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论治小儿过敏性鼻炎急性加重期对患儿症状及血清IgE、IL-6水平的影响
2022-03-13刘丹丹吕永川梁红霞
李 雪,刘丹丹,吕永川,陈 欢,来 于,梁红霞
(1.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3. 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过敏性鼻炎属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小儿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增高,给患儿健康成长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组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尽管可取得理想的短期效果,但病情易反复,且长期用药有一定毒副作用。多靶点治疗、治疗安全性高是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独特优势,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急性期时以风盛为主,且正气不足贯穿于始终,两者相互作用使疾病迁延不愈,因此临床应以疏风通窍、益气固表、增质抗敏为治疗原则[1]。有学者认为,过敏性鼻炎发生及发展与患儿自身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变应原侵入机体后,Th1/Th2免疫失衡,会促进IgE生成,继而释放多种炎性递质、细胞因子等物质,并作用于鼻黏膜而致病[2]。本研究观察了自拟抗敏鼻鼽方+疏风解表中药治疗急性加重期小儿过敏性鼻炎风邪犯肺型的疗效及对血清IgE、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并与西医治疗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过敏性鼻炎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小儿耳鼻咽喉科学》[3]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表现、实验室、鼻内镜等相关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突然或反复发作的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咳嗽、眼痒、流泪、嗅觉异常等症状;②过敏原检测至少1种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鼻分泌物阳性;③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风邪犯肺型,症见: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连作频发、咽喉痒痛、目痒、皮肤痒、咳嗽、咳痰、寐中张口呼吸;④年龄3~12岁;⑤处于疾病急性加重期;⑥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伴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全身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②缓解期过敏性鼻炎者;③近期使用其他抗病毒、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者;④慢性单纯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部先天性畸形等鼻部疾病者;⑤合并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呼吸道感染、恶性肿瘤者;⑥近期接受其他抗过敏、抗组胺等药物治疗及手术、物理疗法治疗者;⑦对本研究用药有变态反应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难以继续本研究试验者。
1.3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相关伦理要求下,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且符合上述标准的150例过敏性鼻炎急性加重期患儿,按随机平行法分为2组:观察组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3~11(8.2±1.3)岁;急性发作病程1~3 d。对照组75例,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4~12(8.0±1.6)岁;急性发作病程1~3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予以盐酸西替利嗪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14,规格:10 mg/片)口服,3~6岁患儿5 mg/次,1次/d;7~12岁患儿10 mg/次,1次/d;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辽宁新高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451,规格:1%麻黄碱)滴鼻,每鼻孔2~4滴/次, 3~4次/d。疗程为14 d。
1.4.2观察组 予以抗敏鼻鼽方+疏风解表中药治疗,基础方:苍耳子5 g、辛夷花5 g、细辛2 g、地肤子6 g、白蒺藜6 g、炙甘草4 g、黄芪10 g、白术8 g、灵芝6 g、仙鹤草6 g、薄荷5 g、菊花6 g、桔梗6 g、诃子肉3 g、防风5 g、蝉蜕6 g、广地龙6 g、僵蚕6 g。随证加减:兼风寒表证加荆芥、鹅不食草各8 g;兼风热表证加金银花、连翘各8 g;兼咳嗽痰多加浙贝母、黄芩各8 g;兼痰少而黏加南沙参、麦冬各8 g;兼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蒺藜各5 g;兼喷嚏多加蛇蜕、广地龙各5 g;兼鼻咽痒甚加量僵蚕、广地龙各5 g;鼻涕量多者加五味子、乌梅各5 g;鼻甲肥大者加川芎、皂角刺各5 g。中药浸泡30 min后加水300 mL大火煮开,小火煎煮收汁,<6岁患儿每日100 mL,≥6岁患儿每日200 mL,每天于早晚餐后30 min温服,疗程为14 d。
1.5观察指标
1.5.1临床症状评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临床症状评分标准。①主症评分。鼻塞:0分为无;3分为吸气时有鼻塞感;6分为交互性或间歇性有鼻塞感;9分为几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痒:0分为无;3分为间断出现;6分为蚁行感,可耐受;9分为蚁行感,不可耐受。流涕:0分为无;3分为擤鼻≤4次/d;6分为擤鼻5~9次/d;9分为擤鼻≥10次/d。喷嚏:0分为无;3分为非,每日发作,连续喷嚏3~5个/次;6分为每日均发作,连续6~10个/次;9分为每日均发作,连续>10个/次。②次症评分。目痒:0分为无;1分为偶发;2分为经常发作;3分为每日均发。咽喉痒痛:0分为无;1分为偶发;2分为经常发作;3分为每日均发。嗅觉异常:0分为无;1分为偶发;2分为经常发作;3分为每日均发。咳嗽:0分为无;1分为偶发;2分为经常发作;3分为每日均发。主症总分为0~36分,次症总分为0~12分,总得分0~48分,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1.5.2实验室检测指标 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肘部静脉血3 mL,经离心分离后取上清液,应用全自动免疫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E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水平。
1.5.3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评估2组疗效,参考第2版《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鼻部症状、伴随症状及体征均消失,鼻甲轻度水肿或无水肿,颜色正常,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5%,治疗后随访8周无复发;有效:鼻部症状、伴随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时有发作,仍有双下鼻甲水肿,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74%,治疗后随访8周内复发1~2次;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治疗后随访8周复发≥3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纳入SPSS 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均<0.05)。见表1。
表1 2组过敏性鼻炎急性加重期患儿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22组血清IgE、IL-6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血清IgE、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过敏性鼻炎急性加重期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gE、IL-6水平比较分)
2.3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 d后随访8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过敏性鼻炎急性加重期患儿治疗14 d后随访8周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儿童常见慢性病之一,该病发生与生活方式、情绪、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据相关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小儿过敏性鼻炎发生率可达4%~31%,因家长对小儿过敏性鼻炎认识不足常延误就诊,且随着过敏性鼻炎症状迁延不愈,可引发鼻窦炎、咽喉炎、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和生活质量[7-8]。目前单独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
中医认为小儿过敏性鼻炎是内外因结合致病,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重要诱发因素,风邪侵袭,或夹寒、夹热,加之小儿脏腑娇嫩,卫表不固,致使患儿在感受风邪后,肺为风邪所侵,肺气失宣,风盛正虚,气道不利,邪阻鼻腔,而出现鼻塞、流清涕等症[9-10]。由此可见,该症是因小儿卫气不固,又有风邪入侵所致,因此临床治疗应疏风通窍、益气固表、增质抗敏,尤其在急性加重期治疗中要注重使用祛风通窍为主的风药[11]。本研究采用自拟抗敏鼻鼽方+疏风解表中药治疗,方中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地肤子去皮肤积热,除皮肤外湿痒;白蒺藜散风行血;灵芝益气血;仙鹤草解毒、收敛、补虚;菊花散风清热、清热解毒;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诃子肉敛肺、涩肠、下气;薄荷疏风散热、辟秽解毒;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辛夷花、苍耳子消风通窍;广地龙祛风化痰、通络宣窍;防风、蝉蜕、僵蚕驱风发表、宣散风邪、息风止痉;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散敛并用,散而不伤正,共奏祛风通窍、益气固表、增质抗敏之效,方中所用的风药既可治风,风平则症效,又可促进肺气宣发,以升清阳、调气机、宣通鼻窍,正气自足使患儿增质固表抗敏,遇风邪而病不再发。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辛夷花、苍耳子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可通过拮抗致敏介质,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过敏物质释放,改善鼻腔局部鼻黏膜组织病理变化[12-13];广地龙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时期血管的通透性,以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且可降低鼻黏膜表面张力,减轻对局部黏膜产生刺激作用[14];灵芝、仙鹤草中的有效成分不仅能增强T细胞、B细胞免疫功能,逆转以Th2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免疫失衡,还可抑制吞噬细胞功能,此外,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15-16];黄芪、白术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纠正Th1/Th2失衡状态[17-18];防风、蝉蜕、僵蚕等风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抑制组胺及过敏介质释放,以发挥抗过敏、抗炎作用,缓解鼻部炎症反应,抑制局部鼻黏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局部鼻腔黏膜组织水肿[19-20];菊花、薄荷等解毒增质抗敏药可抑制肥大细胞Ca2+摄入,抑制组胺及过敏介质的释放[21-22]。
过敏性鼻炎属于Ⅰ型变态反应,Th1/Th2免疫失衡是其重要免疫机制,在机体受到变应原刺激后,由Th2分泌细胞因子导致体液免疫反应,促进肥大细胞分泌IgE,IgE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表面高度亲和,使细胞处于致敏状态而致病,因此检测血清IgE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23]。另外过敏性鼻炎急性期可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如IL-6等,这些炎症细胞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一氧化氮、活性氧,继而诱导炎症因子过度或持续表达,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和聚集,诱导鼻部炎症反应,且IL-6等炎症细胞还会促进肥大细胞活化、成熟,并激活嗜酸性粒细胞,从而产生过敏性炎症反应,且IL-6等炎性因子在Th0向Th2分化期间可刺激B细胞分泌,上调IgE生成,促进Th2细胞活化,继而导致Th1/Th2免疫失衡[2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血清IgE、IL-6水平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对急性期过敏性鼻炎患儿从风论治,重视“风邪”的治疗,可明显下调IgE表达,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