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润德于行
——福建地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思政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13戴梦思罗向阳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福建育人思政

戴梦思 罗向阳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一、引言

“以文化人”,“文”是基础,“化”是关键,化人的根本在育人,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决定了“化人”的最终成败。[1]作为育人主阵地的“思政课堂”,将丰富的地域优秀文化转化为课程资源,融入以面对福建本土学生为主的开放教育思政课堂教学中去,既有利于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上同向同行,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也能帮助福建本土的地域文化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得到传承发展,培育开放教育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因此,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其中本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以适当的方式将其有机融入开放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对于开放教育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化育人功能及福建地域文化独特优势概述

《周易》语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它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的“化人”作用就是以特定的文化来塑造人、熏陶人、培养人,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弄清楚文化育人功能及福建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优势,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中。

(一)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是地域文化具有指引导向功能。“任何文化中,其本身必然有一种内在的理想”,而且也该有一种力量,叫人随着此理想而发展,而成为此文化体系中所理想的一个人,此之谓文化陶冶。[2]这也就是文化的指引导向功能。地域文化在高校办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发挥的首要功能就是指引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人格建构等方面所起的引导作用。例如福建的八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品格,是如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根基,以此所形成的“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3]成为福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对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导向作用。

二是地域文化具有激励凝聚功能。同一文化类型的群体因相同的文化价值观能产生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在其文化得到社会或其他群体的肯定、悦纳时,使该群体成员能够产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和接受异己文化。这就是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激励凝聚功能。例如福建省的海丝文化,就包含“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丝路精神,在高校本土学生的传播中能塑造品格,内化为“敢闯敢拼、敢拼会赢”的强大精神动力,外化为“睦邻修好、恋祖爱乡、回馈桑梓”之行;还有船政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自强、奋发图强的凛然正气,重视科教的创新精神;闽西红色文化中闽西子弟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爱党爱人民的理想信念等优秀文化,不仅能让本土大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得到深刻的教诲,真正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也能从中受到鼓舞、凝聚爱国之情。

(二)福建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

福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的传统习俗,具有完整的传承脉络,是福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福建本土学生而言,既有天然的情感联系,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其本身的魅力更是拥有独特的文化育人优势。

首先,亲和力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着重于教授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理性色彩较为明显。它所产生的问题就是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福建省的开放教育学生中,绝大多数是本地学生,地域文化是他们所熟悉的,甚至是熟知的,在情感上有天然的亲切感,用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具有浓重“说教”意味的思政课堂,会淡化其目的性,使理论化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把思政课讲得“有意义”转化为将思政课讲得“有意思”,吸引学生注意力。[5]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教育的情感认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同时,也更容易让“知识性的内容”被学生接受吸收,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其次,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福建地域文化是多元融合的结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福建在人文资源方面独具优势。根植于八闽大地这方沃土的福建地域文化,从古至今孕育了妈祖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华侨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等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闽派特色文化形态,这就为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开放教育的思政教育对标地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元素,沿传地域文化的道德教育体系的脉络,模仿借鉴福建地域文化中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以此来探索当下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以福建地域文化其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思政教育体系优势,挖掘其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德育方法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6]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变革,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福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现状与案例分析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福建省的高校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利用,以及将福建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已经有了不少的尝试。一种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这门课程,在其中加入福建地域文化的内容,通常以通识课或选修课的形式,通过面授或者线上慕课来展开教学。另一种是直接以福建当地文化作为主体,单独以一门课程向学生开设。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目前福建省的普通高校对于这类课程的开设多是以传授“知识性”的文化内容为主,意在阐明文化内涵、发展渊源、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名人名家,虽然增加了选课学生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了解,但无法很好地发挥地域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作用。例如福州大学在中国慕课网上开办“福建文化”课程,从福建人物、美食、茶艺、手工艺、建筑等讲述福建地域文化,以文化作为“知识”进行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福建近代历史与文化”,以深入挖掘梳理福建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资料,以其过程中形成的“福建精神”为主线,培育选课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与思政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一定的联结,实现了以文化人。

此外,在对福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现状调查中还发现,市面上几乎无法找到以高校学生为对象的,经过系统整合、编写的有关福建地域文化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教材、读本,多是针对中小学生编写的,或以某个地方、某种文化为内容的地方特色读本。这就为高等教育对福建地域文化在思政课堂教学的合理化运用增大了难度,原因就在于思政课程教育者不一定是地域文化领域的研究者,缺少教材、读本的有效指引,在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就会出现难以选用合适的资源,或者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对材料的收集上。

(二)福建某大学各基层办学点相关实践案例分析

对于开放教育而言,上述福建普通高校面临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甚至因为开放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层次、背景,教育模式的不同而更加复杂。现通过对福建某大学系统办学中各基层办学点的相关实践案例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从中寻求有益经验与启示,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

漳州,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实践教育基地。该校的漳州分校就是这一实践的典型代表。漳州分校的校址正好处于清代丹霞书院旧址,书院文化源远流长。从培养致世之才的传统书院,到培养新式教育师资的传习所再到如今的漳州分校,文脉绵延,古今惯行以德为先,自由开放、有教无类的思想,完美契合现今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同时这里还是漳州革命的摇篮,走出了彭冲、苏静、高捷成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立足于此,漳州分校充分挖掘、整理校园固有的丹霞书院的文化内涵,建设成“丹霞记忆馆”。[7]作为福建省某校办学体系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漳州分校充分发挥了本土地域资源的文化育人优势,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并延伸出“丹霞讲坛”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建设“三馆一园”,较好地将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以特色的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泉州,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带领“非遗”进课堂。该校的泉州分校除了开展闽南民俗文化教育,编写电子版校本教材《闽南风俗文化漫谈》来提升学生对闽南传统习俗的了解,更是以泉州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为主,将当地的安溪铁观音、永春白鹤拳、纸织画、漆艺等非遗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融合,录制系列微课课程。既利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伦理道德、意志品质等“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微课程”教学中领略传统工艺的美丽,传扬工匠精神,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同时,顺应开放教育这一学生群体的特质,来校面授时间少,且上课时间和空间均受到限制,通过网络为载体打造思政教育与民俗文化教育同行的、具有“小而精”特点的相关网络课程,对于开放教育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极为有利的。

龙岩,依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红土”育人实践活动。该校的龙岩分校是闽西红土地上唯一一所成人高校,毗邻古田会议议址。长期以来依托古田会议这一红色资源,将其作为文化育人的一座精神富矿,以古田会议精神铸魂、励志、育人,并以此开发“红路初心”研学培训活动,通过“红路阅读”觅初心、“红路体验”悟初心、“红路实践”践初心等环节赓续红色血脉;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红土育人”实践教育活动,例如将红土精神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有机渗入古田会议精神教育,组织学生前往龙岩上杭古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红色经典,感悟革命精神,从而坚定理想和信念,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爱校情感。既彰显本土特色红色文化,也通过植根红土,增强了“以文化人”的实效性。

除了漳州、泉州和龙岩分校,其他该校系统内的教学点也进行了诸多将本土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和实践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从已有的实践案例中,可获取一些有益经验,帮助我们探索福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

四、福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探究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建设与变革离不开以文育人,尤其对于开放教育成人学生而言,具有社会化特征明显、追求实用性、速成化要求强烈、可塑性较为薄弱等特质,要求我们在开展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他们的要求、顺应他们的特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让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和实践落到实处。

(一)推进教材编写与教师队伍建设同步进行

目前开放教育学生的思政课全部使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在内容上集中体现为政治化、知识化、主流化,高度一致使得课本教材缺乏针对性、开放性和层次性,[8]对于以线上教学为主的开放教育成人学生来说,高度一致的授课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一般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有必要引进本区域的特色文化,用本土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阐释、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因而,要将福建地域文化较为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首先要做到“有本可依”。

目前市面上难以找到以高校学生为对象,且具有权威性的福建地域文化综合性的读本,更不论是以开放教育学生为对象的教材了。挖掘地域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重点寻找地域文化与思政育人二者之间的重叠部分,编写适用于开放教育学生的福建地域文化读本,使之既可以帮助到思政教师丰富授课内容,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作用,也可让开放教育学生充分了解本土的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而推进教材编写与教师队伍建设同步进行,则是发挥该校独特的系统办学优势。在这一系统内,每一层级分校和教学点,都有对本土特色文化有了解、有研究的教师,将各地市的思政教师或对当地文化有研究的教师联合起来,组成专门的师资团队,由他们专门负责对本地市优秀文化中“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共同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组织,以此来编写特色读本,将各地的优秀文化直接与思政课程组织起来,为实际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加强线上课堂教学与线下社会实践联动

高校校园及课堂,原本是非常好的“文化育人”载体,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校园活动、社团等载体让师生亲身感受福建地域文化营造的文化氛围,通过浸润式教学,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然而,在开放教育中,校园这一载体的作用是被极度弱化的,因为开放教育学生大多是以线上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面对面,相较于面授课而言线上课更有距离感,很难产生直接的情感联结。而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增强理论知识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同时,也有利于从学生所熟悉的文化出发,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共鸣和共情。

此外,思政课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理论重复、知识灌输,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无法产生影响他们价值选择的指导力量。在无法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对开放教育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时,一方面是改革线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则是要突出思政课社会实践部分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润德于行”。例如该校目前就着力于坚持全省系统内上下联动,建设示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各分校、各地市已有的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选树一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期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互补共享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打造“校校有基地、地地有特色”的良好局面。通过社会实践示范性基地的选建,将福建优秀地域文化与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聚焦于为理论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支持与服务。

(三)传统育人方式与新式手段相结合

随着人机交互时代的来临,运用数据技术、VR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将省内各地市优秀文化资源和实践教育基地进行虚拟化、数字化,搬上网络、部署到云端,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满足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践的需求。学生可以通过模拟体验的方式,在移动终端浏览虚拟展馆,实现情景再现,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人机对话、闯关答题等获得交互式体验,在线上实现福建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让一直以来颇受诟病的“被动学习”获得改进。在互联网时代中,顺势而为,鼓励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当前,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师,学生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创作,去表达自我。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制作技术的成熟,抖音等自媒体风靡全球,就有不少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发挥创造力,把文化作为内容通过动画、漫画、微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制作”中学习文化,体验文化的魅力,更是在创造中汲取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该校2022年开展的社会实践微视频比赛中,开放教育学生就以福建本土文化为题,创作了如《撑一蒿绿水映青山》《红土地上绿潮涌》等作品并获得国家级金奖,学生在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讲解,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润德于行”的育人目标。

总而言之,在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中,要着眼于加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相结合。通过“以文化人”,切实提高开放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福建育人思政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那个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