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 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
2022-03-13秦洪庆
秦洪庆 耿 赛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42)
一、前言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将劳动教育的地位置于与“德智体美”并重发展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关于如何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总要求,第一次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为深化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入新时代,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层次的劳动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劳动教育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精神营养,培养其勤奋、敬业的优良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深刻发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价值,探寻劳创融合的新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一)劳创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实践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念教育的双重内涵,它与立德树人这一基本目的有着内在的联系。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们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前者注重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后者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育,通过创新创业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3]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使命。
(二)劳创融合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双创教育是一种以创业精神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但是,多项调查发现,学生在奋斗精神、挑战精神、敬业精神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欠缺。《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指出,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应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强调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在高校学生进行双创活动中丰富劳动精神的引领,激励学生在劳动中进行创新、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4]“劳创融合”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改革导向。
(三)劳创融合是培养创造性劳动者的迫切要求
我国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的建设,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资源,应大力倡导建立高质量的创新型劳动者队伍。面对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强烈需求,劳创融合教育对于培养创造性劳动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双创活动的开展需要劳动教育作为价值导向,只有把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才能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创新意识。而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双创”的载体。在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对其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创新性劳动能力,既能使劳动教育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创造性劳动者。
三、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现状
通过对七所驻青高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学生迫切希望获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支撑,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但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提供的渠道并不多,60.71%的学生表示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意识较薄弱,学校容易将劳动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缺乏劳动价值的引导。53.68%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缺少政策支撑和融合机制。学生对于提高自身专业思维和分析能力也较为迫切。50.25%的学生表示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现场实践教学不足。42.13%的学生表示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没能深入理解、合理利用,强烈希望提高自己对政策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劳创融合的思想意识薄弱
目前,各高校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观念还不够强烈。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理论支撑,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中“重智育、轻劳育”的偏颇现象。在高校开展劳创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完善的“劳创融合”实践系统,导致我国大学生对劳动的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其易混淆普通劳作与劳动教育。同时,劳创融合存在脱节现象,劳创融合思想很难得到具体实施、缺少整体的设计,无论是在理论架构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劳创融合的意义与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高校劳创融合的实施过程虚化
当前,劳动教育融入双创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其表现形式还不够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教师指导,以仿真的方式在学校里进行,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二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企业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活动,但这种方式受到校企合作的影响;三是组织各类竞赛,但竞赛的规模、师资力量等都很难保证,竞赛往往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大都是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分开进行,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未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对“课堂教学”的偏重,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无法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自身的劳动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劳创融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虚化,使得其实际作用无法体现出来。
(三)高校进行劳创融合的形式固化
一方面,由于学校针对劳创融合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单一,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缺少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以及教学内容趋向于理论化,缺少实地实习活动。创新创业课程与劳动课程相脱节,双创教学没有真正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而劳创融合的方式方法则相对固定。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以劳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以创造为主题的竞赛等方式进行,但这种劳动教育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当前,我国劳创融合的社会协调机制较为僵化,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较低。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停留在纸面上,加之高校与家庭的融合度也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家校、社会平台之间协同育人的优势。要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
(四)高校劳创融合的劳动价值影响弱化
在实施劳创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容易以思想教育取代劳动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的正确引导。在实践中,未能将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整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目标取向的偏离。然而,在劳创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不够明确,容易忽视劳动价值的重要作用、容易把劳动教育的内容笼统,缺乏对大学生的三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没有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缺少对大学生进行以劳动为载体创造社会和个体价值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素质等的培育,造成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弱化。高校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知行结合,使学生在劳动和创新创业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成就感,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和国家建设的动力。
四、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劳动教育时代内涵
将劳动教育融入双创教育,在高校层面上,既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水平,又能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它的社会意义是培育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当代优秀人才。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劳创融合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克服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偏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劳动,重新认识劳动的脑力化与创造性变化,有助于培养我国人民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等方面的劳动品格,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民从事创新性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双创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从专业知识的整合、增强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培养公共服务意识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促使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取得更好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
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人的全面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高校劳创融合教育不仅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既是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也是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的需求。实施大学生劳创融合教育,既能促进大学生的自觉劳动,又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劳创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让学生了解就业情况,又能抓住社会、企业的痛点,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双重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有助于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总书记重点强调了劳动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才能开创未来。只有重视劳动、发展劳动教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高校要大力开展劳创融合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拼搏精神,激励其为“中国梦”做出不懈的努力。劳创融合教学既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是重塑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两者融合有助于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内在力量。
五、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重视队伍建设,凝聚劳创融合教育力量
高校要重视选聘和培养具有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熟悉劳创融合教育知识和规律的师资队伍,同时强化师资建设,重视对教师团队的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确保高校教师队伍从思想层面充分认识劳创融合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各行各业的新时代劳动精英、优秀校友、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进行示范教学。同时,要纠正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社会服务的错误认知,激发高校教师自觉进行劳创融合教育的热情。
(二)挖掘时代内涵,丰富劳创融合内容体系
新时代赋予了劳动精神新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应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劳创融合的内容体系,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融入以勤俭为基础的新时代劳动精神,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科学劳动的价值观。其次,在双创教育中融入以奋斗为核心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激发大学生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意识。再次,融入以创新为灵魂的新时代劳动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育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最后,融入以奉献为主题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以劳动报效国家的精神风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三)强化平台搭建,提升劳创融合育人实效
培养大学生劳动情怀最直接的途径是完善劳创融合的课程设置。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劳动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在新时期,要大力推进新型劳创融合平台建设,对低年级大学生来说,要把创新劳动意识培养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劳动品质和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习得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加强课外活动实践,加强学科竞赛和职业比赛实践。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使他们能够根据职业发展趋势,提高对创业风险的认识,提高统筹规划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增强其教育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发挥校报、讲座、社团、实践和其他形式的文体活动,弘扬劳动精神、传递劳动情怀,积极营造校园劳教融合的文化景观,加强育人实效。
(四)融合专业知识,实现劳创融合知行合一
劳动教育强调基本的动手能力,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实践中扎根于祖国大地,寻找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的洞察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必将成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科知识和劳动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和体验,并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越多,他们越能树立正确的就业选择观念,越能理解“实干兴国”的深刻内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以“创新创业”为目标,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将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参与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思维、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优化培养方案,激发劳创融合创新活力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劳动与创新是高校毕业生融入社会,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把劳创融合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高校与相关职能部门要协调联动,整合资源,出台相应的政策,做到定期沟通,发挥高校与家庭、社会及政府多方协同育人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把人生理想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结合起来。在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时,要主动向基层引流优秀的人才,比如,在乡村振兴、贫困地区教育等方面,要充分挖掘、鼓励、培养有志投身于基层治理、西部计划工作的大学生。大学生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其在服务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进而促进地区的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总之,新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提出新要求,要通过发展健全价值导向性、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坚持实践创新性评价体系,从专业知识的整合、诚实劳动意识的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拓展劳创融合的实践途径,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的实践,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