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藏某建筑进行粘滞阻尼墙减震的分析研究*

2022-03-13蔡新宇李莉斯孙威宇高月存

砖瓦 2022年2期
关键词:结构层阻尼比阻尼器

蔡新宇 李莉斯 孙威宇 高月存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几乎每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在西藏地区发生,偶尔有5级以上地震。西藏自治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危害。1950年以来在西藏发生7 级以上的地震共计5次。近年来,西藏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都有增强趋势,2000年至今,西藏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8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5次,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未来一段时间西藏境内仍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因此减隔震技术在西藏拉萨地区的应用对提高建筑物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1]

1 工程基本情况

1.1 建筑情况

本项目单体位于拉萨市,功能主要为幼儿园教学楼。建筑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建筑共3层(局部存在突出屋面楼梯间),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12.20m。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特征周期为0.55s,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结构周期折减系数为0.75,结构固有阻尼比为0.05,消能支撑目标附加阻尼比为3%。

图1 建筑物平面图

1.2 本结构抗震思路

1.2.1 构造方面

以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贯穿本设计及以后的施工图设计,提高结构抗震的性能。

1.2.2 采取措施

由于本工程为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抗震等级框架为一级,其抗震构造措施均按规范要求执行,楼梯部分配筋和连接均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强。消能减震结构是将消能部件(本工程采用粘滞阻尼墙)布置在填充墙的位置,所以只需要加强与之相连的框架梁、柱,不会影响和改变任何建筑功能。

2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2.1 减震方案的选取

考虑到房屋基本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较为接近,刚度型的消能支撑会为结构带来更多的地震作用,因此本工程选用无静刚度的粘滞消能支撑。通过粘滞消能支撑附加阻尼作用降低主体结构分担的地震作用。

2.2 ETABS分析模型验证

结合房屋主体结构(ST0)基本信息,建立ETABS分析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将ETABS模型和PKPM模型计算所得的质量、自振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表2、表3,表中误差的计算算法为:误差=( |PKPM-ETABS|/PKPM )×100%

表1 STO模型质量对比

表2 STO模型自振周期对比表2STO模型自振周期对比

表3 STO结构小震作用下层间剪力对比(kN)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得出,原结构ETABS模型与PKPM模型在结构质量、计算周期和楼层剪力等方面差异均较小,故可以认为,ETABS模型作为本工程消能减震分析的有限元模型是相对准确的,且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基本特性。

2.3 选取地震波

根据抗规要求,本工程在8度(0.3g)下实际选取了2条天然地震波和1条人工波,见图2、图3、图4。[2]

图2 人工波1GR1

图3 天然波1TR1

图4 天然波2TR2

2.4 减震阻尼器配置方案

本工程采用粘滞消能支撑消能方案。根据房屋结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建筑允许的支撑布置位置,布置粘滞消能支撑。部分消能支撑平面及立面布置图见图5、图6,消能器主要力学参数见表4。

图6 粘滞消能支撑立面布置图

表4 阻尼墙参数

图5 一层消能支撑布置示意图

3 消能减震效果分析

为描述简单,约定:R0为原结构(ST0)楼层层间位移角;R1为减震结构(ST1)楼层层间位移角;Q0为原结构(ST0)楼层层间剪力;Q1为减震结构(ST1)楼层层间剪力。

3.1 小震下R与Q效果分析

在8度(0.3g)小震作用下,对ST0结构和ST1结构分别输入三条地震时程相关技术按结果见表5和表6,间位移角计算结果表明,在8度(0.3g)小震作用下,ST1结构层间位移角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且明显小于ST0结构;层间剪力计算结果表明,ST1结构各减震楼层在8度(0.30g)小震时程作用下的层间剪力相比于原结构均有减小,可见消能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已承担了部分地震作用,起到了较好的减震效果。[3]

表5 8度(0.3g)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计算对比结果(平均值)

表6 8度(0.3g)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剪力计算平均结果值对比

3.2 计算等效阻尼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的第12.3.4条: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规范中的(12.3.4-1)、(12.3.4-2)计算,规范法计算得到的消能支撑小震提供附加等效阻尼比,附加黏滞阻尼器消能支撑小震下可提供X向2.31%和Y向7.28%附加阻尼比。考虑到消能器性能偏差、连接安装缺陷等的不利影响,规范要求在计算附加阻尼比时应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因此建筑物在进行主体结构设计时,可取附加阻尼比为2%。

3.3 典型消能器滞回曲线

在结构第1层X向和Y向布置的黏滞阻尼器中,各选取了1个,以其在8度(0.3g)小震作用下的滞回曲线作为代表,来查验阻尼器的耗能情况,得到的图像中如果阻尼器在小震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均比较饱满,则各消能支撑在地震作用下发挥了应有的耗能作用。

4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消能减震结构弹塑性分析

4.1 罕见地震输入

本工程选用上面的人工波1、自然波2、自然波3,三条地震波分别对ST0结构和ST1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ST0和ST1结构分别在人工波1、自然波2、自然波地震波下进行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4.2 输入地震波得到的结果

由对比分析可知,通过增设消能支撑,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罕遇地震作用下房屋主体结构的塑性损伤,显著改善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详情见表7、表8、表9、表10。

表7 X向罕遇地震作用下STO结构层间位移角

表8 Y向罕遇地震作用下STO结构层间位移角

表9 X向罕遇地震作用下ST1结构层间位移角

表10 Y向罕遇地震作用下ST1结构层间位移角

5 结语

本工程使用ETABS软件分别对ST0结构和ST1结构在8度(0.3g)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时程分析,并对结构反应进行了对比;采用SAUSAGE软件对ST0结构和ST1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ST1结构的地震响应相较于ST0结构已有一定的降低,消能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已承担了部分地震作用,起到了较好的减震效果。本工程建议小震下消能支撑附加阻尼比为2%。

(2)通过罕遇地震下的对比分析,增设消能支撑后,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罕遇地震作用下房屋主体结构的塑性损伤,显著改善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ST1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明显小于ST0结构,且满足1/50的限值要求,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3)所有罕遇地震时程作用下,框架梁、柱均有塑性铰出现,且梁铰先于柱铰出现,满足结构强柱弱梁的要求。

(4)子结构作为重要构件应予以加强,建议对子结构梁、柱全长箍筋加密。同时,墙式消能支撑对应位置框架梁顶、梁底纵筋应通长设置。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工程采用消能支撑后,房屋总体抗震能力相较于原结构有了较大的提升,房屋具有了良好的抗震耗能机制,提高了结构主体的抗震安全性。

猜你喜欢

结构层阻尼比阻尼器
砌体墙上安装摩擦型阻尼器施工技术探讨
斜拉索-双阻尼器系统多模态减振理论与试验研究
基于细观结构的原状黄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基于实测数据的风电机组塔架阻尼研究
高效耗能阻尼器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
透水铺装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究
不同约束条件下混凝土阻尼性能的实验研究
控制隔震层发生过大位移的连接摩擦阻尼器的参数优化设计
城市道路柔性路面结构的应用
关于弯沉修正系数的几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