方面的特征。
1.点石成金的慧眼
文山三七在被发现之前,作为一株普通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后来,先民们发现,其块根有止血的神奇功效。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株后来被世人称之为“南国神草”的植物,名不见经传地偶尔出现在当地人的“刀口药”记忆里。需要的时候,到深山野林中历尽辛苦觅来几株,捣碎后敷在伤口上。就算精明一点的人家,也不过是将一时用不完的少量三七,放在灶头上烘干,腹痛脑热时,掰下大根或是拍碎块根,咀嚼后咽下,治疗疾病带来的种种不适。据有关资料反映,文山三七的大规模的使用,最先应与下井采矿有关。300余年前,今天的文山市小街镇境内,曾经有个极大的银矿,最兴盛的时候,有20 000多人在那里同时开采。[2]12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通过服用三七,可以帮助人们下到更深的井下工作。从矿工的庞大需求中,有人将文山三七从原始森林中“请”了出来,经过苦苦探索,成功进行试种,并从开矿工人那里获得了巨额利润。据《文山县志》记载,当时的平均价格是1斤文山三七等于1000斤大米,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当然,随着人们对三七性状的了解不断深入,后来作为金疮药使用等,也助推了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壮大。至于如今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用药等,则是后话。但正是从这些商机中,人们发现了文山三七的价值,实现了“化草为银”的转换。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文山人“点石成金”的慧眼,文山三七至今仍可能是“藏在深山人未识”,没有如此辉煌的今天。
2.精耕细作的态度
文山三七的种植过程,是一个极其精细的过程。其间要经过选地、整地、培肥土壤、造园、理墒、下种、覆草等若干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极为精细,比如整地至少要“三耙三犁”,建棚高度不超过1.5米(现在有所改良),大棚(当地人称为“天棚”)要疏密适度,既能遮挡烈日,又不影响采光,底肥要施足,盖土要肥细,铺墒草要选择透气性好、有肥力的松毛或秸秆,覆盖厚度要厚薄适中,过厚秧苗长不出来,薄了影响保水保肥,等等。“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用在种植文山三七上,是极为贴切的。在一年(育苗)、两年半到三年(移栽定植)的在地时间里,期间的抗旱、排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都是极其考验智力、体力的活儿。至采挖出园后,还得经历分拣、清洗、剪根、晒干(或烤干)等环节,方可上市交易。笔者大概统计了一下,在上市交易之前,一株文山三七,至少得经历数十个环节,方能“修成正果”。这其中,还不乏有很多需要重复去做的工作,比如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毫不夸张地说,文山三七的种植,是文山农作物的种植中,最为精细的种植之一。没有精耕细作的智慧和态度,是做不了“文山三七人”的。
3.吃苦耐劳的精神
种植文山三七,光有精耕细作的态度还不够,还需要具有强大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山三七绝大多数种植在距离村庄较远的荒郊野外,因其经济价值高,为防止牲畜破坏和遭受不法人员偷窃,需要全天候地看守。别的不说,光在荒无人烟、缺电少油、没有通讯工具的荒郊野外,连续待上两三年,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更别说白天承受管护的辛劳,夜晚承受野外孤寂的气氛,有时还有盗贼的袭扰等。过去,三七守护者与盗贼斗争,出了人命的案例也是有的。因此,没有相当胆量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是不会从事文山三七种植行业的。如今,光伏太阳能推广使用,手机网络日趋完善,照明和通讯条件比过去好了许多。然而,受制于一些技术方面的因素,有的工作条件目前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比如,由于文山三七大棚的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因而人们在田间劳作,只能采取弓着身子或者蹲着的姿势干活,每一天下来都是腰酸背疼的。又如,在没有发明遮阳网之前,大棚多是用杉木的枝条来造,杉木枝叶上的针刺,常常将七农的手上刺满密密麻麻的针眼。还有,文山三七的生长特性是天旱了不成,雨水多了也不行。遇上天旱的年景,就只有从其他地方运水来,一株一株地浇;要是遇上雨水过多的年份,又只有采取各种排涝措施,方能减少病症发生。再有,由于三七地里肥料充足,杂草也长得快,稍不注意,就可能把三七吞噬了。这就需要人们经常性除草。因此,在三七地里劳作的七农们,没有一天是可以悠闲自得的,都在辛勤劳作,不是在浇水,就是在除草,或是在施肥,或者开展病虫害防治。就算是文山三七收获完成之后,也还有拆除旧棚等一些工作要做。其劳动强度,远非一般农业生产劳动所能及。
4.敢闯天下的胆识
出于品质、产量等因素的考虑,文山三七在短期内一般是不轮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种植者寻找新的地块,方能满足种植文山三七的需要。当然,这里讲的“新”,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新开垦的荒地,一个是之前没有种植过文山三七的地块。为了寻找“新地”,文山三七种植户走出三七原产地云南省文山州,到符合种植条件的地方发展。目前,种植范围涵盖了云南省内除了迪庆、怒江、昭通3个州市外的13个州市,乃至广西、四川、贵州的有关地区。他们与当地基层组织和农民协商,流转土地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文山三七人克服了环境不熟、人脉单薄、生活习惯不同等诸多问题,以自己的勇敢、睿智、诚信、敬业,赢得当地人的支持和信赖,在发展文山三七产业的同时,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多年来,在与外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文山三七人吃了多少苦(有的甚至流血流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山三七人“敢闯天下”的胆识,文山三七发展规模就大打折扣,就不能创造今天这样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5.造福苍生的胸怀
文山人种植三七,虽有经济利益的考量,但同时也是在造福他人中成就自己。就目前而言,文山三七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主要原料。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用文山三七做原料的中药成品逾400个,生产厂家1000余家。还有一部分用于保健品的生产,但也是与人的健康有关。每年因为直接或间接使用文山三七而缓解疾病乃至康复了的人,是难以计数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种植文山三七,就是在救人性命。而救人性命、解除病痛,从传统理念的角度,就是在造福苍生,在积德。文山三七人是有这样的胸怀的,为了保证品质,他们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小心翼翼;为了提高产量,他们想尽千方百计;为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他们冒着倾家荡产乃至失去生命的风险。目的只有一个:把最好的文山三七产品呈现给世人。他们用辛勤和汗水,书写了新时代专业农民的精彩华章。
(二)关于文山三七“衣”文化
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第一位的。现代社会,服装离开人体的时间,微乎其微。同时,服装早已超越了遮羞、保暖的用途,成为展示人们职业、身份和个人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古有汉服,今有西装,中有旗袍,外有礼服。笔者以为,在服饰上展现文山三七文化、延伸产业链条、彰显地方特色,是值得思考并认真实践的课题。应结合文山三七给世人带来健康福音的特点,打造款式众多的“三七霓裳”。同时,“三七霓裳”的打造,应把着力点放在消费者“爱穿”二字上,让广大群众觉得穿“七裳”有面子、有气质、有文化。做好了,市场产值和社会效益均不容小觑。
1.在衣着理念上体现。当今世界,服装种类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三七霓裳”的打造,应有自己独特的理念。首先是“健康”理念。与一般的服装不同,“三七霓裳”给人们带来的是健康,应把“穿着‘七裳’,健康相伴”作为一种消费理念加以引导。这就要求在颜色、布料、功能等方面的设计,以及相关小部件的搭配上,都要独具匠心,使穿着“三七霓裳”成为非常愉悦的体验。其次是“实用”理念。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说到底,服装是用来穿的。除了表演或特殊场合之外,服装不宜华而不实。应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环境下人们对服装的不同需求,推出相应产品,让“三七霓裳”舒适、好穿。再次是“美观”理念。进入新时代,人们对于美的需求更加旺盛。“三七霓裳”的设计,应把“美”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做足点、线、面,以及色、料、型等方面的功夫,既兼顾大众审美,又体现特色个性,让人们爱穿、乐意穿。还有是“时尚”理念。服装的演进,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作为在新时代诞生的“七裳”,应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有机结合,既彰显民族特点,又符合大众需求,使之能够穿出文化品位、中国气派、地方特色,成为引领新时代衣着风尚的“弄潮儿”。
2.在款式设计上体现。文山三七作为大自然对世人的高端馈赠,不仅功效突出,其外观也十分漂亮,“颜值”很高。以各个部位的颜色为例,三七花乳黄的颜色生机勃勃,三七籽红彤彤的颜色吉祥富贵,三七茎叶碧绿的颜色青春活力,三七块根黄褐的颜色沉稳温情。还有,随着生长时节的不同,各个部位的颜色又会发生十分丰富的色彩、光泽的变化。从其图案来看,绽放的三七花呈现出放射状,犹如发光的小太阳,红彤彤的红籽(果实)似紧密镶嵌的红宝石,修长的茎秆如妙曼少女亭亭玉立,椭圆且带锯齿边的叶片如舞动的裙摆,绒绒的须根给人温暖的体贴等。这些漂亮的色泽或精美的图案,为文山三七服饰设计提供了重要素材。把这些元素提取出来、升华起来,不论男装女装,老年装幼童装,商务装劳动装,演出服居家服,均可以设计出极其绚烂多姿的款式,形成“三七之乡”无数道移动着的靓丽风景。
3.在服装部件上体现。服装设计博大精深,关于“三七霓裳”的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服装上体现文山三七文化,除了前文提到的衣着理念、款式设计之外,还可以在传统服装或新款服装的部件上做文章,让这些服装别具三七风情。比如,在服装的领、袖、腰、袋、摆等部位,以蜡染、刺绣、镶嵌、缝钉、印花等方式,缀以体现文山三七的元素,让三七服饰有别于一般衣着。又如,在服装服饰上添加精致的文山三七图案(例如花、叶、籽等)或文山三七文化图案(例如“三七姑娘”“金凤传七”)等,赋之以健康、吉祥的寓意,这种“锦上添朵三七花”的做法简便可行,容易操作,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添的这朵“三七花”,主题要突出,图案要精美,融入要合理,且有文化内涵,不能生搬硬套,给人生硬、唐突之感。
4.在穿戴配饰上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早已不只是穿暖这个层面,需要通过服饰表达内心、展示自我、彰显审美。因而,除了传统的衣、裤、裙之外,各种配饰层出不穷。文山三七“衣”文化的展现,要深入细分不同消费群众的不同市场需求,做足穿戴配饰的“三七文章”。以商务男装为例,可以在领带、领带夹、胸针、皮带扣等设计上进行探索;以女性便装为例,可以在帽子、头巾、围脖、腰带、披风、首饰、包包(包括手包、背包、拎包等)、胸花,乃至鞋饰等方面进行思考。辅之以必要的宣传、推动,以“小设计”赢得“大认可”,以“小三七”彰显“大特色”,以“小成本”换来“大效益”。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还应在文山三七文化的挖掘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每一件产品的推出,每一个图案(符号)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或幸福美满的寓意,或健康积极的暗示,让文山“三七霓裳”会讲故事,深情款款、娓娓道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努力让360万文山本地人,以及众多前来文山投资兴业、观光旅游、求学就医的外地人,以穿“七衣”为美,以着“七服”为尚,自觉自愿穿着“三七霓裳”,成为新时代一道靓丽风景。
三、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业文化建设迎来了新发展时期,加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山三七产业文化繁荣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各有关方面应牢固树立“文化兴,产业兴”的意识,把文山三七产业文化作为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繁荣发展文山三七“耕”文化、“衣”文化等,抓住机遇、加强谋划,真抓实干、强化责任,群策群力、常抓不懈,让文山三七这一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推动文山三七更好享誉世界、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