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践与探索
2022-03-13吴正贵蔡林运盛雪雯周培南
吴正贵,蔡林运,严 凯,盛雪雯,周培南,黄 洁,陈 昱
(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苏州 215006)
0 引言
新形势下,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讲话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苏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践行农资绿色革命和解决农业“白色污染”,扎实开展和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目前已建立健全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和涉农板块全覆盖的回收利用网络,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打开制约。此项工作于2018年10月在江苏省全面启动,目前已纳入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同步考核。笔者总结了工作开展以来的成功实践经验,并对未来的探索方向提出建议。
1 苏州市基本情况
苏州市的工作开展直接针对废旧农膜难于处理的地膜,2020年的全市废膜产生量2 241.5 t,包括有棚膜1 674.2 t、地膜567.3 t;截至年底,全市8个涉农板块全覆盖的回收利用体系网点数为181个,与本地两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达成合作对接;土壤原位监测结果持续走低,土壤残膜清理程度不断提高(见表1)。
表1 2018—2020年苏州市废旧地膜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按照《江苏省农膜生产应用及回收利用情况普查方案》,市和县级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对2020年度全市农膜使用及废膜回收利用情况开展了摸底普查。据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棚膜覆盖面积0.36万 hm2,地膜覆盖各类瓜果蔬菜0.684万 hm2。地膜覆盖栽培主要作物为瓜类(地膜覆盖0.15万 hm2、用量109.1 t)、甘蓝类(地膜覆盖0.11万 hm2、用量94.8 t)、根茎类蔬菜(地膜覆盖0.10万 hm2、用量82.0 t)、豆类(地膜覆盖0.11万hm2次、用量77.7 t)、茄果类(地膜覆盖0.1万 hm2、用量74.1 t)、葱蒜类和其他等(见表2)。
表2 2020年全市地膜应用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2 主要工作举措
2.1 强化组织发动
市政府分管市长就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专题研究并提出具体要求,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市文件精神,打造工作协调机制、抓好政策落实,协调解决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根据省厅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扎实开展“四个一”行动——即举办一轮培训、开展一轮普及、强化一轮自检、建立一套机制,为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法治保障;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农业农村局多次发文,强调和动员工作的开展,同时将该项工作列入多项重点任务同步考核和推进,包括有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等。
2.2 强化政策驱动
在《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20—2022年)(试行)》发布后,对其中农业现代化领域指标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充分调研研究,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任务逐年拆解,明确2020—2022年全市回收利用率分别要达到85%、90%和96%及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被各地列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中,为废膜回收利用工作提供和更新政策依据;按照“县(市、区)抓落实、市级抓统筹”的原则,2020年各地、各级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保障,确保地膜回收利用财政托底,昆山市和高新区还率先探索棚膜地膜回收利用全补贴政策,此外还争取了财政资金由市供销总社开展建立集药、肥、膜“三位一体”的销售回收模式。
2.3 强化市场监管
我市没有农膜生产企业,农资销售门店农膜售卖对象基本为规模较小生产者及散户,产品均从外地进货。通过工作的推进,农膜销售情况和农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已经常态化,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将监督抽查情况及不合格产品信息同步反馈给该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并要求立即整改;而随着《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宣传普及,生产者对于农膜使用责任更加明晰,市农业农村部门借助市级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和省级蔬菜园艺标准园创建等项目为抓手,加大对规模生产者的规范引导,推动树立园区、基地和大户典型,引导大户带动小户,完善农膜生产使用台账的建立。
2.4 强化技术赋能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型地膜和减量替代模式等的试验示范,并将试验示范效果列入工作考核打分项,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已完成新型地膜应用效果试验(设施茄果类),各板块也完成了系列应用效果试验和西甜瓜覆(棚)膜代替试验和芋头种植秸秆代膜试验等,相关示范推广和效益测算工作也同步进行。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根据上级相关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文件精神和新模式、新技术等,及时召开和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召开工作推进会、观摩培训会、资源利用企业对接会和条例学习会等共计40余次、参会参训约1 500人次。
2.5 强化宣传报道
按照“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运作、群众自觉参与、农膜循环利用”的思路,全市上下主动对接各类传媒,深入社区、乡村和生产基地,重点通过悬挂宣传标语、乡村广播宣传、现场宣讲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生产者普及《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营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良好氛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各板块农业部门共同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题宣传月活动,推动农膜销售者、使用者、回收者和再利用主体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2.6 强化模式创新
经过探索实践,苏州各板块在工作中涌现出了更多更为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立起更为有效的运作模式。常熟在农药补贴供应与绿色防控服务平台中设立子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回收点的废旧农膜回收信息;太仓实现了日常台账记录的线上线下五个统一,确保程序透明规范可追溯;昆山对庄稼医院进行统一标准化改造提升,实现一站式为农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拓宽农业塑料资材废弃物回收范围;吴江依托“绿色先锋”书记项目、“放心农资”服务周等活动开展工作宣传,同时组织肥药经销点与所在镇区的蔬菜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单位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协议签订率达100%。
3 回收体系建设与工作成效
得益于农药集中配送模式的基础,再加上近些年成功构建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苏州市打造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的过程相对顺利,目前体系包括有三种模式:一是供销部门牵头监管、其所属农资公司作为实施主体,以前文所述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方式为蓝本;二是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监管,乡镇(街道)作为实施主体,通过任务分解和责任压实,确保工作的开展;三是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通过招标确定社会经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三种模式下的回收网点都严格按照“六有”标准,要求其有人员、有场所、有标识、有台账、有机制和有成果,确保涉农乡镇和街道全覆盖回收体系的规范建设。
从回收利用体系打造初期,苏州市就按照“回收必利用”的原则,始终贯彻资源化利用的要求,2020年各县级市、区全部与本地两家制塑企业达成合作,实现了全市废旧农膜统一回收全量资源化利用。为促使资源利用工作环节运行良好,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协调机制帮助企业制定了《废旧农用地膜回收质量企业标准》,对常见的地膜杂质(水分、泥沙、杂物和作物残株等)清理程度和折算标准进行了规定;另外还帮助企业试验测算回收利用成本,并根据制成粒子的市场价格浮动、地理位置导致的运输成本差异,合理测算出处理成本区间在400~600元/t。
4 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更高目标、更新要求,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一是台账闭环覆盖率还不高。供销体系内农资店因自身做法规范和农膜质量准入门槛高,直接导致价格劣势,再加上农膜购买渠道的多样性,台账闭环难以覆盖私营农资店、小规模生产经营者及散户等。
二是地膜回收模式有待加强。从回收企业角度,纯废旧地膜的利用价值低、处理成本高,企业从事此项工作公益性属性高、缺少效益的保证,长此以往难以持续。
三是地膜减量替代推广难度大。目前各市、区在全生物降解膜和强化耐候膜应用、秸秆(旧棚膜)代地膜模式等的试验示范上,效果好坏参半,普适易推的技术模式难以形成;同时替代产品还有这价格过高的直接制约因素,减量替代模式需考虑病害残留等问题。
5 下一步工作思路
统筹考虑苏州市各涉农板块的农业生产特点,提炼地方典型模式中的具有普适性的做法,笔者认为下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一盘棋”还是要抓重点、攻弱项:
一是要继续强化政策导向。新发展理念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将会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配套政策特别加大资金支持和财政保障,对于提高使用、回收和利用环节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对于工作各环节成效的保障和提升,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要继续细化执法监督。废旧农膜执法监督工作常态化,既要联动市场监管部门规范市场、控制准入门槛,还要从农业农村工作出发,引导不同规模生产经营户科学选膜、合理用膜,重视养成回收观念和习惯。
三是要继续完善回收体系。一方面是通过责任压实,引导销售、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环节的台帐闭环形成;另一方面是要稳步推进电子台账、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工作记录原始数字,为财政补贴和第三方审计提供真实详实的参考依据。
四是要继续推进减量替代。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要素,积极稳妥推进减量替代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小规模、不间断地进行新型地膜产品应用试验和减量替代技术试验;此外,在高校、园区(基地)外还要联动好新型地膜生产方,打造区域试点。
五是要继续多元为农服务。除了不断完善的社会宣传,市本级结合各板块分别开展上下半年的专题宣传周(月)活动;同时,“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党建活动开展春播、秋播专题项目,补充好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