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2022-03-1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农科硕士导师

曹 暕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我国专业硕士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自2009年以来,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规模逐年增加,尤其是2016年以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大幅度扩招,目前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已经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虽然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相比学术学位研究生,其培养方式的趋同性,培养方式走不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束缚,使两者培养存在趋同性。此外,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教学目标匹配度不足;培养资源不能满足实践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曾用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领域从最初的4个拓展到15个,培养方向涉及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农村发展与服务管理类三个学科类别,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农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4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农业管理专业硕士是农业硕士的一个学科类别,主要由农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负责培养,主要培养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社会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农业管理硕士不同于农经类学术性硕士最大的特点在于培养目标是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接地气”,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更多下功夫。

1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要求

2018年11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8年12月,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发起召开了“新农科”建设启动会,随着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相继召开,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同年,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

新农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卓越农林新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创新应用型农林人才[1]。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林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新农科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对于农业管理硕士来说,应该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面向新农业、新农村,依据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需求,培养具有新视野,掌握新知识,实践新技能的人才,助力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

2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情况

目前,农业管理硕士各培养点,均出台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本研究对国内几所教育部直属以及省属农林院校进行调研,总结了目前农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

(1)具有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践时间通常较长,实践教学计划可以使其目标明确,工作内容明晰,效率有质的提升。

(2)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在校生活,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生活负责,而校外的第二导师则对研究生的实习生活负责,第二导师对研究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研究生可以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并与第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对毕业论文修改完善,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在实践过程的学习效果。

(3)多数学校利用校内顶岗实践弥补校外实践不足。实践教学的学习对于农业管理硕士经验的总结以及知识的扩展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校外实践时间外,很多学校提供校内相关工作进行弥补。

3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3.1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在全日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许多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同,大纲中教学内容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趋同,过度地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使教学活动背离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全方位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尊奉以理论教学为辅、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过多依赖教师讲授,依赖课堂讲学,没有体现“理论+实践”的培养理念。

3.2 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目前,各院校安排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主要有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两种,其中专业实习主要是在校外相关机构(包括村镇、企业等)实现,分为集中到学校相关基地实习和分散实习。在调研中,由于近些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各校集中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分散实习成为主流。

3.3 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校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授课客体,评估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是根据学生们的学期考试成绩来判定,这就导致了教学主体不明确,本末倒置,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教师机械性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学生无条件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评价方式适用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而不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4 第二导师队伍建设欠缺

“好玉还需细雕”,培养高素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导师团队,这个团队由校内的导师和校外第二导师组成。目前第二导师通过校企间合作,构建平台,吸收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或高级工程师到校指导教学。对于第二导师的任职条件、激励考核以及管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细致的方案,导致第二导师队伍建设落后。

4 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路径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4.1 校内实践体系的构建

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案例教学来引入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案例研讨等课程中,教师设立案例研讨,通过对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各种解决方案、选定最佳的一个或数个方案、探寻保障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案例,研究生可以集思广益,将课堂讲授与讨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成熟或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4.2 校外实践体系构建

主要合作模式是“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即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采取选聘校内相关教师作为第一导师,选择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作为第二导师的双导师合作模式。其中,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第1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由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学习则由从校外导师负责。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校内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进行指导。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农业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或报告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工作内容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使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而且有利于联合培养单位各方加强对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的管理和考核。

4.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4.3.1 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用政策规定来鼓励其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的加盟;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求导师负责农业专业硕士在实践教学期间的学位论文(方案)指导、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同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农业专业硕士教学的制度,邀请基地专家出席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或主讲专业报告,建立完善的教师团队。

4.3.2 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尽可能照顾学生的需求。

(1)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根据此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规模,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明确实践项目和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扩展合作的领域,为企业提供服务,力求产学结合。

(2)多元化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增加实验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共享,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坚实的实习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证好校内的认知实践的相关条件,完善好校外的综合实习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选择开发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要广泛吸纳社会办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实现“双赢”发展。

4.3.3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与指导。

4.3.4 实践教学经费保证

根据规划制订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经费使用预算计划,经建设投资项目领导小组论证和报学院批准后,形成标准和规范。设立专项消耗材料经费和实训经费,每学期按计划下达,专款专用,保证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开出。制订计划的原则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尽可能节约经费使用。

4.3.5 输入服务三农的实践教学意识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人才的培养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就业率较低的农业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尤其需要加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理念,主动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中,积极对接政府,为三农输送高素质、高质量农业管理人才,重点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因此必须将服务三农的意识输入学校、教师、学生脑海中,体现到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又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又增加学校美誉度。

4.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4.4.1 组织管理

由学院教务处实训管理中心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农业管理专业具体负责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4.4.2 运行管理

农业管理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课程标准,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要求课前有计划,课间有指导,课后有总结。同时,委派专业技能娴熟,教学经验丰富的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实训计划开展有目的实训教学。

4.4.3 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根据相关资质审查考核通过的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和实验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大纲,制定实验教学计划,经教研室主任签字送实验室主任统一排课,形成课表,审核无误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实践教学质量科进行审核,符合要求后,送教务处师资科下达正式教学任务书。实验教学任务书是开设实验课的法定文件,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执行,不得随意篡改,减少内容、时数。也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活动,合理安排实训课时比重,精简实训报告中冗余信息

4.4.4 评估管理

依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重点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关键性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年度评估工作做好准备。并建立教学数据动态分析机制,依照学校质量报告、教务管理平台和日常检查数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改进学错、成绩、考试管理方式,逐步将课堂教学管理重心转变到教学质量提高上来。加强实践教学运行检查,确保实训准备到位,实训项目饱满,实训过程安全,使学生能力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农科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