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内涵、特征与去“内卷化”目标

2022-03-13杨丹亚刘忠胡泊杨景峰黄学华石保纬陆炳强

福建农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卷化乡村振兴

杨丹亚 刘忠 胡泊 杨景峰 黄学华 石保纬 陆炳强

摘 要: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是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更是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研究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内涵及特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状况,提出了催生多种新型业态、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经济稳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农户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等农村产业去“内卷化”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内卷化

中图分类号:F 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2)01-0081-05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2.01.014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olution and De-involution Goals of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Dan-ya1, LIU Zhong2, HU Bo2, YANG Jing-feng2, HUANG Xue-hua2, SHI Bao-wei3, LU Bing-qiang2*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2.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3. Guang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Crops,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 powerfu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prosperity, and a key to realizing the converg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olu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studied, and the status of the involu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actively explored.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fostering a variety of new forms of busines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new economic stabilit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areas to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mprov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farmer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rural industrial de-involu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industry; Involution

2020年,我國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产业扶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产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促进农村地区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体制机制尚未完善,过度依靠政府公权力与资源倾斜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农村产业发展面临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的现实困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起点更低、发展更慢,城乡差距更加巨大,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卷化”困境更加难以应对[1]。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满足产业兴旺的发展需要,持续发展农村产业,便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出路。以往的经验对此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政界和学界并寄希望于国家体制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国家政策的倾斜吸引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以达到去“内卷化”之目标。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脱贫攻坚后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但是较多地区农村产业在脱贫攻坚后仍停留在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实现去“内卷化”的目标任务仍然艰巨。

1 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内涵与特征

1.1 农村产业“内卷化”的内涵

1.1.1 “内卷化”的内涵界定 “内卷化”(Involution),也被称作“过密化”,本意是“内旋的、内卷的”,一般用来表示“叶片边缘向内卷曲或者复杂的、纷繁的事物”。自从这个词被引入相应研究领域,用以描述达到一种确定的模式,便处于自我细化而无法升级为更高阶段的现象之后,“内卷化”便在一系列不同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在描述一类文化模式时,提出了“内卷化”的概念,这也是学界上一致认为的“内卷化”概念来源。戈登威泽认为一种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的形态之后,既无法稳定下来又无法转变或突破到新的形态,而是在内部不断地复杂化以及精细化。美国汉学家杜赞奇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国家政权的扩张与内卷化”,这也是第一次将“内卷化”应用在社会政治领域的研究,他通过对1900-1942年中国调查报告的研究发现,华北农村传统的官僚体系所产生的收税经纪人,在为国家征收税务时不断为自己谋利,致使了国家的内卷化。美籍汉学家黄宗智,最早采用“内卷化”的概念研究中国农业经济问题。他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指出中国小农经济出现“内卷化”情况,他认为随着劳动力边际报酬逐渐递减导致农业生产出现“劳动力密集化”,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则是因为人口总量过大对土地资源的压力造成的[2]。从黄宗智对“内卷化”概念的引介后,广大学者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开始采用“内卷化”理论。

学者们运用“内卷化”在教育、医疗、服务等各大行业开展深入研究[3-5],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逐渐形成了3种“内卷化”的理想型,即“文化内卷化”“国家政权内卷化”以及“农业内卷化”

[6]。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来看,“内卷化”一方面指的是一种模式或者是一种形态,可能是一种文化类型,也可能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或者是一种社会结构等。但是,如果不考虑形式上的差异,就本质而言,这种“模式”是对一种发展阶段的表述,以及在这一阶段下对某种发展状况的表达。另一方面,发展的“框架”,也是该模式的表现方式,即一种模式一经形成便会稳定下来,往往这种稳定下来的状态会制约或者限制其进一步的发展[7]。因此,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了“内卷化”所表达的这种发展形态或类型,而这些条件继而又成为限制和约束外展性变化的巩固力量[8]。

1.1.2 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 农村产业作为实现农民就近增收的主要载体,能够便捷、有效地提升农民经济水平,因此发展好农村产业,不仅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需要,更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是中国农村的主要产业,其中涵盖了农、林、牧、渔以及农业副业;农村工业则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结合加工工业以及运输业等形式,组成农业副业的一部分。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受市场进入与规模的限制,中国农村产业没有被列入国家制度之内。逐渐造成了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形成了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小的农村产业模式,并且存在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工业落后的情况。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第一产业、农村工业以及农村服务业都在相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9]。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农业开始了全新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面临调整[10]。在农村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其存在规模小、质量差、抵御风险能力差以及专业化水不足等问题,乡村产业内耗加剧,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由于农村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农民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心态之间的冲突,致使农村社会争利行为频发[11]。综合学者们的研究观点,本研究将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界定为:农村产业在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等行为,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内耗不断增加,从而形成的没有明显效益增长的过程。

1.2 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特征

1.2.1 以农村产业的整体增长为路径 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本质上来说是表达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形态或模式。农村产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达到了稳定的状况,就会“约束”和“限制”农村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这种被制约的发展,会以“内部的精细化”“赢利经济体制的复制”以及“劳动力的填充”等情况加以表现。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往往会通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情况造成了人口数量的大量增长。然而,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这种仅靠人口数量增长的农业发展模式并不会在“质”上为农业带来改变和提升,反而会使农业发展陷入了重复劳动、“边际效益递减”的境地,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无发展的增长”。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内卷化”为例,近年来在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源被投入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中,整体上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取得了较大提升,但是在乡村旅游所需的相关配套并没有同步跟进,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存在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力不足等问题。受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12],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无序竞争和资源内耗,极大程度降低了经济效率,导致使得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内卷化”现象。

1.2.2 农村产业发展资源的有限性 农村产业发展资源是关键,但是资源存在稀缺性和有限性。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产量的增长其实是有极限的,对于如今仍然是(相对可用资源而言)极高人口密度的中国来说,农业产业发展会呈现类似的改“量”而不变“质”的现象。一个比较广泛的实例是,改革以来借助超过之前的劳动法律规定的工时来用工,最终形成了以劳务派遣公司为中介聘请缺乏相关法律保护以及福利的“合同工”形式,也借此达到了比使用正规职工的企业更高的利润率[13],迫使他们也要么使用同样的“内卷”策略,要么无法与其竞争。在农业发展“内卷化”情形下,普通小农只能通过投入高度密集的劳动力,来获得土地生产率的提升,然后这种以降低劳动生产率为代价的生产效率改进方式,会被更高的人口增长率所消耗,形成“过密型增长”,并导致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农业土地资源是有限的,1776至1952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从0.27 hm2·人-1,下降到0.19 hm2·人-1,1978年进一步降至0.15 hm2·人-1,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 hm2·人-1,远低于人均耕地面积0.21 hm2的世界平均水平。受劳动力外输路径单一的影响,小农逐渐形成精耕细作的模式,其生產目标变成自给自足,表现为生存型小农。

1.2.3 以农村产业发展达到阶段性的高水平为结果 农村产业发展会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水平,资源的有限性往往在这个高水平出现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如果把农村产业发展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传统农业社会所信奉的就是“人多力量大”——农村产业增多之后会把农村经济“蛋糕”做得无限大。但往往由于各个产业其产量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是具有稳定性(即“蛋糕”的大小不变),因此,农村产业过度发展的背后却是“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终会达到一个阶段性的发展高水平,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产业生产现象。当农村产业这块“蛋糕”在短时间内无法再做大,而“分蛋糕”的人又越来越多时,这种“内卷化”效应逐渐“溢出”,往往“内卷化”效应的溢出存在一个长期性和总体性的情况。

2 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现实意义

2.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地位、振兴乡村战略总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以及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等方面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落后,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农村产业振兴。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村产业发展起来,实现产业兴旺[14-15]。然而研究表明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会形成乡村内部的相互消耗,在发展达到一定的高水平之后会制约农村产业的继续扩张,进而导致农村产业发展的“边际效益递减”。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受资金、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新形势下的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只有破解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出现的“内卷化”问题,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当然,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过程也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

2.2 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的内在要求

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一度被户籍制度阻隔,致使农村规模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村。虽然户籍约束力在后来得到缓解,但是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仍不完全。此外,由于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短时间内无法全部释放,受投入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力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影响,农业领域出现了“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农业“内卷化”[16]。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受农业“内卷化”的不利影响,这不仅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会阻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受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的影响,致使剩余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趋于下降,农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部分成员进入城镇工作和伴之而来的务工收入,以及农业劳动机会成本的上升,如今已经形成了另一种比较普遍的去“内卷化”,主要可见于种植粮食的小农户。在小农户的粮食生产中,已经逐渐将粮食种植作为一种兼业型活动,借助机械化而投入越来越少的亩均工作日。因此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现象,能够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进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工农、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赋予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

2.3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战略性以及长期性的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协调、创新、开放、包容等。农村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它能够有效地支撑农村经济的增长,进而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稳固大国之间竞争的根基,为国家安全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17]。受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面临复杂性的挑战,同时也让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要想破解“农业内卷化”,需要对要素流动进行重新配置,进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升。而这,往往依赖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农村土地流转本身是一种政策工具,土地的自由流转,能够改变当前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并逐渐向开放的、面向市场的农村产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因此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促进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条件。

3 农村产业发展的去“内卷化”目标

3.1 催生多种新型业态,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发展

受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逐渐出现了“内卷化”现象。农村产业化发展作为解决农业生产“内卷化”问题的关键,往往在“内卷化”状态出现后,农村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劳动力以及市场等,不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工业化动力。而农村产业发展去“内卷化”有利于农村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的利用,同时,去“内卷化”将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种类,催生农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新型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产业支撑[18]。

3.2 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经济稳态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将分散的土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劳动率,以降低劳动的过密化来提高农户单位劳动的产出。要切实根据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制定农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效将各类公共资源进行整合使用,从上至下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培育或引进农村企业,加大对农村高标准加工用房、产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效的新经济稳态。

3.3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于农村产业发展未来的走向来说,去“内卷化”对农村产业发展更为重要。农村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能够让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资本的进一步积累,进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反过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会推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资本的积累,这种双向的模式会打破农业“内卷化”状态,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扩大再生产。通过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能够为未来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积累资本,有效对当前农村不合理的社會生产关系进行改变,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3.4 提升农户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农户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人力保障,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但是受“内卷化”的影响,大量农户出现兼业行为。虽然农户通过外出务工等兼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被“内卷化”的问题,但是通过兼业的方式来解决被内卷化程度有限,往往这种兼业行为还面临着因跨行业或者跨区域的问题导致雇主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能为农民兼业提供全面保障等问题。不仅如此,在企业下乡时同样受兼业的影响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企业缺乏劳动力;另一方面下乡的企业往往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开展生产,但是这就面临着企业大量用工时与农户自身的生产经营冲突。因此乡村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农技人力资源库,实现劳动力与雇主的信息匹配度,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艳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社会风险及化解之道[J].领导科学,2021(18):83-86.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姚静.被壮大的弱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4]胡志平,余珊.卫生治理能力、内卷化与健康扶贫[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4):97-104.

[5]韩江风.政府购买服务中第三方评估的内卷化及其优化——以Z市S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项目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20-37.

[6]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J].社会,2004(4):4-7.

[7]王国伟.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内卷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董向芸.结构功能主义与内卷化理论视阈下云南农垦组织改革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9]陆柳.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10]王国敏.中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116-121,340.

[11]秦振兴.资源下乡、农村社会心态秩序失衡与基层治理内卷化[J].社会科学战线,2021(3):265-269.

[12]张雅菲.美丽乡村之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稻米,2022,28(1):123.

[13]梁晴.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21(35):30-32.

[14]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15]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6-24.

[16]吴海南,汪卫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农村经济何以“去内卷化”[J].中国合作经济,2021(10):32-35.

[17]陈锦华,張丽玲.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产业兴旺的发展策略[J].福建农业科技,2019(7):43-47.

[18]张谦,李文川.山东省青州市“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与策略[J].福建农业科技,2020(7):55-60.

(责任编辑:柯文辉)

收稿日期:2021-12-10

作者简介:杨丹亚,女,1995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通信作者:陆炳强,男,1980年生,正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科学院基金项目(桂农科2020ZX15)。

3273501908276

猜你喜欢

内卷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党内民主探索的问题分析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内卷化”及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