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2-03-13史凤玉解海翠余金咏宋士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植物保护劳动教育

史凤玉,解海翠,张 锴,余金咏,宋士清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劳动教育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教育过程[1]。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2]后,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劳动教育”列入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目标,也为加快推动劳动教育在高等学校落地生根指明了方向。而地方本科院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实习为载体,结合学科与专业特点,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路径,是新时代拓展与充实高校劳动教育内涵与方法的有效手段[3]。

1 劳动教育融入《植物保护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农学专业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品牌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作物(包括蔬菜)生产、品种培育与种子繁育、农业植物工厂化生产与管理及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方法,能够从事作物科学、植物生物技术的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植物保护技术》是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常见作物主要病虫害的诊断识别、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植保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真正能满足作物绿色防控的操作规程和升学的需要。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因而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有规划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教学中,以便于帮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更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更理性地形成就业观念,同时将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坚守执着、专业专注等优良劳动育人元素渗入实践教学中,以达到以劳育人的目的。

2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植物保护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考核过程中不但关注植物病虫害基础理论,更聚焦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的实践能力。在“五育”结合背景下,本课程教学团队是将劳动教育目标融入《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顺应农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基于产品推广岗位工作的性质,目标是学生学完之后应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作物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的相关知识,培养能够独立开展相应岗位的工作、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途径。尤其将实践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定为明确劳动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爱农、事农、亲农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讲授知识的权威人士”变成“攀山越岭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作物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工作内容为学习目标,以“劳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地头,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些工作内容来学习对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本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大纲进行顶层设计,修订课程标准,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全面系统地有机融入教学大纲的各个环节,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路径与策略如下:

2.1 补充科学史实,引发爱农情怀

科学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劳动史,记录了科学家创造性的劳动,其中凝结着科学家的卓越智慧和辛勤付出。通过对科学史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精神和劳动的意义,让每一位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是科学家经过长时间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之后创造出来的,需要科学家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和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4]。例如,著名的“爱尔兰大饥馑”,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100多万人饿死,200多万人逃亡海外。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冯·马蒂尤斯(von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1863年德巴利(deBary)确定了该病是由一种真菌致病疫霉引起的,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5]。为了明确马铃薯死亡的病因,德巴利等科学家先后开展20多年相关的研究工作,其间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外,在《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团队通过搜集国内知名农学家的先进事迹以及媒体报道资料,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适时引入相关事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人口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预计人口将达到16亿,到那时谁来养活中国,又有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对于布朗抛出的“中国威胁论”,我国随后向世界郑重地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时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中国能有如此底气,来自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批优秀的农学家。1961年袁隆平不顾他人“不务正业”的嘲讽,抛弃了当时垄断科学界的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即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得到具有杂交优势的水稻种子。随后数年时间,袁隆平经常顶着炎炎烈日往返于学校与试验田之间,去寻找那株此前从未有人找到过的雄花退化,只有雌花的变异水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71年袁隆平带领其团队在海南野生稻丛中发现了一株罕见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就是利用这株不育株,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首株三系杂交水稻,历史性地将水稻亩产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正是袁隆平院士的义无反顾的决定,努力钻研,攻克难关,最终让世界上无数的人得以在今天吃上了一个饱饭,不被饥饿所折磨。通过讲述袁老如何用一颗种子解决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又是用怎样的平常心去对待自己身上的那些荣誉,又是如何坚持不懈,攻克难关,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水稻亩产记录的。让学生领略老一辈农学家们任劳任怨、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农、知农、懂农”的情怀,增强同学们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把科技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并认同劳动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途径。

2.2 关注热点话题激发实践探究

有些社会热点话题与植物保护学科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对其适度挖掘,引领学生从学科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主动动手实践探索。例如,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农药、肥料的滥用、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报道。例如腾讯网报道2021年5月18日,武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武城县武城镇宏佳超市销售的韭菜进行抽样,经检验毒死蜱项目不符合GB2763-2019要求,实测值1.1,该项标准指标mg/kg≤0.1,检验结论为不合格。问题缘于2021年4月,种植户刘某为灭杀韭菜地里的“地蛆”等病虫害,购进并使用“毒死蜱”灌溉喷洒其种植的韭菜。这一案例让学生知道农药是一把“双刃剑”,用好造福农业,用不好危害健康。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何科学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滥用?”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布置2个项目:查找国家禁限用农药目录和筛选高效低毒的农药。通过项目法实践,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田间整地、播种、水肥管理、药效试验等一系列劳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更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2.3 重视实践调研提升专业认同

00后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入田间地头,即便是农科专业也想方设法转专业或通过考研来延缓就业,以致出现毕业即失业,全国考研报名人数500多万的异常现象。考研热、冷思考: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精准定位,适应乡村振兴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更加突显劳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本课程教学团队一致认为,除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启发法、提问法外,还要注重调研法,让学生深入当地的大棚、农资经营店等,了解种植情况、田间管理经验、农药品种及其应用,同时直面农户的咨询,为农户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第一线,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体验到专业知识在帮农助农中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对于“病、虫采集和识别”项目,采用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随机分组,5~6人为1组,每天上午去田间地头进行病、虫采集,下午回到实验室内,进行识别鉴定,查阅资料并制作PPT进行分组汇报,同学们和教师分别进行点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炎热的天气、沉重的标本夹、遥远的路途,考验着同学们的劳动意志,所有的同学在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之后,没有一个叫苦喊累,反而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应了那句“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2.4 了解科研动态增强社会责任

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领域的科研动态,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粮食保障、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对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例如,“昆虫分类”项目中,我们引入河南科技学院李卫海教授团队开展昆虫分类研究的科研案例,讲述李教授潜心科研,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利用假期带领研究团队踏遍太行山的角角落落,踏踏实实地开展昆虫学分类研究,经过数十载的潜心科研,已明确了襀翅目类昆虫在我国的特征、特点和分布范围,开创了襀翅目类昆虫研究领域的先河,先后在国际知名昆虫学分类杂志Zootaxa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让襀翅目类昆虫研究屹立于世界昆虫学分类领域的前列[6]。李教授及其团队勇于创新、悉心地开展昆虫学研究的实例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科研进展,感受我国植保工作者如何热爱植保事业、积极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2.5 切身体验劳动拓展职业认知

在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教学中,开发利用本地农资企业,带领学生了解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联的职业,通过参观式感知、参与式体验等形式进行职业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职业责任,萌发职业兴趣,并逐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此,本课程教学团队与本地农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秦皇岛市金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禾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秦皇岛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河北中薯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公司、了解企业文化、深入生产车间、熟悉公司产品及使用方法、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与市场部人员沟通取经等,这些与企业的对接活动,既活化和深化了相关专业知识,又丰富了学生对企业生产劳动的体验和认知,为就业择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实践是农业生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最直接的形式[7]。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实现了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劳育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田间病虫害发生现状,激发了运用植物保护技术防控有害生物的热情,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改变了不愿服务农业的认识偏差,感受到了自己亲自制定病虫防治方案给农户带来的喜悦与收益。通过小组的共同合作参与,不但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培育了学生热爱劳动、不畏艰苦的劳动观念,爱农、知农、懂农、服务农业的意识,并能提升与植物保护相关的生产实际问题的劳动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植物保护劳动教育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