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分析

2022-03-13葛文明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光线色彩

◎葛文明

(大庆油田文化集团有线电视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需要同步提高画面呈现质量,能通过科学艺术手段,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不仅需要有专业人员使用照明设备、移动平台等设施开始拍摄活动,更需要摄影人员有丰富的同题材节目拍摄经验,并能够深入分析节目的特点,从独特角度,按照画面镜头的规律,呈现出表达表象和深层含义的立体新闻形象,全方位展现节目内容。在融媒体背景下,只有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感、体验感、代入感,才能够增强其对观众的吸引力。

一、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思路——对光影色的应用

(一)专题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技术语言

专题报道类的电视新闻节目,通过连续、系列等方式,可以深刻还原事件的经过,更深层次地让观众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画面或拍摄镜头在节目中扮演的是主体叙事的角色,观众需要跟随着镜头看故事、信息。这就要求在拍摄画面时要做到够细够深。细是要求画面处理时,不能遗漏关键性或细节性的内容,整个画面内的元素要足够细腻和生动。深则是要能够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全方位挖掘专题背后的故事,镜头能呈现探索感。

该类电视新闻节目又可分为政治主题、人文主题两方大类。由于政治专题是通过客观事件、事实,呈现一种思想、态度和观点,所以不能应用有主观色彩的光效、滤镜,要尽量还原真实的画面。而人文题材的节目要兼具纪实、娱乐性,所以可以在画面拍摄时融入一些艺术效果,通过逆光等不同处理手段,使得光线突出人文精神和品质。同时,要考虑到时长对于画面拍摄的影响,考虑不同阶段光线等的强弱变化,可以根据拍摄内容选择合理的时段。例如,用日出时的逆光光效,呈现农人勤劳质朴的品质。并要确保整个节目前后拍摄画面,或不同内容下的光线反差较大,给人带来更强烈的感受[1]。

而在色彩处理时,要将色彩视觉、心理学知识应用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打造灵动画面感觉。要从色彩确认、布局和整体基调等方面,使得处理色彩形成的最终画面感受,与新闻要传递的内容和观众接受到的情感是一样的,观众的情绪等也会随着画面色彩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例如,用灰白为主基调的画面,呈现紧张肃穆的专题氛围,而随着专题中的问题被解决,画面中就会慢慢增加更多绿色、蓝色等有希望、有活力的颜色,且整个画面的彩色基调逐渐增多,带动观众喜悦、热情的情绪变化。或者在主画面、主色彩基调的背景之上,适度增加红色、蓝色等平和或有生机的辅助色彩,传递出希望、生命等专题内容。

(二)时事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技术语言

该类新闻是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又是引导舆论方向的一种手段,不只是客观陈述事实,更需要表达主持人或该节目团队对事件的观点看法。画面或镜头在此时就要具备较好的陈述、抒情和表达的功能,成为节目语言中的一部分。首先,要确保节目观点是客观的。镜头要有意减少主持人、摄影师通过画面传递出的个人情感倾向或主观情绪。其次,要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镜头传递感情信息。用与主角人物情感、情绪价值一致的画面,更生动地再现事件。另外,需要考虑到该类节目时间的特点,尽量在有限时间内通过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关键获取,保证为评论提供依据。

该类节目同样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宏观或社会大问题的报道评论,二是对生活内容、现象的含蓄点评,对这两方面也有不同的光线和颜色处理需求。进行光线处理时,如果是社会大问题类的节目,在客观陈述事件时,根据事件的价值基调,合理处理光线的明暗和整个画面的影调,以侧面衬托事件带来的影响。或根据新闻中主人公的情绪,调高光线的亮调,加之强曝光灯的处理,用合理光线表达多层次的含义——事件不容乐观,但人物内心却充满了希望。结合主持人、评论员的观点输出,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在一些稍显特殊的评论类新闻中,也可利用顶光、脚光等,达到更深层次的画面效果,表达更有深意的信息[2]。

而在处理色彩时,要结合色彩的变化、对比、寓意,以及冷暖色调等对个人情感的影响,恰当使用。与专题报道类节目类似,同样是通过其色彩的改变影响观众的情绪。例如。用大范围铺盖的整体画面色彩,表达该类评论节目的主要观点,使观点更明确,无须记者或主持人更多的文字、语言表达,就可以实现有力的评说。该类节目的特性又限制了摄像机对于情感的宣泄,所以可以选择一些能让人产生联想的色彩处理方式,进行含蓄信息传递,用情感共鸣“说”出更有力的话。比如,用更加醒目的、与画面整体色调明显有差异的色彩,进行颜色搭配,既提升新闻高度,又让观众深刻铭记。

(三)消息播报类电视新闻节目技术语言

该类节目是整个电视新闻体系中最常出现的、最重要的部分,显著特点是简单明了、时效性高。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度、接受度好。该类节目拍摄时,摄像机要达到快速、平稳、简短等一系列要求,使画面精炼且内容丰富。由于节目涵盖了时政、娱乐生活等多个题材,要表达更多的信息量,所以单一画面的持续时间以3 秒左右为最佳,并配合人物静态、动态等多个画面内容,传递立体生动的新闻信息,且每一个画面都是有用的。另外,要避免通过新闻给观众传递某些观点,而要做到只是客观真实地传递内容,由观众自己去思考或判断。

在进行光影处理时,其基本含义并不是进行画面的渲染、修饰,而是要通过光线等的合理选择,进一步衬托新闻内容。根据突发类、程序类、会议类等节目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光影处理方法。例如,突发新闻不可能事先预料,也就无从谈起现场光线布置,所以要尽量捕捉现场的光源——手电筒的光、路灯、汽车的灯光。选择恰当角度,用还原的光线效果营造真实画面感觉。可预见性的程序、会议新闻就要提前踩点,了解现场光线环境,用三角布光等方法取得良好的画面效果。会议场所内如果光线充足,能满足拍摄需求,但光线分布不均,就要进行白平衡矫正,突出会议主要人物,保证人物面部清晰。

同样基于消息类新闻的特点,其在画面色彩处理时,虽然也会对观众产生情感心理影响,但却没有其他艺术作品或新闻内容那样高的色彩要求。要以尽量还原的方式,保证画面色彩基调适当。首先,要抓住整个画面中的主体,确认主体颜色。再控制远中近等景别,捕捉背景、环境的颜色,使环境配体、主体之间的色彩关系更协调。或营造整体欢快热闹的节日氛围,或达成优雅古典的温馨环境。另外,考虑到消息类新闻画面零碎的特点,要做好色彩布局,尽量凸显主要内容与画面的层次关系,重点色、过渡色、基调色不会混乱或者难以捕捉,不会给人造成视觉冲突,或者情绪、心理的不适[3]。

二、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细化——对技巧与艺术的展现

(一)精准拍摄技巧

无论哪种节目的类型,其新闻本色是不变的,所以在细节处理时,首先要保证拍摄精准,既方便进行后期画面编辑,也不会由于实时播报带来内容歧义。

其一,要严格按照拍摄的准则,精准捕捉内容。摄影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政治、道德等的敏感性,不会为了吸引观众、制造节目热点话题,而通过镜头语言颠倒是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拍摄有意义、有内容、观众认可接受的画面。在拍摄时要同步审核被拍摄对象是否是真实的、客观的,采访的过程是自由的、互动的。再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凸显节目的核心内容。

其二,在拍摄之前要做好设备检查和预热处理工作,确保摄影器材齐全,有老旧迹象的设备工具,仍可正常运转。并提前调整光线位置或做好布景。另外,摄影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技能,总结工作经验,将既往参与的新闻拍摄项目分类、反思,并与同行、同事积极交流,学习使用最新的摄影技术、设备,完成更高层次的画面拍摄。例如,使用无人机航拍呈现雄、壮、奇的自然景观;或通过水下拍摄设备,完成专题考古报道。

其三,要能够合理选择拍摄的角度,保证要拍摄的内容是准确的、精细化的,不会影响观众接收信息。可将人物放在整个画面的核心或中央位置,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辅助类信息处在边缘,有干扰性的内容不会被摄入画面之中。而如果报道的是事件、事实,则要锁定现场,并配合主持人、记者的报道过程,循序渐进推进场景变化,灵活选择拍摄的画面中是事物占主体,还是背景人物占主体,用科学构图方式精确传递出内容。另外,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具备较好的临场应变能力,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新闻现场的实际需求,更换摄影器材,选择拍摄工具,调整光圈、距离、照度,使新闻画面达到理想状态。

(二)真实拍摄技巧

真实与精准不同,真实强调的是减少人为的介入,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但“减少”并不是完全弃之不用,而是要合理应用真实性技巧,坚持将真实情况反馈给观众,提升节目的公信力。

首先,要保证画面拍摄稳定,不会出现过多干扰内容而影响观众的直观观察与判断。需要摄影师以观众视角和其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得画面与主持人或现场情境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出于不同节目的需求,可灵活使用俯视、仰视、平视等视角:带观众了解宏大场景则作俯拍或全景拍摄;记录建筑等高大事物可通过仰拍使画面涵盖的内容更丰富。观众通过横向、纵向,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减少由拍摄主观带来的新闻瑕疵。

其次,尽量用固定镜头,而非移动镜头拍摄。如若需跟踪事态发展,要减少镜头的移动频率、幅度。要掌握轴线知识,确保拍摄的画面和方向在轴线同一侧,减少给观众带来的不连续、不稳定印象。并尽量做到快稳且准,有一定的专业敏感和洞察力,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变化多样新闻信息中的关键要素,判断其价值,再通过画面锁定等方式呈现内容,尤其对于一些转瞬即逝的部分,要快速捕捉、真实记录。如果涉及到后期画面剪辑,要确保拍摄的素材是可用的,且减少无用内容的加入,避免给后期工作带来较多的负担。如果需要使用其他摄影方法,保证画面清晰真实,则要尽量减少技巧性内容对真实性的影响。比如,通过加大光圈的方式已经可以达到足够清晰的拍摄目标,就不需要额外调整色彩,或画面呈现的镜头人物关系、叙事节奏[4]。

同时,要具有后期编辑的意识。前期拍摄的画面就要有一定的顺序、章法,呈现初期的编辑状态,体现要编辑的关键位置,也预留出适当的编辑空间和叙事范围。尤其是声画不同步问题,会给画面编辑带来较大的影响,会让观众对该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所以要善于利用不同的设备或不同的拍摄角度,达到声音画面一致的目的。比如,使用便携式采访灯、三角架,既提高画面质量,又保证拍摄相对稳定。现场环境较为杂乱,需要跟上记者、主持人的步伐进行移动,可能会导致采录的声音不够真实,就可用辅助录音器材,或调高主体对象音量,确保整体画面真实、一致和谐。

(三)艺术拍摄技巧

新闻节目种类不同,对艺术效果的呈现也不同。除上文已经提及的,通过光影色达到艺术效果的方法,还需要将镜头看作会说话的人,以达成确定画面艺术要求为前提,使用拍摄技巧。

首先,要做好画面艺术的布局,确定画面主体,例如主要人物、事件。之后,要突出主体的同时拍摄背景和其他条件,重视细节颜色、内容对整个画面的烘托作用;或可以补充文字、语言,让观众了解时间、地点,使新闻艺术效果更好。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画面语言规律,将后期剪辑中的部分工作提前至拍摄阶段,做好动静态镜头的衔接,保持人物运动或关系与拍摄方向的一致性。合理选择景别画面,搭配长短镜头,运用固定、运动等镜头处理方式,呈现由远景到特写的、一定程度上的画面递进或组合。

最后,也可以将艺术编辑所要达成的效果,以计划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想呈现叠画、静帧、压缩效果,在前期拍摄时就有重点地捕捉完整画面中的不同要素。尤其是进行人文情感专题类的新闻节目拍摄时,可选择不同亮度、色度、白平衡、偏色的画面拍摄角度,给后期编辑提供丰富素材。或将整个节目切分为不同的拍摄主题,分别完成同一时段或光影效果中的主景别、主人物、主故事拍摄,尽量使有同一横向联系的要素呈现艺术相关性,达成尽量真实下的艺术还原目标,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三、结语

电视新闻节目既是舆论导向型工具,又是艺术生活的组成部分。而画面作为新闻语言中的关键要素,可以给观众带来最直接的视听双向感受。确保节目画面与节目的基调、定位、立意、要传递的信息一致,就需要摄影师等专业工作人员,将关于光影色和拍摄技巧的理论内容付诸于实践,灵活应变,并能够做好实践总结和反思。同时,要求专业人员需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吸纳新的摄影摄像知识,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节目整体质量。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光线色彩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神奇的色彩(上)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