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覆盖与延伸
——“点:郅敏作品展”
2022-03-13潘悦byPanYue
文/潘悦 by Pan Yue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学术助理)
“点——郅敏作品展”开展嘉宾合影,摄影:盛开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2022年1月23日,“点——郅敏作品展”在北京壹美美术馆开展,向公众展示了艺术家郅敏近五年来创作的22组全新作品。本次展览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承办,北京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吴洪亮担任策展人,资深艺术顾问唐胜担任创意总监,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担任总策划,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程辰担任艺术总监。展览从艺术与科学、文化与哲思、材料与空间等多角度展开探讨,呈现出郅敏新的思考与表达,展览将持续至3月30日。
以陶瓷为基点
“点——郅敏作品展”是郅敏艺术历程中的第十次个展,也是规模最大、筹备时间最长的一次个展。展览分为“燃、蒙、时、方、节”五个版块,五个版块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燃”以陶瓷“烧造的原理”及“物质的来源”为出发。郅敏认为:“在数百亿年的宇宙生命中,烧造是宇宙形成最重要的创造力量之一,诞生了远在天边的无数恒星,以及我们脚下这颗行星。同样,地球的内部也如同一个巨大的窑炉,它对所有的物质进行烧造。如今那些涌出表面的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烧造的结果,所有的山石、所有的矿脉。”在《岩石循环》这件作品中,通过陈列展示地球岩石循环系统中的代表性矿石及部分陶瓷原料矿石,系统地向观众揭示了自然烧造的过程,阐述了人类如何一步一步从模仿烧造、参与烧造、发展烧造,直至点燃人类文明之光。
漫长的陶瓷之旅从自由运用火的能量开始,纵观世界人类文明史,文化的起源离不开人类对燃烧的驾驭与对泥土的掌控,在《大千》与《五色土》中,郅敏将千百种釉料施于巨大的陶瓷板上,3000根丰富的线条自成另一个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五色土》将来自全国不同窑口的十几种瓷泥、陶泥汇聚成一件装置作品,其中有仰韶彩陶陶土、汝瓷瓷土、宜兴紫砂陶土、钧瓷缸料、景德镇高白泥瓷土等,一道道泥条与釉迹散发着不同的颜色与质感,向观众无声地言说着独属于烧造的故事。
在温度概念远未形成的古代,人们就早已从大自然的变化中认识了“冷暖”,所谓“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系辞上》)就是这种认识的反映。在《温度》作品中,艺术家选取了琉璃、火山岩、航空残片、墨、矿泉水瓶、调味料等60种自然物或人造物,在常温到135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内,通过每150摄氏度的升温来展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状态,同时,通过自然温度数据来说明温度与宇宙中每个生命个体发展的密切关联和决定作用。
郅敏《五色土》瓷土、陶土 1200×400×30cm 2021年 摄影:盛开
诚如策展人吴洪亮在文章中所写:“那一片片瓷就是郅敏的‘点’,聚合成他的作品,他的世界、他的自我。窑火的燃烧,将土化成了瓷,也将郅敏的期待变成了发光体。陶瓷在郅敏手里从材料变成了语言,从手艺变成了思维方式。”
陶瓷,是郅敏艺术表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点。
以传统为原点
对中华传统文化溯本穷源的实证精神与创新使命自始至终贯穿于郅敏的创作之中,对母体文化的深入发掘,对生命缘起、文明脉络的深刻追溯,为郅敏的作品赋予了极为强劲的视觉张力与情绪感染力。
“蒙”,鸿蒙,是中国华夏文明系统中关于创世说的重要部分。在中国文化中,盘古开天劈地之前,世界被描述成一团混沌的元气,这股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鸿蒙》作品融合了声、光、影像、雾气、陶瓷等多种技术运用,营造出一个太虚梦幻般的鸿蒙世界。作品运用了汉字“永字八法”的组合原理,来建构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结构,呼应中国文化“重构与组合”的原理。这种文化原理在中国汉字、中国砖木结构建筑等文化承载物中都可以看到。作品的单体是依据现代医学蛋白质研究中的“苯环”构造而来,以此象征生命本源的物质性,来呼应本次展览“点”所探求的关于“物”的文化研究。
郅敏《鸿蒙》陶瓷、金属、雾气、灯光 715×715×80cm 2020年 摄影:孙青青
郅敏《九霄》陶瓷、金属 LED 2100×200cm、分体数量:9件 2020年 摄影:盛开
郅敏《二十四节气——惊蛰》陶瓷、金属350×220×180cm 2021年 摄影:盛开
郅敏《二十四节气——立春》陶瓷、金属150×80×80cm 2021年 摄影:孙青青
郅敏《观象授时》(局部)陶瓷、金属、灯光装置400×400×80cm 2021年 摄影:盛开
“节”系列雕塑的灵感始于对中国形而上学发端的思考,先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总结出一套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中国人在与天地、自然的沟通中体悟出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孕育出顺应自然规律的宇宙观。《吕氏春秋》所载“审明堂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就是对这种认知的反映。
节气系列作品以人体组合动态为基础形态,郅敏说到:“我在四季这个抽象时空概念中找到一种阴阳相对的转换和变化,就像两个人的分合聚散中产生的种种状态和印象。”比如本次展出的《惊蛰》,一人手脚并用托举着另一个人向上,制造出如同双人舞蹈般丰富的空间流转形态,表面附以一个个以茶叶为原型的陶瓷颗粒,彼此叠压覆盖形成丰富的视觉秩序,对几种深浅不一的绿釉的运用,使作品洋溢着生机盎然的气息,片片芽叶向上生长着,突出了作品的“运动感”,为巨大而饱含力量的形体增添了一分轻盈,灵动的气质。不觉让人联想到春雷乍动,阳气上升,蛰伏于地底的生命不断突破束缚,奋力向上的情境。
在展览板块“时”中,郅敏展示和探讨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念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时间决定了一切,它是陶瓷的根本,也是一切的根本。时间就是空间,地球自转,形成日夜,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地球与太阳运行关系的变化,形成了时间的流转。在这一版块中,郅敏用《立表测影》《观象授时》《九霄》这三组声音灯光陶瓷装置,为我们讲述了从古至今中华文化语境中人们对时空、宇宙的探讨。“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对天象之变的掌握,对时间系统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君权神授、天命观念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原始宗教观、古代祭祀制度及礼仪制度的建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指天之极高处。九件星座与《太清玉册》中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一一对应。而今天,我们对宇宙的尽头的认识已可以用数亿光年来丈量。《九霄》通过九个星座主星与地球的距离为依据,围合出具有几何形式感的空间,闪烁的灯光唤醒了人们对深邃未知的宇宙空间的想象。这件作品展现的是古往今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变化,沧海桑田,我们或许永远不能知道天的尽头有多远,但人类对天空、对未知的探索将永不停止。
“方”:中国古人将空间、时间、星象、五行、阴阳等观相互配伍,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方色理论。秦汉以来,将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分别表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而且可以通过空间与时间、天文与哲学等不同观念的联系,完成以颜色表现相关事务的传统。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内容。五方五行五色,色彩包含在对宇宙认识的整体人文框架之中,形成了色彩与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决定了色彩的多重象征意义。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篇章《五方》中,艺术家重新回到人面对自然最原始的烧造状态。郅敏试图回到本能、回到情感,抛弃已有经验,重新在似乎无序的自然中寻找规律,重新在似乎不可超越的历史经验中寻找新的起点。
以创造为起点
创造,既是文化发展的起源,也是文化再一次发展的起点。
理论家唐尧曾说:“技术是可能,艺术是选择。”在“人工智能”“Virtual Reality”“元宇宙”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的目光渐渐远离了物质与触感,转而投向了数据与程序所构造的虚拟世界之中。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艺术依然是郅敏最坚定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欢迎观众的触碰和互动,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情感与本能。郅敏从富有深度的个体经验切入,以宏观的视角和细腻的表达,呼唤当代人回到对于物质、对于温度的切身感受。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不断思考着当下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现状,唤醒人们对华夏民族文明记忆的回溯与文化血脉的认同。他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创作者在个人艺术事业上的雄心,更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所应该肩负的文化担当和创新使命。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文传统的热烈讨论,当人们再次面对“传统”一词时,不禁发出了“传统是否是一个陷阱?”的追问。而在郅敏的艺术系统中,“传统”既不是固定的视觉范式,也不是简单因循的理念外壳。在他看来,那些由仰韶彩陶、元青花、唐三彩等组成的过往的辉煌陶瓷文化,都是那个过往的时代最具创造力的表达,换言之,所有被纳入到传统里的事物,在产生的当下,都是那个时代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产物,而今天的艺术,就是要创造今天这个时代里最具创造力的表达。
如今,在郅敏个人艺术生涯的第三个十年节点上,他将带着心中热切的追求,带着人们的爱与祝福,再次开启下一个充满希望的创造之旅。
点,是名词,也是动词;
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点,是沙粒,也是宇宙;
点,是空间,也是时间;
点,是历史,更是未来......
郅敏《不均匀的宇宙——相对稳定》陶瓷、金属 120×120×6cm 2021年 摄影:盛开
郅敏《二十四节气——白露》不锈钢 150×120×80cm 2021年 摄影:盛开
郅敏《五方——红》陶瓷、金属 360×240×80cm 2021 摄影:孙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