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泉县2021年小麦返青期黄化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03-13于豪杰

新农民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化安徽省防治措施

于豪杰

摘要: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小麦是最重要的口粮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质燃料。小麦也是安徽省临泉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有效解决全县众多人口生活问题的同时,积极为国家输送优质商品粮源。近几年,随着农事耕作制度、推广品种抗性和自然条件不断变化,小麦返青期黄化现象成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威胁。很多农民群众对这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导致防治的盲目性,增加成本又达不到理想效果。本文从病理性、生理性两方面介绍了安徽省临泉县2021年小麦返青期黄化分类与特征,探索出黄化发生规律,分析了黄化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科学种植管理小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临泉县;小麦;返青期;黄化;防治措施

0 引言

安徽省临泉县位于黄淮海平原西北部,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面积1839km2,人口230.7万;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充裕,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20年秋季种植小麦10.6万hm2。由于2021年立春时节气温偏高,小麦进入返青期后,全县各地小麦不同程度出现黄化现象,一般乡镇病田率2%~5%,个别地块发病较重,出现成片枯黄现象。通过深入田间调查和实地走访,对小麦返青期黄化现象及时进行科学分类,剖析小麦返青期黄化原因的同时提出具体技术方案,为全县小麦田间管理统防统治提供防治技术支撑和2021年午季连续丰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小麦返青期黄化分类与特征

此次临泉县小麦返青期发生黄化现象分为病理性黄化和生理性黄化两种,病理性黄化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85%左右,以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和土传花叶病毒病为主;生理性黄化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15%左右,以小麦缺肥和冻害为主。

1.1 小麦病理性黄化分类与特征

1.1.1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简称WSSMV),又称小麦黄花叶病。該病属土传病毒病。小麦感病后,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该病病原物为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病株根、叶组织含有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地区不同致病力有差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发病初期,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色、枯死。发病严重病株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变硬老化,抽出心叶黄化枯死。

1.1.2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简称SBWMV),是一种侵染力非常强的土传病毒性病,主要危害冬小麦的叶片。在田间常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混合侵染,可造成10%~70%的产量损失。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粒体为直棒状二分体,形态明显别于弯曲的线条状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在低温干燥的组织中可存活10个月左右。返青期,受害小麦植株在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褪绿的短线条状斑,随着病情发展,条斑彼此联合成不规则的淡黄色短线条状斑驳,整个叶片呈现出花叶症状,逐渐加重表现为花叶、黄化甚至枯死现象,最后造成病株矮缩、分蘖消亡、拔节返青期推迟,成穗率低。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十分相似,不易区分。

1.2 小麦生理性黄化分类与特征

1.2.1 小麦缺肥

主要是缺乏氮肥和缺乏钾肥两种因素造成的小麦缺肥黄化,小麦缺乏氮肥主要表现是植株生长缓慢,个体矮小细弱,分蘖的数量偏少,叶片形状窄小直立,叶片薄而小,整个叶片呈黄绿色,老叶从叶尖沿中脉向叶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型,严重时干枯死亡;小麦缺乏钾肥主要表现在下部叶片首先出现黄色斑点,从老叶开始,然后沿着叶脉向内延伸,黄斑与健康部分界明显,严重时老叶和叶缘焦状,茎秆细弱,根系发育不良,易造成早衰现象。

1.2.2 小麦冻害

2021年度个别地块小麦发生的冻害,主要是对小麦叶片危害明显,田间表现为叶尖枯死,冻害发生时表现水烫状,轻微冻害田块,叶片微黄;严重的田块2~3d后叶片干尖枯黄枯死,部分出现青枯现象。

2 小麦返青期黄化的发生规律

2.1 小麦病理性黄化的发生规律

病毒寄生于小麦根部或散落在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在麦子生长后期形成休眠孢子堆,病毒存在于休眠孢子内,在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季在土壤温度达到15℃,一定的湿度条件下,带毒休眠孢子释放出大量带毒的游动孢子,携带病毒的初级游动孢子从 2~3 叶期的小麦根毛和表皮细胞等处侵入,随之将携带的病毒带到植株体内。小麦越冬期,病毒处于潜伏状态,一般不显病,无可见症状;受感染植株一般在返青时开始发病,如果早春土壤温度较低(5~15℃)时,染病植株显出小麦黄花叶症状。冬季及早春温度偏低,又受多次低温影响,小麦冻害重,根系发育差,群体素质偏低,易诱发病害发生。病毒不断地在土壤中生存、积累,随着禾谷多黏菌通过病土、病田水流、病根残体进行传播,也可以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也随着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传播效率极高,危害严重。

2.2 小麦生理性黄化的发生规律

小麦缺肥的发生主要与肥料成分、使用方法有关。肥料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个别成分不足或缺失、不施用或少施用有机肥、基肥施用不均匀、追肥不及时等因素都易造成小麦缺肥现象。小麦冻害的发生与自然温度、品种抗性、土壤墒情、栽培管理有关。降温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冻害越重;初冬低温来临越早,春季低温来临越晚,冻害越重。不同品种的小麦,其抗冻耐寒能力差异很大,一般小麦品种冬性越强抗寒能力越强。同一类型的土壤,一般水分含量低的受冻重,水分含量高的受冻轻。播种过早或较晚、播量偏大、播种过深、氮肥施用过量或不足、整地质量差和缺乏后续田管等均会给冻害创造有利条件。

3 小麦返青期黄化的发生原因

3.1 小麦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原因

3.1.1 防范意识不到位

部分群众对“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往往忽视小麦病害预防的重要性。选种时,未选择抗性较强小麦品种;播种前,未采取药剂拌种措施预防病害;发病后,未及时对症防治,延误时机,造成小麦返青期黄化更为严重。

3.1.2 播期播量不适宜

在安徽省临泉县种植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0月15~25日,最佳播量135~195kg/hm2,可部分群众受外出务工或从众心理因素等影响,在10月15日前就完成播种,且播种量依然偏大,一般不少于210kg/hm2。早播时气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第二年症状出现时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同时,播期过早和播量过大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降低小麦的抗病水平和耐病能力。

3.1.3 管理措施不得当

前茬农作物收获后,作物秸秆离田率不高,未及时深耕灭茬、轮作换茬,病原残体、受侵害的病土有利于次年病情复发。在小麦基肥使用上仅仅施用化肥,未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发病初期的田块未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流体硼等肥料。

3.1.4 农事操作不规范

由于近年来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加之群众种植管理时不考虑土壤传播的因素,近两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在全县存在迅速蔓延的趋势。

3.2 小麦生理性黄化的发生原因

3.2.1 品种抗性不够强

部分群众选择小麦品种时,只注重小麦单产水平,未综合考虑小麦品种适应性,尤其是抗寒能力,因此遇到寒冷天气,小麦苗期易发生冻害。

3.2.2 气温变化不稳定

由于2020年秋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越冬前期生长旺盛,2021年元月上旬气温骤降至-9℃,植株细胞内水分凝固膨胀会导致叶片冻伤或冻死现象,造成小麦叶片发黄,严重地块小麦干尖枯死。

3.2.3 施用肥料不均衡

部分群众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大多数以基肥形式一次性施用小麦专用复合肥。市场上个别品牌小麦专用复合肥配方不合理,尤其钾肥含量不达标。小麦基肥施用中氮肥比例较高,且肥料撒施不均匀,造成土壤中主要养分不均衡,出现麦苗生长过旺或过弱现象。

3.2.4 田间管理不精准

临泉县土壤属黏性土,2020年秋收又遇连阴雨天气,玉米收获时机械对土壤压实较强,加之部分还田秸秆粉碎不细,旋耕整地不精细,土壤质量较差,影响根系下扎,降低麦苗抗旱抗寒能力;同时为冷空气入侵土下创造有利条件,造成土温降低,冻伤小麦根系,使麦苗发生冻害。部分田块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田间沟系不配套,麦苗易受旱受涝,植株生长细弱,易发生小麦冻害。

4 小麦返青期黄化的预防措施

4.1 小麦病理性黄化的预防措施

4.1.1 优选抗性品种

由于禾谷多黏菌产生的休眠孢子分布于残留的病根或土壤中,且具有极强的抗逆性,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生产上应选用直立紧凑型品种,临泉县县域范围可选择如济麦21、烟农19、新麦26、淮麦40、泛麦5号等小麦品种。

4.1.2 阻断传播途径

前茬收获后,清除田间杂草和残留秸秆,及时深耕灭茬、轮作换茬。通过与豆科、薯类、油菜和棉花等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4.1.3 强化田管措施

结合临泉县的小麦播种时间向后推迟10d,错开易感病期,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春季早划锄,早追肥,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发病田块可追施尿素75~120kg/hm2,结合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流体硼等肥料,补充营养,减轻危害。

4.1.4 做好药剂拌种

在小麦播种前,采用600~800倍液的恶霉灵、800~1000倍液的甲霜·惡霉灵、2%的戊唑醇进行小麦拌种,可抑制禾谷多黏菌的活动,防治效果可达到50%~60%。

4.1.5 田间药剂防治

在小麦病理性黄化发生初期,用20%病毒A2250~3000g或1.8%辛菌胺醋酸盐450ml+0.01%芸苔素内酯150ml+磷酸二氢钾1500g/hm2,兑水300kg喷雾,间隔7~10d喷一次,减轻传毒危害。对发病的点块用80%代森锰锌200倍液进行药剂灌根处理,减少田间传毒介体的数量。

4.2 小麦生理性黄化的预防措施

4.2.1 实行配方施肥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有效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一般基肥施入腐熟的有机肥45t/hm2、纯氮75~105kg /hm2、纯磷90~120kg/hm2、纯钾60~90kg/hm2,若土壤中缺乏锌、硼等,基肥可施入硫酸锌15~22.5kg/hm2、硼砂7.5kg/hm2。追肥在小麦拔节期施入尿素120~150kg/hm2。

4.2.2 提高耕种质量

整地要做到耕层深厚,地表和耕层无土坷垃,土壤松紧适度,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一般连续旋耕2~3年的地块,应耕翻或深松1年,破除犁底层,改善通透性。选用最适宜的优良小麦品种,播种前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播种要做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后及时进行镇压。

4.2.3 培育健壮植株

对于小麦一类苗和旺长苗以控旺为主,用20%多唑·甲哌鎓微乳剂450~600ml/hm2;此类苗追肥时间向后延迟,当麦苗长到倒二叶时进行追肥。对于二类苗也可以进行化学控旺,促控结合,补肥加控旺同步进行。对于晚播瘦弱的小麦,在小麦植株主茎第一节间长度已经定长,第二节间正在起身伸长时追施氮、磷肥,弥补土壤中过度消耗的养分,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能力。

4.2.4 分类采取措施

小麦返青期缺乏氮肥时,追施尿素75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225kg/hm2,或叶面喷施2%的尿素水溶液2~3次,每次间隔7~10d。小麦缺乏钾肥时,叶面喷施10草木灰浸出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900kg/hm2,间隔7~10d1次,连续2~3次。对于叶尖枯死,叶片发黄的轻微冻害田块,可以及时叶片喷施碧护+磷酸二氢钾+海藻酸,以增强抗逆性,并结合追施返青肥,以促进加快生长,后期小麦产量几乎无影响;对于小麦叶片枯死,但心叶根系没有冻死的田块,春季及早浇水,适当加大返青肥用量,促使快速恢复叶片生长,同时注意防治好病虫害,将影响降至最低。

5 结语

通过对2021年安徽省临泉县小麦返青期发生黄化特征分类,确定该县小麦返青期发生黄化是以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土传花叶病毒病引起的病理性黄化为主,少数发生缺肥、冻害引起的生理性黄化;研究出该县小麦返青期发生黄化现象的规律、原因和防治措施,为全县制定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了临泉县2021年午季小麦丰产丰收,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植保手册·小麦病虫防治分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田华星,靳中权,樊学广,等.黄淮海麦区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92

[3] 赵敬领,梁大保,任德超,等.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及防御与补救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2(6):15-17

[4] 李延柯,岳克.豫南麦区小麦苗期发黄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49.

[5] 朱殿武.小麦缺肥症状及其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08(4):53

3419501908295

猜你喜欢

黄化安徽省防治措施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虹吸输铁对黄化苹果叶片光合参数及细胞器结构的影响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八仙花黄化对CO2响应参数的影响
葫芦岛市银杏黄化原因及治理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喷施铁和有机酸防治菠萝叶片黄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