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乒乓球公共体育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合路径
2022-03-12刘琼钟海波伍威萍
刘琼 钟海波 伍威萍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各高校积极响应,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各专项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提到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发展问题,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可见,职业院校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大国工匠之需,是时代之趋。
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秉承“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为主要目标,然而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该课程对运动技能的教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以至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教学过程中思政育人的价值。在课程体系中,思政课主要承担着各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任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随着世界之风云变幻、民族之富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受到来自各国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仅思政课程已无法满足这个时代对于青年的思想需求,为确保广大青年思想的正确性,避免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现象,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思政应运而生。
乒乓球运动速度快、变化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集健身、教育、竞技与娱乐性为一体的隔网对抗性项目。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除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外,重要的是这项运动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该文意在挖掘乒乓球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探究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促进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达到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基本目的。
1 乒乓球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独特性
1.1 乒乓球运动的载体优势助力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通过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中职公共体育课主要的任务之一[3]。学校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乒乓球运动作为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主要载体,具备诸多优势,正如该项运动具备扎实的群众基础,良好的健身健心价值,老少皆宜等。
1.1.1 乒乓球运动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实现终身体育目标,要求所学习的运动项目必须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若在学校里所学的运动技能在毕业后无法继续作为锻炼身心的有效手段,或没有条件保证有规律的长期锻炼,无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1959年,容国团在25届世乒赛上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全国乒乓球热潮迅速高涨,大街小巷都可见打乒乓球的人群。乒乓球强大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让学生能够巩固在学校所学的乒乓球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促使他们成为终身乒乓球爱好者,收获身心健康。
1.1.2 长期练习乒乓球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娱乐价值
只要对某项运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长期坚持进行该项运动,然而兴趣的产生,必将来源于从事运动时的所感所获,如健康、快乐、成长等。乒乓球运动由于速度快、变化多、运动强度可大可小等特点,长期进行乒乓球的练习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健身的主要手段。练习乒乓球可宣泄不良情绪,又能拓宽社会交际,还能缓解工作带来的疲劳与烦恼,能够重塑身心健康。另外,乒乓球与快乐往往存在莫名的关系,正如仅一个好球,自己为之振臂呐喊,观众为之鼓掌叫好;茶余饭后交流心得,欢声笑语等。
1.1.3 乒乓球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
乒乓球的运动特点,特别符合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身需要。青少年10~13岁是灵活性和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乒乓球运动以速度快、变化多以及技巧性强的特点,能够为其提供锻炼机会。另外,打乒乓球时,不断地使睫状肌和眼球外肌交替收缩和扩张,大大促进了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因而能有效地改善睫状肌的功能,对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起到积极的作用[4]。可见,长期打乒乓球可以对青少年近视起到不错的干预效果。研究证明,长期坚持乒乓球练习,能够对老年人的形态、机能、素质、大脑反应时等产生积极影响[5]。作为隔网对抗性项目的乒乓球可以成为广大群众终身参与且适宜的运动项目之一。
1.2 开展乒乓球课程思政大有可为
作为我国的国球,就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而言,是其他运动项目远不能及的。学习国球简史,了解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奋斗历程,是培养爱国主义以及建立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乒乓球是一项兼顾团体、双打、单打比赛的隔网对抗性运动,既能在单打比赛中锻炼拼搏进取、独立勇敢等意志品质,又能培养团体、双打比赛中的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社会化能力。乒乓球教学和比赛还能够使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些能力是他们的职业晋升能否得到持续发展的根本。
2 思政元素是乒乓球课程立德树人的基石
2.1 重温国球简史,建立文化自信
学习乒乓球运动简史,首先要了解世界乒乓球的发展历程及中国乒乓球简史。世界乒乓球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时期,即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日本队称雄世界乒坛;中国崛起;欧洲复兴,中国队重整旗鼓;欧亚对抗,中国抗衡世界。可见,后来居上的中国乒乓球经历过风雨起伏,在竞技较量中,中国乒乓球文化被各国文化所认可,并相互之间影响着彼此。学习世界乒乓球简史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理论的先进性[6]。中国乒乓球是一部活生生的奋斗史,从起步、腾飞、重整旗鼓,再创辉煌到如今的新征程,无不彰显着我国乒乓球人的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地激励着广大青年向更大的舞台奋斗。
2.2 锤炼意志,彰显拼搏进取之精神
作为一项隔网对抗性运动,乒乓球虽不像同场对抗性运动一样有激烈的身体对抗,但在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技战术、体能、心理以及智商的角逐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两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伯仲之间时,比分将呈现你追我赶之势,运动员每赢得一分,都是对自我心理极限的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就必须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拼搏进取的精神。在课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性比赛,提供真实的比赛情景,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7]。另外,每熟练掌握一种技战术都需要经过泛化、分化和动力定型3个循序渐进的阶段,需要学生将学、思、练有机结合起来,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本就是一个自我提高与突破的过程,学生的进取之心将在这种螺旋式循环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2.3 恪守纪律,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
职业操守和规则意识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目标之一,通过系统学习乒乓球,能够让学生对职业操守和规则意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使他们形成遵守职业规则的良好习惯。在乒乓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规则意识,除了要求其遵守课堂常规外,还可以从遵守比赛规则和学习技术动作两方面进行渗透。教学性比赛是常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制定一些特别的规则。比如攻防比赛、半台具体技术比赛等,进行一系列这样的教学性比赛,既可以检验相关技战术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又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技战术学习时,往往注重动作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合理性,且只有遵守一系列原理的条件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如学习加转弧圈球技术时对击球时间、击球点、拍形角度、挥拍方向等都有严格要求,在各种学习情景中能够间接对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4 角色互换,诠释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主要的社会化能力之一。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犹如一颗小螺丝,在各自岗位上坚守自身职责,同时必然又与其他螺丝之间保持着微妙关系,获得整体上的效能。在乒乓球教学与比赛中,随处都可见团队协作的元素。课堂或训练中,只要涉及练习,就基本确定双方存在协作关系,正如练习中的主练与陪练的关系。多球训练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又是团队协作的具体体现,为了提高各自的技战术水平,发多球者、捡球者、练习者等各种角色的相互配合和轮换,不断诠释着团队协作在社会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乒乓球双打的竞技水平除了受运动员的单打实力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和双方技战术上的互补性的影响。在团体比赛中,没有比赛任务的队友时常会充当临时教练的角色,他们会为运动员分析场上的局势、整理物件、递水等。把团队协作元素融入教学和比赛场上的各种相应的情景中,能够充分发挥乒乓球运动的思政育人功能,是时代赋予体育教学的新使命。
2.5 突出自身努力,体验公平竞争
在社会工作中,突出自身努力,遏制不良道德行为,自觉遵守职业准则,公平竞争是获得职业晋升的主要途径。公平公正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公平竞争的意识,乒乓球教学中对学生公平竞争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乒乓球技能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徒手挥拍、有球练习、实战,只有自己经历千锤百炼后方能有所感悟与提高,这无疑是一次自己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公平是比赛首要的原则之一,所有的比赛规则都是在保证双方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比试技艺和较量心理[9】。学生在比赛情境下学习与锻炼能够深刻体验规则对比赛结果的影响,更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2.6 学会独立,力争主动
随着经济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对独生子女过度宠爱,使得广大青少年严重缺乏独立自主性和责任心。在乒乓球比赛中,沉着冷静地分析对手技战术优劣势,准确捕捉对手的技战术弱点或习惯性动作,待到关键时刻能够用有效的战术予以还击。整个比赛过程都要求运动员能够独立面对自己和场上的各种变化,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提高,这是其他素质或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积极上手,力争主动是乒乓球运动的制胜规律之一,长期练习乒乓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培养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人生观、价值观。
2.7 内涵迁移,塑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10]。运动员之工匠,正如体育精神之工匠精神,所有的运动项目本就是技术技能,每一位运动员和从事体育锻炼的业余爱好者想达到一定高度的竞技能力,就必须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抱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突破自我,做出创新。不同技能之间必然存在相互迁移的现象,长期从事乒乓球的练习,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体育运动,可以筑牢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技术人才。
3 乒乓球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融合路径
3.1 突出教学思政目标,强化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功能,能对教与学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教学目标中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放在重要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对培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关注较多,而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情感领域的各素质的培养有所忽视,特别在态度、价值等提高目标和交往、感动等体验目标方面更是鲜有体现。在乒乓球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提炼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和比赛中多感知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素养,如爱国主义、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独立勇敢、规则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各思政素养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得以体现,如分享学习的乐趣与艰辛以及鼓励学生写学习日记等。
3.2 把握体育教学中交往主渠道,贯穿思政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技能、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将蕴含在乒乓球专业理论和技战术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提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多角色扮演等,分享其所感所悟,其中既包括体育知识技能,也包括不易显现于表面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多边交往,让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的同时,又能体验到超越技战术的一系列核心素养,达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常见的交流方式,如“请问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你是如何克服自己心理紧张的?战胜了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你是怎么做到的?”用提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思政素养的理解,认识思政素养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3.3 合理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功能与特点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其主要是由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过于重视“三基”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思政教学目标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表现出明显不足,需要运用诸如以情景和比赛活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其优势,如比赛法、发现法等。运用这些体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独立自主、规则意识、集体主义、拼搏进取等社会性素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体育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合理选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提高以体育人的效率。
3.4 扩展评价内容,重视形成性评价
拼搏进取、规则意识、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独立主动等思政素养属于非认知能力范畴,欲培养学生各项核心素养,实现教学中的思政目标,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当务之急是扩展教学评价内容,重视形成性评价,将思政素养与运动成绩、技术考评、平时表现一起纳入考核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检验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能够自觉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同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留意,一旦发现学生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亮点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确保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得到充分有效的提高。
4 结语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积极响应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之趋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课相呼应,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乒乓球教学应充分发挥思政元素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合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拼搏进取、规则意识、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思想政治素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乒乓球教学中较隐蔽的思政资源需要体育教师在动态、复杂的课堂教学中持续的进行观察、思考、提炼与总结,方能将更多潜在的思政教学资源显性化,运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