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进展
2022-03-12杨毅徐志全
杨毅 徐志全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城市的建设环境,也就是城市中相对于大自然来说的人造建成环境,指由城市土地综合利用、交通总体规划和其他城市整体设计要素组成的整体城市规划建成环境。研究表明,建成环境质量是直接影响人们体力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改善建成环境可有效增加居民体力活动。
体能活动泛指因机体骨骼肌运动而产生能量消耗的生理活动,包括运动、家务劳动等日常活动。儿童身体活动作为一项复杂活动,其危害因子具有多维性。资料表明,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危害他们身心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原因,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体力活动量小、运动强度较低的现象,且呈现随年纪增长而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因此,该文拟从建成环境概述、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为提升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改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1 建成环境概述
建成环境是指包含大型城市环境在内的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的人造环境,是指由城市土地综合利用、交通总体规划和影响城市整体设计因素组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建成环境。青少年体力活动所涉及的建成环境,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小学校园建成环境、中学校园附近街区建成环境、居民区周围建成环境、主题公园周围建成环境和城市通勤者徒步路线附近建成环境等。学校及公园均可在固定范围内收集环境数据,但学校周边、国外的社区及通勤环境通常无固定范围,多以缓冲区来划分其相应的建成环境范围[3]。
建成环境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如社区土地综合利用率的构成、街道之间连通性、社区居民步行可持续性等,会促进社区居民主动转向休闲慢行、徒步交通等出行方式,包括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步行、骑行等社区休闲活动,或增加社区居民身体功能锻炼的活动意愿等,进而有效促进居民体力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学者开始探究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2 建成环境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
WHO 指出,适当体力活动对12~17 岁适龄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可有效增强其心肺耐力及骨骼肌力量,减少肥胖。然而,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并未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体力活动不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突出问题[4]。学界关于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早已有相关研究,建成环境对于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Nelson 等人[5]利用中国地理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和青少年访谈的分析方法,对中国青少年旅行教学方式、中国青少年独立自由出行方式与中国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障碍的直接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一些居住在远离公立学校的乡村居民区的中国青少年很少选择乘车上学,而一些居住在较旧城镇街区的中国青少年更多选择步行上学。
Ghekiere 等人[6]对青少年邻近社区环境活动特征与青少年户外活动频率(每周2 次)之间的直接关联,以及与儿童父母长期陪伴青少年步行或骑公共自行车的活动频率之间的关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安全的儿童社区活动环境与儿童积极参与运动的行为可能存在相关性,父母是否陪伴与青少年是否进行体育娱乐活动不存在相关性。
Brittin 等人[7]对学校积极建成校园环境与静坐体力行为活动及青少年静坐体力行为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建成校园环境设计对青少年静坐体力行为和低中高强度青少年体力行为活动有益,但对学校中高强度青少年体力行为活动没有太大影响。因此,需要将加强学校规划设计与促进青少年体力锻炼活动量不断增加的计划及其他政策措施相结合。除此之外,Flab等人[8-9]也针对人类个人行为与构筑建成物的环境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建成环境对于青少年体力活动有一定影响[10],学校需针对这些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影响的特性加强规划,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体力活动特点,进行一定的建成物环境规划,从而对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2.1 学校建成环境对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影响
建成环境是影响体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善建成环境来增加体力活动是一种有效干预途径。校园及周围为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他们大部分时间均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学校及周边为其提供了许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青少年在上学日的体力活动主要发生在以学校为中心的1km缓冲区内。已有研究围绕学校环境及学校周边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11],友好的学校环境可降低肥胖风险,增加学校内体育设施及娱乐项目,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减少静坐行为;学校周边的体育设施数量、公共交通密度及公园数量均与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12],学校周边快餐店和便利店的密度较大,将对青少年的体重有不利影响[13]。但目前为止,未发现有研究将学校及周边环境二者结合进行探讨。学校周边环境在学校环境辐射范围内,是学校功能的延伸,且学校内和学校周边环境功能存在整体性特征。因此,将学校及学校周边环境合并研究,可更全面、有针对性地了解学校及其辐射范围内的环境特征与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
学校操场是许多青少年最经常方便出入的活动场所,大多数的在校青少年由于繁重的学习作业和参加补习训练班而经常缺乏业余运动训练时间[14],公共场合的业余运动训练场所也很少,这些无疑在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上严重限制了许多青少年的业余体力锻炼活动,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大公共体育运动场馆的前期建设项目投资力度,完善社会公共场地体育设施,把这些闲置的公共体育场馆很好地合理利用起来,避免对公共场地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表明[15],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通过系统总结影响中小学生体能活动发展的健康建成条件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有关科学研究和儿童身心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与依据,从而积极推动未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人居氛围的建立。研究表明[16],校园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综述研究比较充分,也有关于二者间关联的早期实证,但仍处在该方向的起步阶段,尽管获得了一定量的成果,可是仍要对前沿研究加以跟踪,在总结分析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抓住科研热点与趋势,以提高中国科学研究水平。
2.2 社区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
Jerrett 等人[17]对青少年社区建成环境与青少年体育休闲活动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8],相比于其他常规社区设计的青少年社区环境,生活在智能体育社区的青少年,进行体育休闲的活动时间要更多一些。因此,Hinckson 等人[19]对当前社区生活环境与社会青少年健康活动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在对积极的社区通勤活动行为和社区邻里之间行走活动能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时,发现社区生活环境、社区运动场所等与社区青少年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身体活动不足则会危害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积极开展身体活动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同时,学校内及附近社区儿童游乐场等设施建设水平与青少年早期体力活动水平也有着密切联系。除了各种设施、俱乐部活动与公园之外,还发现了某些环境特征与人类身体活动也相关。例如,居住小区周边运动场地和道路建筑密度及社区内交叉路口密度的提高,可以提升日常生活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量;而居住区周边可供选择的道路数量与体力运动程度也有关[21];住所周围缺乏人行道或者空地,更有可能导致体力活动不足;居住地内绿化空间的比例与每月公园的参观人数呈负相关[22]。
调查表明[23],由于中国城市化发展,许多街区的周边环境越来越不利于孩子青少年体力的发展,如街区布置不当导致中小学生上下学步行减少,而学校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分配不均不利于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亟须对建成条件进行改造,以利于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高强度体能运动质量,提升其身心健康。
由以上研究发现,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一是要提高游乐休闲设备的数量与品种,以适应各个年龄段群体的需求,并重视游乐休息区域环境卫生的保护;二是要改善居民区周边道路衔接度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在居民区出口周围设置减速带和限速提示,以保证学生平安外出,三是尽量让公园、学校或运动场所的设施建立在离居住地1km 范围之内,距离过远会过度耗费体力,而身体运动不足将严重危害学生健康,合理的运动量可增加学生活动量,有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在提高城市建成环境质量的同时,推动绿色出行。
3 展望
现有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建设自然环境可以对人群体能活跃产生巨大影响。建设自然环境所促进的体能活跃时间可达到90min/周,大约为WHO于2010年公布的《体能活跃指南(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中对体能活跃时间建议量的60%,而这种重大影响潜力也已在针对多国家政府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中国目前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以横断面调查为主,并没有纵向追踪。证明特定环境要素与体能活跃的健康危害之间的直接关系一直是本领域基础科学研究遇到最大的难题。
另外,由于大部分基础科学研究都集中于美国、欧盟国家和亚太地区,经过论证的基础科学研究在我国的应用成效有待进一步检验。根据当前的研究进展,可以提供如下两方面的研究展望。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小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基于个人空间活动的精细化调查。目前研究使用划定缓冲区作为建筑空间分类单位的方法,这并不能够充分体现住户实际接触的建成环境;问卷调查或通过仪器获取个人体力活动信息的方法,在精确探测个体活动空间区域、类型强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基于空间行为的科学研究方式则是以对个人活动的理解为基础,从而更接近个人生活,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真实的人和空间。而整合了GPS 轨迹数据、个人活动日志等技术手段后,则可以增强科学研究结论的准确度与科学性。
注重个人体力活动及在建成工作生活环境、空气污染等多重原因影响下产生的综合健身效果。目前,研究重点聚焦在探索对促进体能活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一些外在建成环境要素方面。部分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污染、热岛效应以及一些环境因子对健身结果能够产生叠合效应,并指出居民在开展室外体能活动时的污染暴露也可以对健身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有研究对环境步行指标作出了关于城市空气暴露程度与人群特征的优化修订,认为在拥有高机动车废气排放量等主要污染源的城市空间范围内,为了满足改善建成城市环境的步行性,提高市民室外体能活动水平的需要,有必要开展环境污染叠加调研,以全面考察在城市空间内进行体力活动的综合环境卫生效果。利用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优化建成的环境,可提高市民体力活动,提高公众身心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问题将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考虑的重心。而研究与实施改善城市规划设计对体力活动的健康促进作用,则需要具有针对性和本土性,并要求对全国不同城市的空间数据和市民空间行为数据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研究,以形成适合本地市民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建成城市环境因子分析框架和要素内容,确定促进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结果的设计准则,从而引导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相应公共卫生政策法规的制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目前,关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均将焦点集中于老年人和青少年。建成环境对于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校园环境和学校周边的建成环境以及社区周边建成环境等对学校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以及校园文化是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主要因素,会影响青少年在学校内的活动量以及活动积极性;周边的建筑及道路等建成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出行等体力活动会产生影响;城市的户外健身场所以及体育设施等都影响青少年群体的体力活动。
4.2 建议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重视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问题,鼓励青少年多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尤其是鼓励女生多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内体力活动环境,确保场地器材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开放小型运动设备,针对性地增加中小学校内中强度体力活动量。
政府和学校可对学校及周边的建成环境进行修正,增加体育运动相关建成环境要素,以提高青少年在学校周边的体力活动水平。农村和其他偏远地区建成环境要素薄弱,后续应积极加强针对农村和其他偏远地区的建成环境构建。通过改善建成环境要素以及优化实施措施,扩大青少年体力活动空间,进而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