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点注(之二)

2022-03-13田景春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麻栗坡界碑改组

田景春

(文山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点校说明:

一、《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系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根据云南省政府采访边地资料的指令,由当时的麻栗坡对汛督办署派人搜集整理汇编而成,共分上、中、下三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麻栗坡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种类及习俗、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遗迹等方面的情形。

二、底本系由陈钟书等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1964年云南大学复抄云南省图书馆传抄1947年稿本。

三、该资料复件藏于文山州地志办,为手抄繁体字直排版,点校时改为简体字横排版。

四、为忠实于原文之意,在点校中一般未作文字改动,如下情况除外:(1)涉及到民族的称呼,当时的统治者大多使用蔑视性的“犭”旁,点校时均使用当今规范名称,或者去除“犭”旁。(2)原文中明显是对前面的人或事进行解释的内容,使用圆括弧+楷体字表示,如“一个星保夜晴(雨后天明但见一二星)”。(3)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判定该字明显是错误的,则以页下注的方式予以说明。

五、对明显是脱文、讹文者,用圆括弧()标注于后。对行文中无法辨析、不能增补的脱文,用缺虚号“□”标识。

六、原文中涉及时间纪年有两种,一是清代之事,使用当时的皇帝年号纪年;二是使用中华民国纪年。为便于阅读,部分清朝皇帝年号纪年后附注了公元纪年,用圆括弧标识;中华民国纪年之后则未附注。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下卷

麻栗坡第一区

一、名称。清乾隆初辟时原名新草房街,后嘉庆时江、湖、川、黔人来此经商,以四面坡上均有麻栗树,故名曰麻栗坡街。

二、沿革。古为牛羊土司属地,清乾隆时改为东安里,麻栗坡所属南油、磨山、东油、三半甲,清制设开化镇左营都司。中法会订条约以后,以麻栗坡设副督办,管辖六对汛,兵额一百名。民国纪元三年,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

三、位置。在滇省之东南隅,据黑河盘龙江之下流游。

四、区域疆界。民国三年,中央改组为特别第一区,归督办直辖,东以(与)攀汛区马安山为界,南与天保汛区伙山为界,西与马关县属南温河为界,北与西畴凉水井山脉为界,此为督署直辖第一区。其余所属六汛区另条详注。

五、面积。东西八十里,南北五十五里,面积约二千二百方里。

六、户口。以第一区计三千七百三十一户,共一万六千三百三十六丁口。

七、土地平均每方里计占五人余。

统计特别七区,平均土地每方里约计五人余。

八、形势。僻居边隅,仅(紧)接法越,强邻觊觎,素以河口、麻栗坡为滇南门户,对内与文、西、马各县及河口督办有唇齿相依,对外有山川之连带,西南之屏藩,边疆之重镇也。自滇越铁路一通,卧榻之前他人鼾睡,现在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务祈当局修明政事,平治道路,为补救之法耳。

九、民族种类。一区汉多夷少,汉族占十分之六,侬人占十分之二,瑶、仆两种共占十分之一,土僚、苗人共占十分之一。

十、风俗交通。开辟较远,汉族较他区尤多,文物风教与内地相等,至于各种夷族各从其类宗教,现已促进。本区多属高山穷谷,道途纷歧,虽递年修葺,尚未实力平治,交通尤多不便。本区人士渐已进化,常往省会邻县交往。

十一、礼教。在前崇尚孔教,尊崇旧时典礼,若贡生、增生、生员之类早已发达。至改良学校,已遵新章礼乐。

十二、气候。麻栗坡素称极边瘴乡,常居华氏表六十四五度,炎至九十五六度,晴则炎热,遇雨则为早秋。

十三、乡镇保甲。本区共有二镇一乡,麻栗镇有十四保、一百零五甲;大平(坪)镇有十二保、一百一十七甲;大兴乡有十二保、一百甲。

十四、学校。本区麻栗镇本街初级中学一校,高级一校,初级一校,保立国民学校十校;大兴乡中心学校一校,中心分校二校,保立国民学校七校;大平(坪)镇简师学校一校,初级一校,保立国民学校十四校。

十五、土产。山茶、竹麻、草果、篾帽、草纸,均属出口。

茅坪第二区

一、沿革。清光绪十年(1884)以前原属安南领土,十一年中法议和以后归附版图,更其名曰归仁里,粮赋上纳马关,今上麻栗坡。

二、对汛之缘起。清光绪二十二年中法会勘订界以后,以怀远前营后哨改组为茅坪对汛,以此山巅与法越箐门遥对,其山之巅一片荒郊,茅坪即以此建汛署,故曰茅坪对汛,设汛兵三十名。民国纪元改组,为加设汛兵二十名,纪元二年调六名改编督署巡缉队,现额四十四名。

三、区域。民国三年,中央规定改组为特别第二区,东与玉皇阁都竜大山为界,南与法越为界,西与河口督办属之老卡山脉为界,北与马关属之京竹坪为界。

四、面积。东西五十五里,南北四十里,共一千一百余方里。

五、户口。八百二十八户,计三千四百六十七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计占三人余。

七、民族种类。在未附版时为越南黄土司属地,本区多苗类,自附版图以后,汉人前往报垦开荒,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四,摆夷、那基占十分之二,侬人占十分之三。①

八、风俗交通。那基、摆夷风俗同玉(皇阁)汛,至苗人、侬人各从其类风俗。该区亦属高山箐林,道路狭小,交通困难,只与马关、麻栗坡通往来。

九、礼教。除那基、摆夷两类读书识字,但仍崇尚越南礼教。其苗类、瑶人向不读书,只知耕作衣食而已。

十、气候。高度与玉(皇阁)汛同等,温带,常在华氏表四十七八度,炎至七十七八度。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十一、界碑交涉。由第二段天浪一号界碑起,至南箐六号界碑止,计界碑六块。与箐门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十五里。

十二、乡镇保甲。本区为保华乡一乡,有十二保、七十九甲。

十三、学校。本区保华乡中心学校二校,保立国民学校三校。

十四、土产。柏木棺材、杉木棺材,现已山空,所产无几。

玉皇阁第三区

一、沿革。清光绪十年(1884)以前原属越南领土,越人以其山最高,迷信神佛,故于此修玉皇阁一座。十一年中法订约以后,南山七社地方始划入中国版图,更其名曰归仁里,赋税上纳马关,现上麻栗坡。

二、对汛之缘起。清光绪二十三年分设五对汛,后清宣统元年,滇督锡良以茅坪一汛直对法屯菁门,又对法屯漫美,均为中法要塞,茅坪一汛恒有鞭长莫及之势,奏准添设玉皇阁汛,即以倒塌玉皇阁地址建设汛署,因之得名。汛兵额改组同上,纪元改组,添设汛兵二十名,纪元二年调汛兵六名,改编督署巡缉队,现额四十四名。

三、区域。民国三年规定改组为特别第三区,东与天保汛老君山脉为界,南与法越为界,西与茅坪汛马拷水头为界,北至京竹林为界。

四、面积。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二十六里,共一千零五十余方里。

五、户口。七百九十三户,计二千五百零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计占三人余。

七、民族种类。在未附版时为越南边界黄土司属地,土司乃那基人,其类甚多,占十分之四,摆夷占十分之二,汉人自附版后前往报垦开荒,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二。

八、风俗交通。那基、摆夷言语相通不学,迷信鬼神,凡人病不服药,只请师孃白马送鬼求神,男女订婚以唱歌意愿为约。(那)基、(摆)夷种田而食,苗、瑶种山而食。均属高山大箐,道路纷歧,交通不便,与马关、麻栗坡通商往来。

九、礼教。那基、摆夷两类为土司贵族,向来读书识字,附版后一切风俗习惯尚崇越南礼教,虽于都竜市场设学施教,然未普及。现已推行多校改良风俗,可期进化。

十、气候。高度占海面一千九百零英尺,常在华氏表五十三四度至七十五六度,地方温暖,四季如春。

十一、界碑交涉。由南松第二段七号界碑起至茅草坪十号界碑止,共界碑三块,与漫美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十五里。

十二、乡镇保甲。本区有玉汛镇一镇,有十保、有九十甲。

十三、学校。本区玉汛镇中心学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四校。

十四、土产。槟榔、柏木树材、杉木杉材,均已山空,所产无几。都竜铜矿在清代至民国开采三次,矿物丰富,因矿师化效不力,均无成效,若能设法聘良师开采,可望发达。

来不及思考更多,她急忙往回跑,她得告诉姜祈,让他小心一点才行!接连跑下两层楼,雷染君的步伐却逐渐迟疑下来。不行……她不能去找姜祈。她躲了他这么久,这一找岂非前功尽弃?

天保第四区

一、沿革。清光绪十年(1884)以前,船头本属越南领土猛洞下村。十一年中法订约以后,十三年清廷派唐、周两钦差初勘草界,以中越边界之天保大山脉为界,故中汛订以天保,法汛订以龙潭。二十二年中法复会勘定界,箐门划归法国,掉(调)船头划归中国,故设汛时移于船头,仍订为天保对汛。

二、对汛之缘起。清光绪二十二年立碑定界以后,二十三年以怀远前营前哨改组为天保对汛,额设汛兵三十名。民国纪元改组,添设汛兵二十名,纪元二年调六名改编督署巡缉队,现额四十四名。

三、区域。民国三年,中央规定改组为特别第四区,东与攀汛绿水河为界,南与法越为界,西与玉皇阁汛属老君山脉为界,北与马关县界为界。

四、面积。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二十五里,共一千余方里。

五、户口。四百八十九户,计一千八百九十丁口。

六、土地平均计每方里占二人。

七、民族种类。本区为六汛第(地)瘴乡,人烟稀罕,故汉人最少。船头街多系两广商人,其余高地乃汉人所居,占十分之三,苗人占十分之五,瑶人占十分之二。

九、礼教。在清时原为边地,礼教不通。自入中国版图,奈属极边瘴乡,又多属苗类,文物礼教尚未施化,现已开创学校,力求进展文教。

十、气候。计高海面一千许英尺,为炎热带,极边瘴乡,常居华氏表七十七八度至百零度,风恒仅西南来,热多温少。

十一、界碑交涉。由二段老寨丫口第十一号界碑起,至新岩三段一号界碑止,共界碑十块,与清水河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五里。

十二、乡镇保甲。本区有猛茨乡一乡,有八保、有七十二甲。

十三、学校。本区中心学校二校,保立国民学校二校。

十四、土产。竹麻、竹笋。

攀枝花第五区

一、沿革。清时原属安平厅东安里,清嘉道时设扣揽把总汛官一员,中法战争议和以后始②设对汛。

二、对汛之缘起。清光绪二十二年立碑定界,二十三年以怀远前营左哨官改组对汛,汛兵三十名,于岩头大山腰有攀枝花树一株,就树左建设汛署,因树得名。民国纪元改组,加设汛兵二十名,纪元二年调兵六名改编督署巡缉队,现额四十四名。

三、区域。民国三年,中央规定改组为特别第五区,东与董汛属关稿大山梁为界,南与法越为界,西与天保汛绿水河丫口为界,北与西畴竜沟山岭为界。

四、面积。东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十里,共二千一百余方里。

五、户口。共计二千一百八十七户,计一万一千零七十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计占五人。

七、民族种类。汉人占十分之四,土人占十分之二,侬人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一③。

八、风俗交通。本区汉夷杂处,语言各类,互不通晓,以汉话为通俗言语。与麻栗坡、西畴均相距百里,概属高山大坡,有八布大河间隔,遇夏秋水涨,行人裹足,交通不便。此处山多田少,编茅为屋,与他乡人不相往来。

九、礼教。前清时此间多属夷类人民,只知自耕而食,自织为衣,读书识字者罕有。其人婚丧礼各从其教,与内(地)礼教悬殊。现已开学校促进文教。

十、气候。汛署居于陡坡山腰下三里许八布大河,热带,常在华氏表七十二度至九十度零,风从西南来,夏热冬寒,稍有瘴毒。

十一、界碑交涉。由三段新岩天然第一号界碑起至茅山卡第十号界碑止,原对岩脚法屯二花官交涉,只距五里许。清光绪二十八年,岩脚法屯官裁撤,改对官坝法屯二花官,相距六十里。

十二、物产。茶叶(著名店子茶)、橘子(著名八布橘)、荔枝、棉花、甘蔗。

十三、古迹。清道光时代中越争界,两国派员于大卡魁英山腰挖梅花壕二十余丈修筑碉垒,至今屋址犹在。三江河岩百丈岩中不知何代何故插有金箭一枝,人久都见,清宣统二年被人取去。犀牛堡:土人云堡下滥滩,三十五年有似牛大吼之声。古灵洞:汛西龙潭有洞名古灵洞,内有天生石著神像。

十四、百寿人。陶杨氏,先浪人,苗族,现年一百零六岁;陆陈氏,八豆人,侬族,现年一百一十岁;王陶氏,歪人,苗族,现年一百岁;王四,揆步人,苗族,现年一百二十岁;韦吴氏,南江人,侬族,现年一百岁;李大,那粟人,瑶族,现年一百岁。

十五、乡镇保甲。本区庆云乡七保、七十甲;岭南乡八保、八十六甲;杨万乡七保、七十甲。

十六、学校。本区庆云乡中心学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五校;岭南乡中心学校一校,国民学校一校;杨万乡中心学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三校。

董干第六区

一、沿革。在清时原为开化府安平厅东安里,此地多属苗、倮、仆类民族,无官设教,该地土著各类人相与会约,恭请广南侬土司分枝一部分来治理一切。清咸丰同治时,始改土归流升科,改为内地风教,粮赋完纳清开化安平厅,现改组纳西畴县,今改纳麻督。

二、对汛之缘起。清光绪二十一年中法立碑定界以后,二十三年以怀远前营右哨官改组董干对汛,汛兵三十名,于董干两街当中建设汛署。民国纪元改组,加设汛兵二十名。纪元二年调汛兵六名改编督署巡缉队,现额四十四名。

三、区域。民国三年,中央规定改组为特别第六区,东与广南县南利河为界,南与法越大卡山脉为界,西与攀(枝花)汛关稿山脉为界,北至苦竹坝山脉为界,原为普元、马桑两甲。

四、面积。东西一百三十五里,南北六十里,共四千零五十余方里。

五、户口。四千八百六十六户,计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计占八人余。

七、民族种类。汉人占十分之五,倮人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一,瑶人、格倮共占十分之一,侬人占十分之一。

八、风俗交通。本区汉夷杂处,语言各类,互不通晓,以汉话为通俗言语。东与广南接界,南与法越接,西畴均属石岩,大山断绝,道途崎岖,交通不便。惟此区汉族尤多,文物风教较田(蓬)汛进化。惟此处多石山悬岩,气候太寒,只产玉麦,田最少,故人民多以种山地玉麦(又名包谷,即玉蜀黍)为食,文教稍进,人民与内地略通往来。

九、礼教。在前清咸同以来,已讲求读书识字,生员、增生之类(已有),惟其夷族仍各崇其宗教,汉族婚丧礼俗与内地略同。

十、气候。高度与田蓬相等,居滇南东部,温带,常在华氏表四十五六度至七十五六度,风恒从东西来,四季如春,多雾雨,终年不脱帽。

十一、界碑交涉。由三段铳散卡十一号界碑起,至竜戛十七号界交田蓬汛界止,计界碑八块,与普榜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六十五里。如有重要件,与同文法屯三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九十里。

十二、乡镇保甲。本区五乡,董利乡有八保、有八十甲;马浪乡有十保、有八十三甲;官渡乡有八保、有九十三甲;古竹乡有九保、有七十甲;者林乡有七保、有六十甲。

十三、学校。本区董利乡简师一校,中心学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二校;马浪乡中心学校一校,中心分校二校,保立国民学校五校;官渡乡中心学校三校,保立国民学校五校;古竹乡中心学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四校;者林乡中心学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四校。

十四、土产。草果。

田蓬第七区

一、沿革。于清光绪十年(1884)以前,田蓬八寨地方原属越南与滇桂交界之处,自议和立约订界以后,田蓬始划入中国版图,粮赋完纳广南宝宁县,今上纳麻栗坡。

二、对汛之缘起。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立碑定界以后,二十三年以怀远前营前哨官改组田蓬对汛,于田蓬街建设汛署,汛兵三十名。民国纪元改组,加设汛兵二十名,纪元二年调兵六名改编督署巡缉队,现额四十四名。

三、区域。民国三年,中央规定改组特别第七区,东与广西镇边县白屯山为界,南与法越南为界,西与西畴普梅河为界,北与宝宁属木伦营山脉为界。

四、面积(原文缺)。

五、户口。二千七百二十四户,计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计占三人余。

七、民族种类。汉人占十分之二,土人占十分之三,倮人占十分之三,苗人占十分之一,侬人占十分之一。

八、风俗交通。本区与法越、桂边接界,汉夷杂处,语言各类,互不通晓,方言纷歧,以汉话为通俗言语。郎恒街每年废(农)历三月二十日赶风流街,男女大唱而还。凡属夷类病不服药,崇巫送鬼,为七区所罕见。东接桂边,南连法越,西与文山西畴交界,均属崇山峻岭,道途崎岖,交通不便,除本地土著夷族类外,至若湘、川人来此经商从戎落籍者渐已有之。其本地土著编茅为屋,自耕而食,自织为衣,与他方人老死不相往来。

九、礼教。本区多夷类,各崇其夷类宗教,婚丧礼俗与内地悬殊,现已于该区开创学校,渐次进化。

十、气候。计高海面二千七百余英尺,地居滇南东部,温带,常在华氏表四十八九度至七十五度,四季如春,日炎如初夏,稍阴如早春,风恒从西南来,终年不脱帽。

十一、界碑交涉。由三段龙潭十八号界碑起,二十四号至龙兰交广西界止,中法汛相距只四里许,与法上蓬法官交涉。

十二、植物土产。产茶油、棉花、冬栗、八角、茶叶。冬栗味甚甘,其余无甚特产。

十三、乡镇保甲。本区共有一镇四乡,田蓬镇有六保、有四十九甲;崇普乡有六保、七十六甲;金禾乡有六保、有四十五甲;才利乡有六保、有六十四甲;上钨乡有六保、有五十甲。

十四、学校。本区田蓬镇有中心学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二校;崇普乡中心学校一校,保立国民学校二校;金禾乡中心学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学校三校;才利乡中心学校一校,保立学校三校;上钨乡中心学校一校,国民学校三校。

注释:

① 原文如此,但总和为十分之十一,明显有误。

② 原文作“如”,据文意改。

③ 原文如此。总和不足十分之十。

猜你喜欢

麻栗坡界碑改组
列宁晚年著作《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
云南马关—麻栗坡地区早寒武世地层的识别及意义
麻栗坡祖母绿
醉美麻栗坡情系祖母绿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改组中央考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团治理的范例——一九五○年中国红十字会的协商改组
泰王批准内阁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