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以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为例

2022-03-1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导师制全程本科生

丁 慧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0 引言

1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及OBE理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依托本科专业,为每名本科新生配备导师,从大一到离校的全过程,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就业指导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7-8]。它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通过导师的专门指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2]。

OBE是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简称,又称结果导向教育。OBE的教育哲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培养目标)为目的来开展一切教育活动和建设体系[9]。OBE理念强调3个关键点,首先,确认培养目标,期望学生经过培养后获得什么能力。其次,如何构建教学体系和运行策略,使学生能够获得这些能力。最后,通过一些指标来反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根据结果进行动态调整[10]。OBE理念不仅关注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即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更关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是OBE理念实施的关键要素[11]。

教育的本质是构建密切交流的师生共同体,全程导师制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创新发展为核心,倡导师生互融,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情感渲染,使学生增长知识、养成品格,让高水平教师与高素质学生共同打造高质量育人环境[12]。因此,基于OBE理念的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导师作用[2],实现本科学生教育的个性化,能够给予学生宽角度、多层面、高质量的教育引导,是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

2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建设难点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才逐渐成熟,浙江大学等率先在国内开展导师制。由于导师制在我国实践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国内办学特点、教学环境、师生愿景、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等与国外不同,在实践过程中,从制度的运行、师生参与情况以及取得成果等方面均遇到困难[13]。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自2019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生分流进入学院后,即启动全程导师制匹配工作,采用随机分配或者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全程导师,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指导,直至学生离校。为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每位导师每届只指导1-3名学生,对本科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发展、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的更好发展与提高。每学年末,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问卷数据反馈,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得到了学院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同样,我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1)全程导师职责不明,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存在交叉重叠,双方存在推卸责任的情况;

(2)全程导师制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与教学、科研相比,成果产出不明显,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工作开展不细致,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指导,学生向导师寻求帮助的积极性下降;

(3)专项培育经费和场所支持力度不足,导师在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或学科竞赛前,无法购买相关实验实习材料和自由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训,有想法却难以实施。

因此,我院在践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时,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院师生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反馈和动态调整,进行导师制的本土化,凝练本学院特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使导师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她的创作极为费时费力,所需付出的努力远远大于单纯的拍摄照片。在面对斯各格兰德精细生动的作品时,今天的观众大概会或是为之着迷,或是感到震撼,或是觉得有趣。但在早期,她的场景摄影给艺术世界带来的,往往是困惑与不快。

3 构建OBE理念下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机制

3.1 建设思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4]指出,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一个素养就是实践创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知创新素养培养之不易,提高核心素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15]。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继承和发展钱伟长老校长“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OBE理念指导下,明确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运行机制建设体系是引导本科生在通识活动下以素质拓展的形式启蒙创新思维潜能和指导本科生在专业范畴内以科研竞赛的形式开展创新实践训练,通过具体的运行策略和保障措施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支撑,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学习成果(培养目标)以及建设体系、运行策略的动态调整。

3.2 建设内容

3.2.1 学院顶层设计层面的制度保障措施

(1)为统一工作认识,加强院系全体师生对该全程导师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导师制育人功能不受限制,学院党委组成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组,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第一责任人,领导干部带头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党员教师带头做本科生全程导师,辐射带动其余老师参与导师制工作,营造“人人做导师”的学院风尚。(2)制定《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要求细则》,明确导师制内涵和工作内容,明晰全程导师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要求导师在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学业指导、促进发展4个方面进行指导,挖掘学生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创造性,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实践项目,鼓励有潜质的学生继续深造。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学生考研、出国、就业提供帮助。(3)制定《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考核细则》,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导师制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16]。每学年考核一次,参考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提升程度、创新创业类项目参与情况等,建立由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和院系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按照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优秀导师的比例不大于参加本科生全程导师总人数的20%,并将考核结果报学校备案,院系评价结果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等重要依据。(4)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培育经费,用于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类活动、专项培训、参加学科竞赛。每学期初,征集愿意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导师,导师根据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联合其他导师,做好学科竞赛指导工作开展计划。学院审核通过后,下拨部分专项培育经费,用于导师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或者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训练。期中,学院做好经费开展成效的验收工作,让导师提交建设进展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再决定是否下拨剩余的经费额度,以此激励导师真实并持续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同时,针对导师举办的各类活动,学院开放会议室、学生活动室、智慧教室和专人指导的实验室等场所,切实保障导师制顺利开展。

3.2.2 引导本科生在通识活动下以素质拓展的形式启蒙创新思维潜能

(1)校企联合培养理工科通识思维。针对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存在不足、理论教学与行业企业实践脱节较大的问题,我院力学学科开设核心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以“自然篇激发兴趣—生活篇加深理解—工程篇展示价值”为逻辑主线,讲授国家重大工程或热点问题中的力学问题。土木学科精心打造核心通识课《中华复兴与土木工程》,由10位正教授导师进行授课,从人文、历史等多角度以及从航天探月、海洋工程等众多高科技,为学生展现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画卷,点亮在实现这伟大工程中土木学科的闪光之处。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促进不同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培养同学们大工科通识思维。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也会根据每节课的课程主题,通过校企联合,引入校外优质行业企业资源,尝试邀请企业导师进入课堂,也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实践基地体验,导师随队讲解点评,揭示传统基础学科与工程产业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导师活动进驻学生生活园区。我院导师积极深入学生生活园区开展育人工作,将学生生活园区打造为“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比如,开展面对面助力学业成长论坛,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业等方面的动态和需求,将导师的课后答疑时间安排在学生生活园区而非个人办公室,利用答疑时间,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将专业教育带入学生社区。将有国外留学或生活经历的导师组织为“国际化导师团队”,组建“国际化入社区”活动,开展文化交流沙龙,旨在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化全面培育项目,扩展国际化视野,为考研出国进行服务。而跟企业合作较多的导师,则策划邀请企业工程师、招聘人事或者自己作为主讲人进行“生涯导航”“就业求职交流会”活动。通过这一系列进驻学生生活园区的主题活动,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对导师的信任感,导师也凭借这个平台,建立个人或团队的特色品牌活动,增加对导师工作的认同感,提高导师参与导师制工作的积极性。

3.2.3 指导本科生在专业范畴内以科研竞赛的形式开展创新实践训练

(1)打造学院专业学科竞赛平台,以赛促学。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成立“上海大学航模队”和“上海大学BIM俱乐部”,由全程导师担任带教老师,开展学科竞赛相关知识、软件等培训,每学年策划校内主题竞赛,优异的学生团队,由导师带队参加更高级别的市赛、国赛。同时,优化专业选修课模块,增加促进学生学科竞赛知识涵养和实践能力培训的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院从经费、场所和人员等方面支持带教老师,不定期举办专业培训活动,保持每年组织一场校内力学竞赛、BIM竞赛、结构设计大赛,选拔学生参加市赛和国赛,在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中,12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也有学生因为参与组织、策划并参加结构设计大赛、BIM竞赛,增加专业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继续深造,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2)引导学生早日进入导师课题组。以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为手段,多途径支持、鼓励学生加入导师科研团队。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或者参与导师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可以视情况认定创新创业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师教导本领、提供建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导师科研团队中受到启发,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契机,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积极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专利,我院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从19年的3.59%,提升至2022年的6.56%。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年均有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积极投稿本科生学术论坛,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强化创新能力提升。除此之外,原则上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原则上直接由全程导师负责指导。一方面,全程导师从学生一入专业就开始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有较好的了解,可以为学生制定适合的课题。另一方面,大学四年的相处,学生和全程导师及团队关系融洽,产生情感寄托,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全程导师制工作的认同。

4 结语

在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学院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力支持和增加导师在本科教学中的投入,将导师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将知识传授、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融入到人个教学和工作实践中。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未来本科生导师团队继续以“三全育人”为导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专业能力、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导学活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学院也将继续强化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涵。

猜你喜欢

导师制全程本科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