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的语言表达研究

2022-03-13◎郭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主播电视新闻

◎郭 琦

(西藏广播电视台,西藏 拉萨 850000)

当前,移动新闻直播为我国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形式,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结构。随着媒介延伸,移动新闻直播过程中,有声语言所产生的传播行为能吸引社会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随着移动直播的发展,移动新闻直播的定义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转变为“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时,根据行业专业学者的预估,未来移动新闻直播的定义是“报道正待发生的事件”。以Ipanda 熊猫频道直播为例,直播熊猫的直播间可容纳百万人同时观看、评论等。直播时,社会中发生的新鲜、趣味事件会被提炼成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而擅用语言,不仅能进一步维护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提高报道质量,还能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从而夯实用户基础,增强用户黏性。

一、移动新闻直播概述

(一)移动新闻直播的概念

移动新闻直播指的是,采用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直播新闻并搭配记者实时讲解。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模式,为社会受众展示新闻现场画面、播出声音等,能及时获取新闻素材、真实还原事件,具有独特优势。

(二)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势

1.突破时空限制

在电视新闻领域中,传统新闻直播时间与空间固定,无法支持观众回看。而移动新闻直播解决了此问题,观众可随时随地观看或重复观看,观看方式灵活,满足了社会受众碎片化、快速化接收新闻信息的要求[1]。

2.互动性较强

传统新闻直播具有单向性,由电视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受众只能被动接收。而移动新闻直播并非如此,能在端口的暂时性互动交流社区中编辑文案、与受众交流,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而受众也能发表评论、交流想法,具有极强的参与感,能让受众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同时,管理人员也能根据受众反馈的意见进行动态调整,满足受众多样化的观看要求。

3.传播成本低

传统新闻直播需要耗费大量资源,需多工种配合、多设备协调,以及较为可观的投资。而移动新闻直播更加精简、便利,队伍结构简单、设备便携,直接降低了新闻直播成本。同时,移动新闻直播能实时拍摄、制作、上传,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鲜性。

4.新闻内容真实、完整

从字面含义分析,直播即广播电视节目合成、播出同时推进的播出方式。新闻直播能真实展示新闻事件,满足社会受众对接收真实、完整、客观的新闻信息的要求,能让受众身临其境,进入第一现场。

二、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的重要价值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让新闻直播更加亲切

相较于传统新闻直播,移动新闻直播的语言表达具有两种语境。一种是网络语境,符合大众传播环境下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一种是现实语境,具备人际传播的交互性特征,不同语境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因此,应改变移动新闻直播时主持人或记者的有声语言外部特性,可采用重音、控制节奏等方法调整语气、语调等,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用修饰水平。同时,也可采用口语化语言表达形式,让语言清晰简洁、表达趣味多样,形成亲切闲适的交流状态[2]。

(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让观众产生参与感

移动新闻直播时,常处于虚拟语境、现实语境中进行语言表达。观看移动新闻直播节目时,观众能获取大量生活化信息与直观反馈。通过人情味、近距离的语言表达为移动新闻直播打造双向传播模式链条,在保证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在双方交互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境,将其视为和谐直播的传播秩序。观看直播并接收到新闻信息后,观众采用评论、话题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增强移动新闻直播的社会性。

三、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特征及成因

(一)依附语境

移动新闻直播常一镜到底,相较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需要搜集、整合与选择素材,观众能通过移动新闻直播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移动直播具有持续性、沉浸性等特征。同时,在直播过程中,会有各式各样的画面、场景以及情况等,从而影响主持者的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面对随时变化的场景或突发事件,常出现话语断开等情况。由此可知,直播话语依附语境[3]。

(二)多种身份

移动新闻直播需要处于网络语境中,主持者拥有多种身份。移动新闻直播过程中,主持者可变成导游、编导、内容编辑者,甚至会成为观众的朋友。

四、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现存问题

(一)表达失误

当前,移动新闻直播中,口语化表达是非常典型的特征。但随着直播时间加长、事件变多,非常容易出现主持者表达不清晰、重复等情况,失误率并不低。以《上戏艺考开锣,高颜值美女“00 后”小鲜肉同台比拼》为例,记者未能精准词汇、顺畅表达,出现了大量“额”“啊”等词,降低了直播效果[4]。

(二)表达不畅

移动新闻直播中,主持者常需要带领观众深入现场,一边直播一边讲解,深入挖掘新闻信息。但是此种伴随性直播对主持者的要求非常高,若主持者不具备临场应变能力,无法顺畅清晰地报道新闻,会降低观看效果、影响主持者形象。

(三)表达僵化

移动新闻直播时,副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搭配情况是判定主持者能力的标准之一。由于移动新闻直播具有临时性、不可控性,再加上部分主播由大屏幕直播过渡而来,常出现表情、肢体僵硬等情况[5]。

五、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转变策略

(一)构建主题框架,实现模块化表达

移动新闻直播前,可预先构建场景。提前做好调查工作,根据新闻信息规划直播流程、预估可能出现的场景,并在各类场景中布设直播主题框架结构,逐渐加入内容。例如,若某移动新闻直播具有区域性特征,可加入当地历史人文故事、风土习俗等,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语言表达的创新性与感染性[6]。

(二)采用谈话式话语样式,以口语化词汇调节氛围

相较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移动新闻直播没有固定的直播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受众,同时上述因素受直播语言表达影响。进行移动新闻直播时,若主持人或记者沿用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话语样态,限制性强、自由度不高。因此,移动新闻直播可采用谈话式、讲解式话语样式,让语言表达更加轻松、自如。以直播《“国脸”空降国博,康辉海霞带你看展览》为例,虽然是央视主持人主持直播,但是话语样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康辉、海霞均采用了“我们两个”“好吗”“没事儿”等口语化词汇,让直播变成非常轻松的聊天。虽然仍有央视主持人一贯的正经播音腔,但仍能让观众感到亲切、舒适。从康辉的“做新媒体我俩还真是第一次”到海霞的“心里没底,希望观众朋友多支持我们”,直接说出了主持人的心里话。相较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庄重、严肃,移动新闻直播需创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带领观众走入现场,愿意主动了解新闻事件。主持人与记者还可引入娱乐主持风格,制造话题、创造笑点,再搭配自如、舒适的讲解,提高新闻传播效果[7]。

(三)利用清闲灵动的话语体式引导观众

因移动新闻直播的场景不固定,所以主持人或记者可以随意走动。而观众视线也具有变动性,主持人或记者走动、介绍到哪里,视线就转移到哪里。在此语境下,主持者不必感到约束或紧张,应形成轻松、自如的语言表达形式,甚至可采用打招呼等方式与观众互动。以直播《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 全程记录首辆通关货车直达香港》为例,主持人一改正经、严谨的表达形式,用了“早上好”“睡得怎么样”“激动了一晚上”“大概地看一眼”等语句,清闲灵动的表达既能在清晨舒缓观众的心情,也能顺利阐述中心主题,即港珠澳大桥通车。移动新闻直播应具有因事因地制宜的特征,例如主播何岩柯处于大桥通关口,周围没有来往行人、活动等,环境空旷、轻松,以朋友式表达方式拉近主播与观众的关系,互动性非常强。何岩柯带领观众观察四周,用舒适的语言节奏介绍天气、外部环境、工作人员以及各类车辆如何办理通关手续等,虽然直播内容专业、复杂,但是在何岩柯谈话式的解释下,观众能顺利接受。因此,移动新闻直播主持者应将自身变成直播的“引导者”,巧用话语体式让观众逐渐了解与接受[8]。

(四)转变语言模式,以人际传播为中心

相较于人际传播,虽然大众传播意识到加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互动的重要性,但是此种互动仍落后、单一。从演播室中走出后,新闻主播面对移动新闻直播时,应自主调整传播理念。移动新闻直播面对着鲜活的社会群体,而非冰冷的机器。主持者应借助移动新闻直播的社会性、互动性优势,及时获取与分析受众反馈,采用人际传播语言表达方式,动态调整直播内容、方式等。仍以《“国脸”空降国博,康辉海霞带你看展览》为例,因是央视主播,受职业习惯影响,康辉与海霞详细、完整地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时刻。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转变为移动新闻直播,两位主播主动调整主持理念、方式与状态等,将固有语言表达方式转为谈话式、讲解式话语样式,多次暗示自身:这场直播面对的是参展观众,相较于直播前半场的拘束,后半场二人增强了人际互动。康辉向参展观众介绍自身着装与撸猫爱好等,以此拉近与参展观众的距离。由此可知,相较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固定、严肃的语言表达模式,观众更喜欢移动新闻直播采用亲切、趣味的语言表达模式[9]。

(五)强化全程编导意识,应对突发事件

传统电视新闻直播与移动新闻直播的区别在于,后者能将观众带入真实场景中,新闻事件未经预设与演练。除了常规背景资料外,主播需要面对各类突发情况,如直播卡顿等。对此,主持者应具备迅速调整的能力,应在全程编导意识的帮助下,顺利组织与表达语言。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全程记录首辆通关货车直达香港》为例,主播何岩柯需上车时,发现车辆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在经过短时间思考与语言组织后,何岩柯简单介绍了不同车辆的行走通道以及注意事项等。此时,何岩柯用非常轻松的话语表达疑惑并邀请边检警察简单提示。相较于刻板地重复新闻内容或频繁联系,何岩柯很好地用轻松、简洁的话语化解了难题。这既得益于其强大的全程编导意识,也与其顺畅、高效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关[10]。

(六)加入肢体语言,提高观众的细节体验

移动新闻直播更强调观众体验,主持者可用丰富、精彩的词汇与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表达新闻感受。一般情况下,因主持人未经演练,其第一感受也是观众的第一感受。体验式报道能深化新闻报道的细节感,甚至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以《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为例,主播蒋林将直播设备拿到自己手中,调整聚焦,让观众看到更到清晰的山谷。为让观众看到重点,还在屏幕上指点。语言表达与肢体表达搭配,能加深观众的体验与感受。当前,多数观众更重视新闻细节与个人体验。因此,进行移动新闻直播时,应提高对细节性报道的重视程度,调整语言表达方式,借助细节性表达提高报道效果。

六、结语

综上,在融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开始意识到直播报道的重要性。移动新闻直播能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性、交互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中,应不断强化移动新闻直播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直播现场,主播集内容编辑者、内容设计者、新闻报道者等身份为一体,需面对多样场景与突发事件。因此,既应预先设定直播场景,采用谈话式话语样式、清闲灵动的话语体式调节直播气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也应具备全程编导意识、良好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并细节化直播,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推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行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主播电视新闻
第一次做小主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我是小主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