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本的土战国略际转化型:*
——以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例
2022-03-13王媛媛
王媛媛
2009年,我国正式提出了高铁“走出去”战略,铁路高职院校顺势而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与高铁“走出去”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开端与发展态势。然而,“如果国际化没有一套清晰的动因,没有一系列的目标和配套政策、计划、监测评估系统的话,它就将是对数量巨大、情况驳杂的各种国际性机会的碎片式、临时性的简单回应”[1]。因此,我国铁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深入和拓展,需要厘清几个重要问题: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什么要国际化,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设计,以及要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动因及价值承载
(一)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动因分析
不同的驱动因素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对国际化的研究与关注通常从动因开始。国际化动因的分析框架最常用的是维特的四维分析模型: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学术[2]。简·奈特在此基础上又从国家和院校两个层面对国际化重要动因进行了归纳总结,除了传统的四维模型,又增加了“国际形象与声誉”“质量提高/国际标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发展”“经济创收”“战略联盟”“研究与知识产品”等六个因素,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院校国际化动因模型。
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发展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其国际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动因除了上述因素的推动,更为直接的动因是政府推动,是对政府决策的回应。
(二)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价值承载
不同类型的学校,动因不同,承载的价值功能也有差别。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该承载这样的价值:从国际化动因的角度,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是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直接动因,因此,助力国家战略发展,服务高铁“走出去”是首要价值承载和重要使命。然而,作为一种育人活动,我们也不能忽视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承载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本质来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国际化,而人才培养国际化不只是留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将“国际化”仅仅局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而需要重新审视国际化的理念,进一步拓宽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
二、我国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转变思想观念,利用自身优势,从顺势而为到聚势而强,从被动国际化到主动国际化,将国际化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要进一步拓宽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全面、系统的高铁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培养,完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使命和任务,进而提升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本土国际化的理念
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在高等教育中出现国际化的概念,历经40多年的实践探索,教育国际化处于从狭义国际化到本土国际化的转型阶段,教育国际化实践正在从交流与合作的外部表现形式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阶段转变。
第一,重视本土学生国际化培养。人才培养国际化包括本国人才培养和外国留学生培养,“在地国际化”或者“本土国际化”更强调本国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在不出国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熏陶,让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提升国际素养。这也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重心所在。
第二,重视国际化活动质量。在狭义国际化理念的背景下,国际化活动更强调用数字来衡量国际化效果,质量与内涵未必达到预期。“在地国际化”或“本土国际化”更重视国际化活动的质量,注重全体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逐步解决了跨国流动需要的资金问题,具有群体普惠性。
第三,重视国际化教育氛围。“在地国际化”或者“本土国际化”强调利用校本优质资源,如通过国际化课程、国际学术讲座等跨文化活动,营造国际化氛围,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本土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需要借助本土国际化的理念,实现战略转型,从侧重留学生或者当地员工的培养培训,转为国内国际化人才培养并重,构建完整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体系,探索本土国际化的新路径。
1.必要性。第一,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铁“走出去”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而国际化人才问题是解决困难的突破口。要树立本土国际化理念,着力解决国内高铁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为“走出去”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支持。
第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动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价值观念方面大有可为。人们指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而且还希望它也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因此,高铁技术技能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的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第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提上日程,“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每一所职业院校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培养我国的高铁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内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是铁路职业院校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的需要。
2.可行性。第一,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及强大的社会需求。高铁“走出去”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抓手,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第二,行业优势。我们有领先的高铁技术和强大的企业合作伙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已经从技术引进吸收阶段发展到自主研发输出阶段,国际领先的高铁技术为我国高铁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知识技术的支持。我们还有具备国际合作经验的铁路企业校企合作伙伴,可以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理念及实践经验。
第三,时机优势。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外合作与交流从线下移到“云端”,学校及相关专业有时间、有精力将国际化重心转移到国内人才培养上。
第四,基础优势。我国铁路高职院校抓住了铁路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办学实力雄厚,为国家铁路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及“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进行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了一批国外合作院校,打造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环境。
(三)高铁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国际化系统构建
本土国际化理念的确立和实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我国铁路高职院校应秉持国际化理念,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及本土国际化环境的建设,实现“理念—制度—环境”的系统构建,探索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新路径。
1.理念系统。外层系统是价值理念系统,即构建本土国际化教育理念环境。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引导教育实践的发展,摆脱短期性教育行为,产生超越现实的发展力量。本土国际化教育理念的确立应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既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需要。高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从实践层面的关注上升到价值追求,将国际化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2.制度系统。中间系统是本土国际化高铁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本土国际化高铁人才培养制度的确立应坚持三个价值取向: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及高铁“走出去”战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未来的发展,服务于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行动制度、保障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本土国际化高铁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建设。行动制度即对本土国际化高铁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规范性指导,包括制定国内高铁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确定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保障制度是对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探索,从国际化师资的配备与培养、经费支持、校企合作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评价制度是对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的探索,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标准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形成持续改进文化。
3.环境系统。本土国际化高铁人才培养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借助校内国际化优质资源,建设国际化校园环境,通过国际课程、国际研讨、国际项目、留学生等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让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沉浸在国际化氛围中,从而提升国际化素养。
第一,构建以国际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线上线下国际化课堂环境。通过中外合作编写教材、开设远程在线课程、增加国际理解课程等,从通识、技能、拓展和考证模块等方面着手,构建通识与专业融合、人文与科技兼顾、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结合高铁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可以在通识课程中设置小语种课程、社会与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知识等相关课程。同时强调双语教学,让本土学生与留学生混合编班,或者结成“云同桌”,线上线下共同学习,实现教学内容、过程和教学环境的国际化。
第二,构建以跨文化课外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环境。充分利用来访外宾及留学生资源,开展国际会议论坛、国际讲坛等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本土国际化教育环境。
第三,构建以国际化氛围建设为核心的国际化住宿环境。一方面不再区别对待留学生,让他们与国内学生住在同一区域甚至同一寝室,或者结成“云室友”,经常交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逐步形成国际化的寝室文化,即便没有留学生,国内学生也可以在寝室用外语交流探讨,形成国际化氛围。通过国际化环境的建设,提高学生异质文化的适应能力及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本土国际化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指引着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国内学生国际素养的培养,构建国际化育人环境,培养国内高铁技术技能国际化人才,在为高铁“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实现院校整体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