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视域下文化类节目的样态创新与价值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22-03-13孙馨逸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孙馨逸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技术迭代促使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媒介变迁影响着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内容选择的偏好,同时伴随市场商业化的驱动,节目制作以收视率为导向,导致快节奏、同质化、审美消解、奇观频现等泛娱乐化节目比比皆是[1]。高收视率的背后是通过流量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放大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却忽视了其本该有的社会遗产传承和普及知识的教育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国家广电总局不断加强对文艺节目的管理审核,奠定了节目制作趋于原创、文化性的基调。在泛娱乐化节目当道的时代里,文化类节目不断“破圈”,其创新崛起的传播现象值得关注。本文选取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从样态创新与价值传播两个层面切入,探究媒体深度融合下文化类节目应如何守正创新,以及如何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引导。

一、融媒视域下文化类节目样态创新分析

(一)“纪录片+综艺”创作手法融合应用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创造的产物,是具有艺术性、科学价值的遗物遗产[2]。由于每一件文物都经历长时间的沉淀,具有其时代特征,如何让与当代人距之甚远的文物变得“接地气”,同时保持纪录片式的纪实性,又不失综艺节目的趣味性,是《国家宝藏》创作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宝藏》分为一、二、三、展演四季,分别携手9个国家级博物馆、8 个包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和9座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址,展出81 个文物。在展演季中,节目通过不同主题对国宝进行组合排列,将其背后的精神风貌重新提炼、予以升华,使民族特性更为突出[3]。每一季的节目制作不断升级,融入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影视、纪录片、真人秀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丰富的表达方式让文物具有了温度,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魅力。

节目的成功,验证了《国家宝藏》节目创作的初始设想,即“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4]。

(二)混合叙事下的“编码—解码”与故事转化

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电视话语流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成品、解码。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主题选择上,通常选取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符号作为介质[5]。节目中的文化解读,既是发掘历史文化表象下的内涵,也是在视域整合背景下对文物延伸的现代意蕴,以超越文物的原意,架构出新的意义变化。[6]文物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缩影,成为《国家宝藏》的主题符号,以各个博物馆的文化内蕴为基石,用文物链接古往今来。

节目设定在文物前世和今生的故事间转化。在“前世传奇”部分,节目组善于运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邀请与每一件文物有相似气质的明星嘉宾作为“国宝守护人”,以舞台剧的表演形式,演绎关于其守护的国宝的故事。比如,在第一季里湖北省博物馆展品“云梦睡虎地秦简”,选择同为湖北人且法律专业毕业的撒贝宁作为“守护人”,与国宝本身的某种关联促使“守护人”在演绎时更为贴切。撒贝宁所演绎的秦代基层法官“喜”,为观众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更多人耳熟能详的形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

(三)科技元素赋能,填补审美缺失

在商业化市场驱使下,节目制作以收视率为导向。为了创造高收视率,部分节目在创作期间照搬国外已经成型的节目形式,选取一些仅有流量的艺人做参演人员,使得平台间的节目娱乐化、同质化严重,消解了大众的审美。

《国家宝藏》以简洁但不失庄重的审美作为舞台设计标准,舞台利用冰屏柱、LED 开合车台、全息影像等科技元素,为节目呈现效果赋能,让酷炫的现代科技与历史氛围在舞台中交相辉映。9 根立体冰屏柱依次悬挂在舞台中央,冰屏自身所具备85%的通透性是与传统屏幕相比最大的优势,在前置冰屏柱没有设置成像内容时,后方的曲面大屏可以清晰地呈现。另外,冰屏每平米重量在12—17kg 之间,比传统屏幕轻60%,使它能在舞台上通过悬挂式滑轨实现快速的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9 根冰屏柱变换位置使舞台呈现出多方位立体化空间,也能让更多的素材以极致的效果展现在屏幕上。

“前世传奇”部分是通过舞台剧来讲述文物的前世故事,而舞台剧在转场时不仅需要更换道具,而且还需切换场景素材。在此过程中,怎么让观众视觉感官不中断,不影响表演效果和节奏是舞台剧节目制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季中,在演绎关于石鼓的前世故事时,因为舞台运用的冰柱屏,使画面素材瞬间从假山绿树的园林风景切换到古香古色的室内陈设,既不会使荧幕前的观众产生跳戏的观感,也不会破坏原本的表演节奏,保证了节目呈现的完整度。

该节目使用了360 度全息影像系统,将3D 图像投影到了柜体的半空中,通过嘉宾的讲解,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既有历史和科学技术,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展播季,节目将央视春晚首次采用的AI+VR 裸眼3D 拍摄技术运用在制作中,通过渲染引擎制作千变万化的全景虚拟场景,使演员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

(四)构建全媒体矩阵式传播渠道,加强受传双向互动

新兴技术的迭代促使媒体深度融合,《国家宝藏》团队在节目传播渠道选择中,不仅聚合自有平台资源,而且还汇聚外部资源,利用B 站、爱奇艺、腾讯视频、央视网、优酷网等在线平台配合电视平台矩阵式传播。

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进驻B 站平台的传播策略。根据《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介绍,“节目创作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文化,且不仅是要将长辈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群体,年轻人同为主要目标”。《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B 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 亿,其中,18—30 岁的年轻人占比约70%[7],因此B 站成为文化类节目口碑发酵地的优质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在B 站平台内观看视频时的弹幕文化加强了受传双向互动;在弹幕中频频出现如3D 立体环绕diss 等新词,不仅使制作团队能够了解年轻群体对节目的反馈,为后期节目策划提供新思路,而且还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强化了文化类节目教育传承的初衷。除此之外,B 站用户还自发创作了大量关于国家宝藏的同人,包括国宝拟人、美妆Cosplay 等,一系列观看节目的衍生行为,相当于在站内站外给《国家宝藏》带来了二次传播。

二、融媒视域下文化类节目的价值传播

(一)意见领袖打破文化“区隔”

在《区隔》一书中,布尔迪厄提到处于高位的文化通过符号角逐强调自身的稀缺,以谋求某种文化身份的正当和支配[8]。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也有相似的内容划分,而内容上的差异会进一步造成语言上的障碍,共同意义空间缩小的背后掩藏的是不同场域之间叙事方式和表达态度的巨大鸿沟,使主流价值引导与传播难以深入各个圈层。

相关数据显示,《国家宝藏》第三季在B 站的开分是9.9,仅一期弹幕就多达8 万条[9]。《国家宝藏》节目组借助B 站平台内青年意见领袖的作用,作为90、95 后受众群体,他们在自发安利、流行热词创作的过程中,促使青年话语与主流价值适配,从而自觉进行了话语方式创新,使节目获得“破圈”的传播效果。

(二)作为“记忆之场”的媒介传承文化价值

“记忆之场”由皮埃尔·诺拉在《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场》中提出。在他看来,那些在记忆中承载着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档案、国旗、节日、图书馆、博物馆等都可以作为记忆场[10]。同理可得,《国家宝藏》里的博物馆和文化遗址都可以被看作是记忆之场,其中展演的国宝即作为“记忆之场”的媒介。

扬·阿斯曼与妻子阿莱达·阿斯曼所提出的“文化记忆”概念中,文化记忆作为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民族过往的历史积淀,通过当下所呈现的文化符号得以固化和延续[11]。

国宝作为“记忆之场”的媒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作为一种外部的文化符号,它是一种承载着记忆的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激活了历史,见证了未来,将“记忆”存储、共享和再生[12]。国宝自身所附有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聚集性载体,可以增强民族归属感。《国家宝藏》通过讲述故事、舞台表演层层递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并加强了互动,从而激活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三)仪式传播凝聚共识,增进认同

罗森布尔在其著作《仪式传播》中提到,仪式传播包括“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仪式现象的传播”,后者是指传播中的仪式化。演员刘涛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三集中化身“妇好”,淋淋尽致的仪式化操演,展现了祭坛上的庄严肃穆,在古战场上的勇猛,为受众群体提供了一个认同空间,在庄重的仪式空间里,人们的情感共识被激发了出来。

“仪式传播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传递一种特定的情感”。[13]节目的议程设置里,首先会播放一段守护人与国宝初次相遇的VCR,随后国宝守护人拿着印信来到舞台中央,庄重地将印信放入环形高台,背景音乐、画面与守护者环环相扣,庄严的仪式观,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四)国际化运营机制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14]《国家宝藏》从节目播放初期就重视国际化运营,在总台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CGTN、CCTV 中文等对外传播媒体在YouTube、Facebook 等平台的多次推介。节目组还和BBC 世界新闻频道合作,构建了纪录片《中国的宝藏》等一系列的运营机制,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推向了国际舞台,并借助东方艺术的视觉元素,为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三、结语

媒体深度融合为文化类节目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平台。在技术赋能之下,《国家宝藏》创新型制作范式的成功,为原创文化类节目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思路。借助新媒体平台内意见领袖的作用,使节目打破圈层,增强了传播效果。重视建构国际化运营机制,促使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中发光发热,输出文化价值。文化类节目打破了以往的刻板印象,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文化类节目创作热潮中,如何坚持原创,平衡史实还原与现场演绎,继续讲好中国故事,是接下来还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国宝”竞拍会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