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摄影发展策略探究

2022-03-13◎张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新闻报道摄影

◎张 旭

(江苏工人报,江苏 南京 210003)

融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其在便携性、信息携带量、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使得融媒体娱乐新闻受到欢迎,而且也在逐渐影响新闻报道。因此,传统的新闻摄影面对新的媒体发展形势,要及时采用更优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将针对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新闻摄影稳健发展。

一、融媒体对传统新闻摄影带来的影响

(一)报道真实性受到挑战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在2013年,芝加哥太阳报宣布撤销摄影部门,新闻素材中的照片全部都从独立的图片社、独立的摄影师处获取或者购买,或者直接采用文字记者、普通受众拍摄的相关照片素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摇身一变成为自媒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手机摄影的普及以及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让很多突发事件的第一手影像资料的来源,变成了普通受众而非专业摄影记者。但是互联网媒体也存在一些隐患,而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会极为严苛、精益求精,追求信息的真实有效。在自媒体时代下,自媒体人能利用手机中的照片编辑软件、视频处理软件对收集到的信息随意删减并加工,并且能够将这种加工过后的信息自由提交到网络上予以传播,因而容易发生造假的情况。

(二)内容呈现方式受到冲击

1.图文结合冲击

传统新闻报道主要分纸质新闻和广播电视两种,广播电视是远程整理信息,并通过剪辑配上视频画面及语音讲解,将新闻报道展现给受众;而纸质新闻主要通过文字形式,再加上简易图像来协助阅读者接收新闻信息。以上两种传统新闻报道的传播模式与新媒体相比,在形式上略显不足。新媒体新闻能够根据互联网平台的特性,充分利用时下移动终端的优点,在有限的资源内将各类信息密切联系起来,而且根据算法以及新闻所具有的特性,非常容易获得较大的数据量。

2.图片画面信息展现冲击

虽然传统新闻摄影也可以对人或事进行精确捕获,但是相比较而言,目前的新媒体对网页信息内容在感官上是存在一定刺激的。传统纪实摄影在取样以后,以电视和报刊作为载体,只提交定格图片,对图片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内容的解释说明十分有限,而新媒体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新闻的传播载体,能够提交动态图,针对定格图片能够简单地用语言在图片上添加注释,从而很好地扩充照片的信息量。因而,传统的新闻摄像在照片信息的呈现方式上,必须参考新媒体的特点,扬长补短。

3.信息说明方法冲击

在传统新闻中,针对视频内容的描述方法比较单一,尽管视频制作的水准很高,但针对受众而言,其信息阐述不足或过于简单,比较呆板。在新媒体出现后,这一问题使二者较为明显地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新媒体传播中,针对新闻报道与拍摄画面的解释与展现方式更为新鲜、有活力,其多是站在目标消费群体兴趣爱好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加上新媒体对于受众的筛选较少,没有明确的限定与规范,各式各样的受众都能较便捷、迅速地对视频内容进行理解。因此,许多新媒体在报道中会运用到CG、搞笑配音等形式,将原本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一瞬间呈现在受众眼前,使受众能够更愉快地接收新闻信息。

二、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呈现的新特点

(一)信息来源多样、体量庞大

新媒体能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离不开社交平台的助推。其一,近年来,我国云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新闻平台在飞速发展,进而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新闻摄影记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内容传递空间。记者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随时随地有效地进行工作交互、完成工作任务,提交拍摄的图像。但互联网图像资源库庞大,若在传播过程中无法进行全方位管理,一些不良的信息内容也很容易渗入其中。简言之,多重的信息源给信息的筛选和鉴别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的信息识别带来了困难,也就容易催生图片信息版权问题和造假现象,但无论如何受众想要了解的最终还是更具有公信力,以及能够展示事件真相的新闻摄影作品。

以第59 届荷赛奖获奖作品《天津大爆炸》为例,爆炸发生后,传播效率最高的是网友上传的现场视频和图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网络上传播的爆炸现场图片越来越多、海量信息不断涌向受众时,受众反而对事件的挖掘深度和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他们希望看到更专业、更能表现问题、更具公信力的新闻影像。

其二,图像具有多元性。随着信息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受众可以应用移动设备将拍摄的照片上传至网络中。部分照片具有传播价值,而另一部分照片可能仅具备观赏性,并没有纪实性,这就为受众辨别可采用的、即时的新闻图片提高了难度,有些时候受众会将已经过去一段时间的照片内容作为现下发生的新闻,导致乌龙新闻的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平台成为受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数据来源展现出多元化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新闻媒体进行实证分析,以及信息内容监管的难度系数将持续加大。

(二)新闻摄影传播范围进一步拓展

在融媒体时代下,受众使用网络随时都可以开展信息内容的传递和有效沟通。运用网络平台,每个受众都能够进行图片分享,及时完成信息和文本数据的互通,促进了信息内容的二次传播,从而扩大了新闻摄影的传播范围。

(三)新闻图片价值被进一步放大

在新媒体时代,使用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就能进行在线传播与发布,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使新闻图片的价值得到全面展现,并且随着5G 技术的突破并在未来进行广泛运用,将会更进一步增强新闻接收端口的多元化和移动化,确保新闻图片及相关素材的高质量、高速度传播,这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最大优势。

三、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

(一)提升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

在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新闻媒体,应当依据时代发展趋势,提升专业素养,使工作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

其一,要不断提升新闻媒体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摄影记者应当依据融媒体时代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媒体应着重培养摄影记者的新媒体摄像适应能力,尤其是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摄影技巧和新专业技能,参加摄像专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学习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操作流程。此外,还可以通过摄影相关论坛、社区、微博等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其二,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设备运用技能,以及对信息化传播手段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在融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记着需要摒弃偏见,解放思想,主动拥抱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迎接自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不断挖掘新闻素材,并拓宽自身的新闻挖掘和传播渠道,在媒体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发生巨变的今天,能够运用独特的新闻视角和观点立场以及自身专业的新闻素养及态度,塑造更具有新闻价值和生命力的作品。

(二)多角度满足受众需求

目前,传统单一的文本和照片新闻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需要从视觉冲击、听觉系统等方面提升目标群体对新闻信息的认知。

首先,摄影记者应积极学习视频教程和音乐创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重视受众需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中国石化报》为例,2021年建党百年前夕,报社派出由摄影记者牵头的多路采访组,奔赴红色景点报道主题主线中的石化故事。在《迎建党百年:为胜利加油!》和《寻找加油站里的红色印记》两大系列报道中,报纸图文并茂进行专版呈现,同时制作微信公众号推文和“石化V视”短视频,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其次,摄影记者还应该提升自身对于视频、图片、文字等的整合能力,从而增强视频与音频传播效果。新闻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录真实新闻事件,作为拍摄者不能干涉事件的发生,也不得干涉人们的行为。由此可见,利用摆拍来引流不仅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而且并非正途。此外,新闻摄影记者还要积极学习运用新产品、新技术,面对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要瞄准全能记者这一目标,主动转变,强化学习、提升技能,集采、编、摄、录、直播等多项技能于一身,将新闻的采访、制作、影像化编辑、新闻稿件写作等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根据信息内容,合理地对一些视频添加伴奏,进行有效裁剪和连接,保证处理之后的视频在画质、美观性、真实性等各个方面均符合规定,今儿发布到网络媒体上,增强时效性,以便受众快速观看。

(三)创新影像传播平台

“公民记者”的兴起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受众自发拍摄的作品,不但充分体现了人生百态与民生民意,也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伴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传播环境由“先新闻报道、后社交网络”的旧时代,向“无社交、不新闻报道”的新时代迈进,彰显了互联网媒体环境下受众自主生产的价值。社交媒体以自媒体的方式给受众摄影增权,同时通过社交网络完成井喷式、病毒性的传播。无所不在的“全民摄影”传递出了正能量,却也引发了个人信息泄漏、偷拍恶搞等社会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新闻摄影也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如何有效避免图片新闻和素材造假现象以及不真实图片的恶意传播,也是当下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

因此,要想消除“全民摄影”的弊端,需要摄影记者应时而变,增强使命感,将摄影的智慧引导至促进社会新闻进步的正轨上来。如《新民晚报》开设的“潮流街拍”栏目,广泛征选受众拍出来的图片,不但会发布到生活报版面上,还会发布到生活报协办的微信公众平台,使得受众在受到鼓舞的同时,还能为报纸版面增加素材。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使摄影创作活动有益于社会经济发展。摄影图像内蕴涵的信息生动形象,一经传播渠道扩散,势必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作用不容小觑。同时,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自媒体平台进行管理,在保证宪法权利的框架内,对于某些随意抄袭、恶搞、诬陷、提供不实信息等行为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四)聚焦新闻舆论热点

当下,受众阅读文章不断趋向快速“浏览”,新闻摄影的直观性正好符合受众的要求。在内容创新方面,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对受众所关注的重点不断跟进,进而揭露真相;方法创新体现在拍摄技巧的选择与完善,新闻摄影记者应当通过对真实情况的判断,去拍摄反映客观事实的新闻照片,以独一无二的角度提升受众的关注度;而对于报道主题,需要新闻记者用心观察,把握基本矛盾及其蕴含的思想主题。由此可见,互联网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需要尽可能改变传统拍摄模式下单一化的特点,从多元化视角来先对事件进行剖析,才能从不同角度来报道该事件,进一步拓展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总而言之,新闻摄影记者应该提升自身在专业上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聚焦新闻舆论热点,与受众共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互相协作,更加精准地挖掘事件真相,直至推动问题的解决。

(五)创新新闻摄影思维和技巧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导致新闻摄影的趋同性令人担忧。为进一步提升新闻摄影的市场竞争力,需选择适合的新闻报道题材,保证新闻具有较强的特色和受众认同感。尽管新闻摄影本身有着一定的专业性要求,但如今仅通过手机拍照就能对具体新闻事物进行真实记录,也可以达到对新闻拍摄的时效性需求。在如此情形下,作为职业摄影记者,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受众需求,在增强时效性的同时,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唯有耳聪目明、迈开双腿。而且在摄影时,要避免过分关注新闻事件的表象,而更应该深耕于事件的内涵,充分挖掘其深度。其次,将拍摄主题确定下来后,需要创新拍摄角度,打破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充分考虑受众的喜好,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图片的拍摄质量。最后,要创新摄影技巧,丰富构图方式,并进行合理布局,让画面整体的审美力、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此外,新闻摄影记者需充分了解热点新闻,挖掘主题喻意,展现拍摄主题的多方面价值。

四、结语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但具有纪实性与新鲜性,也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摄影艺术,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媒体运营方、摄影记者都要与时俱进,创新新闻摄影观念,改变以平面媒介为基础的传播理念,养成由静止到动态的创作思维,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适应新媒介环境下传播生态的变迁。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新闻报道摄影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