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 历史丰碑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雕塑述评
2022-03-13雍韬byYongTao
图 文/雍韬 by Yong Tao
百年奋斗充满艰辛,百年成就光耀千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进程可歌可泣,重要的历史节点、典型事件需要一定的媒介并以永久性、综合性展示的形式集中展示,以此传承中国共产党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与建立千秋伟业的使命抱负。由此,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建设作为党中央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庄严宣示,具有了展百年风华、奠千年基业、开万世太平的重大政治意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8年9月10日开工建设,2021年5月5日竣工落成,2021年6月18日开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屹立在华夏大地上具有重要指向性的红色地标。
整体而言,党史馆展览在主题设置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红线贯穿始终,构成了百年党史展览的“纲”和“魂”,统领着内容设计、展览布置、场景营造的方方面面;在展示媒介上,广泛运用了影像视频、历史文物、模型实物、文字记述、场景图片等类型,使得展览内容饱满,形式活泼,极具说服力与可信度;在对表现形式的运用上,广泛植入了大量高质量的雕塑作品,在突出展览内涵与表现力的同时,增加了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性,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灵魂的艺术盛宴,成为展品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突出亮点。本文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雕塑作品及展陈方式、艺术特点等方面,做出引导式述评,以期呼吁、助力社会各界对该馆的更大关注。
一、整体概况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雕塑展示内容,主要有三个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创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这些雕塑,从位置分布上,分为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两个类型;陈设方式上,有集中展示,有散点布置;构成方式上,有单体雕塑,有群体雕塑;表现形式上,以写实雕塑为主,写意雕塑为辅;从展陈功能上分室外常设性雕塑、室内常设性雕塑、室内临时性雕塑三个类别。室外的主题创作雕塑与党史馆建筑相映生辉、和谐一体,室内常设性雕塑与临时性雕塑则成为党史馆建筑内部展陈内容的一部分。
1.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创作
为艺术化地再现党的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立体、生动地诠释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2018年6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创作正式启动。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介绍,该雕塑创作工程以打造“政治工程、千年工程、精品工程”为目标,力求以艺术之美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增辉。整整3年时间里,来自全国的美术工作者代表在创作中经历了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从党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化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为使作品真实、深入、全面地诠释创作主题,艺术家从构思到创作小稿、中稿、大稿,再到翻制石雕,每一阶段性成果都经历了反复推敲。每座雕塑的整体形态、每个局部以及涉及的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经历了无数次审稿、修改和完善。每座雕塑都凝聚着大量心血、精力和汗水,代表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党史馆室内展览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第二部分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展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第三部分为“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第四部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间跨度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党的百年华诞,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四大部分的展示内容中,穿插了不少的雕塑作品,与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之间结合,便于观众深入地理解展览内容并合影留念,极具互动功能。
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展出的雕塑作品主要来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各地近年创作的部分党史题材及现实题材美术作品,体现了雕塑工作者以艺术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深厚情感,代表了近年来党史题材雕塑作品创作的最新成果。
二、重要作品介绍
党史馆5座主题雕塑与展厅内的雕塑作品一起,同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交相辉映,表现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在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同时,也为我国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积蓄了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雕塑艺术工作者爱党报国的火热情怀与责任担当。
(一)室外主题创作雕塑
在西侧广场上,陈列着五座高大雄伟的主题雕塑:大型党旗雕塑《旗帜》位于广场正北侧中间,气势恢宏;《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雕塑分列两侧,呈拱月之势,分别对应“四个伟大”主题,生动庄严,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5件作品的名称,恰恰蕴含了创作团队的精神——为《旗帜》而抒怀、为《信仰》而奉献、为《伟业》而奋斗、为《攻坚》而攻坚、为《追梦》而追求”,这也是中国美术事业向前迈进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从作品关系上来讲,《旗帜》相对于另外四组雕塑,虽然造型相对简洁,没有太多的人物形象与细节刻画,但恰恰在对单调的形象载体的构思创意、表现手法方面取得了别出心裁的效果,在内涵主旨上更是有着独特的引领性作用与价值。因为旗帜意义重大,是方向的引领,是革命的希望,是党的所有方向、路线,具有标志性、符号性,体现了党的本质、党的初心,折射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挥洒着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这些因素使得该作品成为党史馆广场雕塑群的视觉中心,具有了主体引领作用。正如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所说,《旗帜》是广场大型主题雕塑的点睛之笔,“没有这个《旗帜》,其余四组主题雕塑就缺少了思想灵魂。”
1.《旗帜》体现本质初心,传承革命希望,统率展览主题,昭示未来方向
《旗帜》吴为山领衔主创
《信仰》吕品昌领衔主创
《伟业》曾成钢领衔主创
上:《攻坚》杨奇瑞领衔主创
下:《追梦》李象群领衔主创
《马克思与恩格斯》吴为山
《旗帜》整体为一面迎风招展、气势如虹的巨大党旗,金色的党徽光辉夺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伟大历程而意气风发的气概。正如雕塑的主创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它不是一个现实旗帜的复制,而是方向的引领,是革命的希望。在党史展览馆创作这件作品,要具有标志性、符号性、鲜明性,体现党的本质和初心。”创作历经两年半,前后16次易稿;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的党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帜雕塑,这是形式创造的过程,也是艺术家由理念、信念转化为视觉造型并通过造型升华为崇高,继而坚定信仰的过程。从造型上来说,雕塑家调动一切艺术手法,通过形态、体量、材质、色质等要素表现这一宏大主题,是充分彰显艺术特色的关键,具有鲜明的造型辨识度。作品整体造型庄重、朴素、概括、简洁,一目了然,蕴含着强烈的精神指向,既是永远向前的党旗,也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从创作意图上来说,该作品极为巧妙,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平面式布局的一面旗帜处理得极具空间感。外部以不锈钢板材进行手工锻造,以微妙变化的弧面、曲面、平面构成明快、爽朗的体面,形成流畅富于韵律的线条,将起承转合、跌宕回旋的节奏和雕塑的块面、体积、空间融合在一起,在光线照射后产生不同的光影,具有视觉上强烈流动的光影效果。作品尺寸数字具有特殊寓意,基座高1m,旗帜部分高7.1m、长21m,象征1921年7月1日。颜色采取红色,寓意血染的风采,表示无数革命先烈紧跟党、抛头颅洒热血的象征。
难能可贵的是,该雕塑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与环境和谐一体,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植物、白色的汉白玉基座与台阶,三色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产生明快大方的视觉美感;除了审美意义,该雕塑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可以站在32级台阶构成的雕塑座台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党旗的神圣与肃穆,还可以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从而进一步深化并提升了作品的价值空间。
《中共六大》林森
2.《信仰》塑造宣誓场景,彰显初心使命,坚定豪情壮志,坚守红色初心
《信仰》雕塑由四面四个板块构成,依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如雕塑主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所说,“整体构图上,我们将山石和人物融为一体,人物与山势相结合,塑造出巍峨挺拔、众志成城的意象,突出信仰的庄重与坚定”。百年来,正是无数共产党员牢记入党誓词、维护入党誓词、践行入党誓词,才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品以此为创意,包含了71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个体形象极为丰富。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又营造了神圣庄严的现场氛围,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毅前行的豪迈气概和豪情壮志。
3.《伟业》展现伟大成就,展示奋斗精神,加强道路自信,昭示新的辉煌
《伟业》重点反映一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正如雕塑主创、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的曾成钢所说,“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创造伟业。‘为人民塑像、为人民立言’是历史赋予《伟业》的鲜明主题。”整座雕塑巧妙地分为两部分,以“火炬”和“旗帜”元素相连接,突出了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深层内涵。雕塑前端正面人物形象是党员干部、大国工匠、农民、军人代表、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宇航员等。整个雕塑共塑造人物65位,涵盖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大学生村官、援外维和、建设绿水青山等凸显新时代成就。整个雕塑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含蓄地分成两个段落。中间通过“火炬”和“旗帜”的形象进行连接和升华,突出了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深层意象。
4.《攻坚》凝聚精神意志,讴歌英雄气概,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节节胜利
《攻坚》由12个场景组成,正面以脱贫攻坚为核心意象,构成顶天立地的新时代攻坚群像,分为开路先锋、高原蓝图、抢险救灾、石油会战等6个部分;背面先后为铜墙铁壁、飞夺泸定桥、为了新中国等6个板块。共刻画67位人物,包括誓死保家卫国的战士、艄公、南极科考队员等,激情讴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雕像与巍巍山体同构,远观将整体造型概括凝练为巨石形象,近观则将巨石化为12组群峰叠起的人物群像,每个人物都像山的脊梁,呈现山高人为峰的昂扬激越之势,凸显了东方意韵的象征性。雕塑主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在创作过程中,对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感触颇深,“抢险救灾、石油会战、搏风击浪……12个场景中的67位人物,每一位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是甘为中华民族赴汤蹈火的真英雄。”
《艰苦的岁月》潘鹤
《狼牙山五壮士》曹春生
5.《追梦》描绘时代画卷,建设美好家园,营造社会和谐,实现复兴梦想
《追梦》重点表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满怀对建设美好国家、美好社会、美好生活向往的自豪,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在百年接续奋斗历程中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彰显豪迈气概。正如雕塑主创、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表示,“追梦,一定要奋斗。我们必须不懈努力,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雕塑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将73位人物形象融入主体之中,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气概,塑造了农民、工人、新经济工作者、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军人形象,各民族的人物形象将生活场景、民族风情进行了诗意化的表现。作品在写实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现性,在现实主义中融入了浪漫的人文情怀,张弛有度、虚实相生,在充分表现精致细节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姿态与神情,富有层次,气韵生动。
(二)室内常设性雕塑
1.《刘胡兰》
1951年,雕塑家王朝闻拟根据少年英雄刘胡兰的事迹,创作《刘胡兰》。虽然刘胡兰的事迹在我国广泛流传,毛主席听闻她的感人事迹后,曾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但刘胡兰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如何塑造她的形象?这曾给王朝闻的创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据说,王朝闻偶然接触到一件三足铜爵,在特定的角度只能看到其中两足,仿佛是一个挺胸向前的人的姿态,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人物造型上,他参考了山西农家姑娘脸型圆润的容貌特征,特意选取刘胡兰就义前的那一瞬间来表现她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准确表塑造出中共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年仅15岁的刘胡兰不幸被国民党军抓捕而惨遭杀害时的形象,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2.《艰苦的岁月》
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传达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可谓家喻户晓,是出现在我国小学课本中的经典名作,反映了几代人的记忆。作品表现了母瑞山艰苦斗争岁月中的琼崖红军,展示了一个温馨的画面: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一老一少,一动一静。1956年,艺术家潘鹤抓住了冯白驹部队在母瑞山坚持了八个月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瞬间,用浪漫的想象创作了这幅作品,跳出了当时以群体场面宏大叙事的常规手法,表现了在艰苦的斗争中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穿着一身破旧军装的老战士面孔上满是被风霜雨雪雕刻的皱纹,握着笛子的粗大双手骨节分明、筋骨精瘦却显得十分有力;小战士信赖而亲密地偎依在老战士身旁,仰首瞩望远方,倾听入神,表情恬淡美好,满是遐思向往,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一支竹笛,穿越那段艰苦的岁月,透过战火纷飞的枪炮回响,吹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声。
3.《马克思与恩格斯》
《历史的抉择》李象群
在党史馆第一展厅中,雕塑作品《伟大的友谊——马克思与恩格斯》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主题展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该作品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设计,以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精神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形象。在对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事业探索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作品中的马克思采取坐姿,流露着深邃、带着古典哲学家的风范,眼光流露出的睿智与光辉似乎穿越历史;恩格斯采取站姿,立在马克思身旁,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尊重,也反映出两人在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合作关系。从正面看,两个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深厚而坚不可摧的友谊;从背后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身形仿佛是挺拔伟岸的巍峨山峰,象征着他们的伟大思想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据说,这不是吴为山第一次塑造马克思。2018年5月5日,吴为山应邀创作的马克思青铜塑像由中国政府赠送德国,立在特里尔的西蒙广场,成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成为象征中德两国友谊的重要载体。
4.其他作品
为配合展览需要,展馆中陈列了大量的人物雕塑、物品模型以及场景营造。虽然因各种原因,很多雕塑有的没有具体的名称,有的没有作者署名,但均形神俱备,极有艺术水准。比如反映井冈山毛主席与朱德会师的雕塑中,毛主席与朱德高高地立在山峦之上,紧握双手并激动地望着对方,在周围绘画场景的映衬下,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一件反映军民关系的雕塑,塑造了红军战士、老奶奶、青年妇女、儿童少先队员等多个人物形象,传达了难舍难分的鱼水之情。《守望》反映了池煜华守望苏区红军高级将领李才莲七十余个春夏秋冬的爱情故事,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女到老妪,杉木门槛从厚实到凹陷,倚靠在门前的她也从未改变,直到闭眼的那一刻,也没等到良人归来。此外,还有反映毛主席提着马灯深夜拜访周恩来情景的雕塑,反映三大战役期间人民运物送粮、支援前线的雕塑,还有《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王进喜》《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等。
(三)室内临设性雕塑
1.《狼牙山五壮士》
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作者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刻画了五位钢筋铁骨、浩气凛然的战士,由于寡不敌众,被迫后撤至狼牙山巅,但他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巍然屹立,与峻峭、雄伟的狼牙山峰融为一体;犹如矗立于天地间的一座英雄纪念碑。据作者本人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为狼牙山五壮士创作雕塑的想法一直埋藏在心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曾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时创作过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碑设计稿,还得到了导师阿尼库申教授的高度赞扬,遗憾的是最后没能如愿实现。2018年接到为庆祝建党百年创作美术作品的邀请后,曹春生在年少时的设计稿基础上开始新的雕塑创作,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对每位人物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强调了各个角度的视觉呈现。曹春生认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正是无数人民子弟兵不怕牺牲,前赴后继,顽强抗敌,付出了巨大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才赢得了胜利。我是带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创作这座悲壮的群像的,这段创作过程也是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我终于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座纪念碑式的群雕,了却了我的心愿。这也是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百岁生日的献礼。”
2.《历史的抉择》
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950年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战争态势和敌我力量情况下慎重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突出老一辈革命家崇高、坚毅、胸怀天下的精神风貌。作品发挥了作者李象群精准塑造真实历史人物的专业特长,艺术手法娴熟,形神俱全。创作中发挥特长,注重细节呈现,以具象语言深刻诠释人物性格,特别是对伟人目光与神态的刻画栩栩如生,内在的生命力量与精神气质呼之欲出。作者将历史意识与哲学思考进行了高度提炼,并通过刻刀创新表达,显示出艺术家思想的丰富性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如李象群所说,“以美术精品彰显强烈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审美力,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催人奋进的力量,是艺术家的光荣使命。”
3.《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木雕艺术家陆光正创作的大型落地屏风式雕塑《同心共筑中国梦》形制巨大,长19.26米,宽3.05米,高3.24米。这件以柚木为主要材质、具有东阳木雕特征的浮雕式作品,近景刻画了128个不同民族的人物,个个身穿节日的盛装,神情喜悦地载歌载舞;远景以薄浮雕方式展现高铁、航天科技等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平鸽、向阳花散布在画面上,寓意国家和平发展、人民生活无限美好,为作品增添了吉祥喜庆的色彩。作品以东阳木雕圆雕、半圆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叠雕等多技法综合运用,雕刻细腻,生动传神,人物写实,意象丰富。
4.其他作品
其他雕塑作品还有马辉的《前夜》、龙翔的《古田会议》、石村的《长城魂》、徐晓楠的《昨天·今天》、邓柯的《风雨同舟》、林森的《中共六大》、杨小波的《传承》、柳青的《十三号线·新时代》等,与其他展览内容一起聚焦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共产党人,形象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以及带领全国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不朽功勋。复原的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场景,嫦娥五号模拟舱,祝融号火星车模型,山东舰航母战斗群模型,复兴号高铁模拟驾驶舱……点缀其间,仿佛让人们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倾诉着对中国建设、中国创造精神的讴歌。
三、特点分析
1.主题突出,内涵深刻
党史展览馆由国家领导人亲自决策、批准建设,作为一座永久性、综合性的党史展览馆,一座系统权威、庄严庄重的党史教育殿堂,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地展示了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红色新地标。正如国家领导人指出的“展览馆建设要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相吻合,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建筑风格要庄重肃穆,具有殿堂般的仪式感;要与时俱进,别具一格,与目前的展馆相比让人眼睛一亮。”这是对党史展览馆建设和筹展布展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意义和定位、功能和作用、内容和形式,为该馆办展擘画了总体蓝图,也为作品展示提供了根本遵循。所有雕塑作品忠实记录历史、承载文化,深刻反映了百年党史,讴歌了党的伟大征程。反映了我们党鉴往知来、继往开来的历史自觉,体现了发扬革命传统、立志千秋伟业的历史担当。
《同心共筑中国梦》(局部)陆光正
《风雨同舟》邓柯
2.手法写实,形神俱美
鉴于展览主题的深刻性与特殊性,参展受众的普遍性与广泛性,所有雕塑作品均注重写实手法的运用,具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美学特征。正如恩格斯1888年4月在《初致玛·哈克奈斯信》中所说,“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党史馆室外广场上的《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观照下,运用写实的艺术语言和象征性手法,展现了“四个伟大”的丰厚内涵。4座雕塑如4座山峰,让一个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与圣洁的汉白玉融为一体,山石更添崇高,人物愈显伟岸。在整体和谐统一的风貌中,4座雕塑又各具艺术特色——《信仰》主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修改人物形象,使雕塑既形成了统一面貌,也展现了丰富的个体形象;《伟业》在雕塑放大过程中,运用一系列新技术,优化了传统雕塑创作的技术流程,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攻坚》汲取传统石刻的叙事手法以及中国古代悬塑艺术的构图方法,吸收中国传统美术随势赋形、形意共生、动静相宜、收放自如的理念,使雕塑充满视觉张力;《追梦》主创团队则深入现实生活,了解人物形象,在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用精湛的艺术语言表现宏阔主题。其他如刘胡兰、雷锋、王进喜以及红军战士形象,均以写诗手法创作而成。这种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塑造手法,为作品营造了纪念碑式的庄严肃穆与气势恢宏。
3.集体创作,智慧结晶
集体创作作为一种雕塑领域的创作方法,指多个创作个体组成一个创作群体并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行为,每个参与者分工明确,最后由主创人员统一协调并完成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雕塑工作者精诚协作,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重大主题性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开创了“集体创作”的形式,此后又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处的大量雕塑创作中,进一步发挥了集体创作的优势,留下一批红色经典雕塑作品。《文艺报》1958年第22期上还专门发表了《集体创作好处多》的专论。集体创作的优势有很多,一是可以融合多人的人生经验和创作感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形成一股合力,完成个人或少数人无法完成的大型创作任务。在党史馆的几组大型作品创作中,面对艰巨的创作任务、庞大的创作体量、紧张的创作时间,众多雕塑家们齐心协力,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正如著名雕塑家曹春生所认为的,“中国美术家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创造这样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史馆的集体雕塑创作,延续了新中国以来的重大主题雕塑的创作形式,为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开拓了视野,积累了创作经验,成为党领导下的新时期文艺工作的鲜活创造。
4.阵容庞大,风采独具
党史馆的很多雕塑作品尺寸大、细节多,在创作设计以及制作安装中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比如西侧广场上的《旗帜》基座高1米,旗帜部分高7.1米、长21米,周围有32及汉白玉台阶;《信仰》《伟业》《攻坚》《追梦》4组雕塑,塑造了276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平均长度超15米,平均高度超8米,总计使用了583块清润圣洁的汉白玉,总体重量超过了2000吨。主题雕塑创作团队先后组织30多次创作稿审定和无数次泥稿修改调整,每一个人物的姿态造型、道具服饰都反复推敲、力求精准。由于雕塑人物脸部等各方面细节都不能有明显纹理与瑕疵,用于主题雕塑的石材经千挑万选,光是石材粘合胶剂就进行了约500小时的科学检测。充分传达了大型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体量之美、力量之美。经调研,展览馆的雕塑建设作为一项向党的百年诞辰献礼的系统工程,先后有多家单位、大量人员参与。在中宣部统筹协调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直管理局、北京市等机构支持下,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方、咨询方各司其职,在组织协调、设计施工、生产运输、安装呈现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组织的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院、中国美术馆等全国知名艺术团队,反复设计,精心创作,保证艺术质量。四川雅安、福建泉州、贵州安顺、湖北恩施、湖南安化、浙江东阳等地积极落实石材木材,用心保质加工。正是这种集体之力,实现了对大主题、大场景、大体量雕塑创作的艺术突破,更在继承主题性美术创作传统的同时,留下了新时代的精神印记。
《十三号线·新时代》柳青
5.精品意识,文化高峰
这五组雕塑由当代著名的雕塑家领衔,汇集了目前雕塑界的精英人才,组成了老中青于一体的创作团队,历经三年的精心打造,在观念创新、手法创新基础上,综合把握作品形态、体量、材质等要素,使作品既雄伟庄严又飘逸灵动,实现了理想信念的视觉化、艺术化的表达,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每一位观者心中,代表了当代主题纪念雕塑的整体面貌,是对当前文艺创作方面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整体现状的一种有力反击。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文艺创作的支持投入不断增长,文艺创作环境宽松;艺术从业人员数量日增,人民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和消费能力快速增长,艺术市场经济活跃,这为当代艺术高原中高峰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当代雕塑家要把目光聚焦到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聚焦到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奉献的无数人身上,在艺术创作中不断锤炼人格修养、健全思想境界,采取传承的理念、创新的构思、科技的手段、艺术的技艺,努力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党史馆雕塑的创作可谓是对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发起了正面挑战,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启迪意义。
四、结语
遍观古今中外,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为重要时刻、重大事件建造大型雕塑构筑物以作纪念的传统。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融汇各个诸侯朝贡的铜铸造了9只刻有九州山川名物的大鼎,成为正统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打开中华青铜文明首页的标记。1949年9月30日,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于1958年5月1日落成。美国为纪念建国150年历史,在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建造了4座超过18米高的美国前总统头像。法国为庆祝大革命胜利100周年,在巴黎建设了高324米、重量超过10万吨的埃菲尔铁塔。俄罗斯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在莫斯科景仰山上建设了高141.8米的《胜利纪念碑》。墨西哥为庆祝墨西哥独立100周年而在墨西哥城建造了36米高的《天使纪念碑》。这些雕塑的共同特点是,形体尺度、体量巨大,尽显神圣、崇高、静穆之美。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若以雕塑为鉴,又当如何?党史展览馆雕塑作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艺术厚礼,业已做了一个鲜活的说明——前知中国共产党过去百年的奋斗历程,后望新时期百年的历史使命。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过去一百年光辉历程与成就的光辉礼赞,反映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又是对新时期一百年建设征程的美好歌颂,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也是中国百年雕塑发展史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将激励着广大雕塑艺术工作者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置身百年未有大变局,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牢记初心,继续奋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党的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呈现好,把无数革命英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讲述好,把千千万万普通党员奋斗奉献的群英谱描绘好,把亿万人民拥护党、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深厚感情和自觉行动塑造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置身于规模宏大、功能全面、地位重要的国家级展馆,以立体的形式、独特的语言、永久的存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人民的故事,营造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华夏民族的精神高地,发挥着铭记历史、激励当下、昭示未来的重要作用……以其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与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雕塑堪为当代国之重器、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