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玉米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简析

2022-03-12赵纪辉

南方农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根茬保护性耕作

赵纪辉

(梨树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梨树 136500)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加强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试验、推广、应用和研究,当前广泛应用的玉米免耕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发芽率,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提升抗倒伏性,同时由于采用全程机械化和免耕、少耕的耕作模式,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据统计,利用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或留高茬等耕作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沙漠化,控制沙尘,有效抑制扬沙等自然灾害情况的发生;增大土壤粗糙度,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保存、蓄滞雨水,防止形成地表径流,减少和阻碍土壤养分散失。数据显示,保护性耕作模式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近80%,减少大风扬沙60%左右,实现玉米平均每667 m2增产77 kg,增产率10%左右[1]。

吉林省春季气温回升快并常伴有大风大气,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快,且春季降水相对较少、分布极不均衡,春旱多发,土壤墒情差,影响出苗。随着近几年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的激增,病虫害发生频繁且为害加重,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也不断增加,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盐渍化、肥力下降等问题,吉林省耕地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60 cm左右,下降至目前的不足20 cm,而且每年仍以3 mm左右的削减速度在减少[2]。此外,吉林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需要常年反复耕翻土壤,人工进行播种、施肥、除草等田间操作,不仅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养分严重流失,而且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免耕保护性耕作模式,采取免耕或少耕播种方式,加大机械化投入力度,提高劳动效率,使吉林省玉米每667 m2耕地生产成本由500~600元,降低至150~200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1 整地施基肥

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的美誉,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3%~6%,部分地区甚至在15%以上,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提供了富饶且丰富的土壤资源[3]。随着我国北方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展开,吉林省更加重视秸秆还田和秋施基肥、整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在秋季玉米采收后利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或秸秆粉碎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后进行覆盖和还田处理。秸秆经过腐解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提高抗倒伏性,有助于玉米实现高产优质。吉林省种植的玉米大多为活秆成熟,应利用秸秆粉碎机及时将秸秆粉碎,避免继续消耗土壤养分和水分,同时采收后玉米秸秆水分含量相对较高,方便粉碎处理。在每年秋季玉米机械化收获后,在地表以上留出25 cm左右高的根茬,残留的根茬有助于固定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和风蚀的发生。

在秋季施用基肥和秸秆还田作用显著:1)可以借助秋后整地将农家肥翻入地下,有助于延长有机肥的腐解时间;2)有机肥在腐解过程中向土壤放热,有助于提高春季地温,实现玉米的早播;3)秸秆营养基质可大大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变土壤理化性能,破坏吉林省高发的玉米螟及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对于秸秆还田后的地块,每 667 m2耕地施入腐熟农家肥1 500~2 000 kg,将腐熟农家肥均匀撒施在秸秆上,并增施尿素4.5~5.0 kg,加快秸秆的分解,补充土壤中的氮素,有助于春季出苗。入冬上冻前要对土壤进行一次深翻,将粉碎玉米秸秆、腐熟农家肥一并翻入地下,深度控制在20~25 cm,将秸秆和农家肥保留在耕层中,深翻的同时配合翻、旋、松等土壤耕作措施,清除大的石块和土块。随着近几年吉林省冬季降水量的逐年下降,冬季大风导致土壤风蚀、墒情差,因此生产中建议种植户在秋季整地后对表层土壤及时镇压,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把木耢子装配在中大型轮式拖拉机前,将表层土壤耢平,随后配套V型镇压器对土壤进行全面镇压,使表层土壤细碎疏松。

2 免耕播种

2.1 种子选择及处理

针对吉林省的气候、土壤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种植户应选择生育期活动积温比当地平均活动积温少100~150 ℃的种子,优先选择果穗适中、根强秆壮、抗旱、抗倒伏、耐密植、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较高抗性、适宜机收机播的优质玉米杂交种,如先玉335、郑单958、吉农大808、吉第816、吉单92号、农大3138、中单2号、丹玉13、良玉99及辽单33号等。

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播种,为提高种子出芽率,实现一播全苗、苗齐苗壮,播种前必须对种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针对吉林省春季升温快,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的实际,采用种衣剂进行包衣是预防病虫害,尤其是防治该地区常发的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最有效的方法。在对种子进行人工或机械的精选和晾晒后,用200~400 mg·kg-1的琥珀酸或萘乙酸浸种12~24 h,随后用70%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呋喃丹与种子按照1∶5的质量比进行拌种或包衣。

2.2 播种期的确定

吉林省玉米春季播种的初始气温稳定在12 ℃,地表以下10 cm左右土温保持在8 ℃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但由于采用秸秆覆盖技术,地温回升相对较慢,温度较低,因此播种时间比传统种植模式要稍晚一些,应实时监控地温回升速度和温度变化来确定播种期。吉林省玉米免耕保护性耕作区的播种期一般为每年的4月上中旬到5月初。

2.3 机械免耕播种

吉林省春季温度升高快且常伴有大风天气,免耕播种技术可实现春季不动土直接播种,可明显减轻土壤风蚀和减少当地春季的沙尘天气。免耕播种机的播种深度一般调节到3~5 cm,沙地或干旱地区深度控制在4~7 cm,基质覆盖深度8~10 cm,每667 m2耕地用种量1.5~2.0 kg。播种的同时一体化实现起垄、施肥、除草、覆膜、镇压等多项作业;采用侧深施肥方式时,肥料应保持在种子以下3~5 cm;而采用侧施肥方式时,肥料在种子旁侧5~8 cm。播种时和播种后要进行机械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的密切接触、维持墒情,春季若遇干旱可适当加大镇压的强度。

在吉林省,机械免耕播种通常采用宽窄行留高茬种植模式,宽行行距80~90 cm,窄行行距40 cm,利用双行精量播种机在宽行上实施40 cm窄距精量点播,每667 m2保苗3 500~4 500株。待秋季收获后,继续保留40 cm种植带植株的根茬,根茬高度25~30 cm,宽行带的植株用小型旋耕机进行精细整地,翌年采用双行精量播种机播种宽行带,以此实行宽窄行交替耕作。高留茬种植模式,根茬自然腐烂还田可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据测算,每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023个百分点[4]。同时,根茬在土壤中腐解能够释放出氮、磷、钾等植物生长必需元素,大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地力、疏松土壤,残留的根茬还能够明显降低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够实现逐年恢复。

2.4 地膜覆盖

在吉林省进行玉米免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时,利用免耕播种机在播种的同时覆上黑色地膜,注意地膜一定要选择可降解地膜,避免因地膜回收困难在田间造成白色污染。保留的玉米根茬能够起到良好的固土作用,减少吉林省春季大风对土壤的侵蚀,降低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同时,在吉林省实施的这种春季免耕+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较常规耕作模式可提高土壤紧实度 4.6倍,增加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1.5 g·kg-1,增加0~20 cm土壤贮水量37.6 mm,增加播后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3.7%,为实现吉林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的持续高产、稳产奠定了较好的水分和养分基础,有效解决了吉林省的春旱难题[5]。

3 膜下滴灌

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玉米长势实现适时灌溉,准确控制灌溉时间和灌溉量,还可以借助滴灌带和供水系统,在玉米的需肥期实现随水追肥,使肥料经滴灌管道直接进入根系土壤中,实现定时、定量、均匀的精准追肥,保持水肥供应的最佳状态,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既节约肥料又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投入。滴灌带可利用免耕播种机在播种和覆地膜的同时进行铺设,每个小行间铺设一条滴灌管道,管道上根据株距设置滴头,水分经滴头直接进入玉米根系土壤,能有效减少地表水分蒸发,节约水源,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灌溉方式提高15%左右,更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吸收。每条滴灌管的长度在30~50 m,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出现由于滴灌管压差过大导致出水不均的现象。根据地块的地势和面积将其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阀门,有助于管路的日常维护和检修。由于吉林省冬季温度较低,生产中主要采用复合式管路铺设的方式,管路分为主管路、支管路和滴灌带3部分。主管路可深埋于地下也可置于地上,主管路和泵房、水肥一体化设备连接,支管与主管路、滴灌带通过接头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用料更少、更省时省力,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

4 化学除草

防治杂草是玉米免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技术环节。为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生育期内免受杂草的影响,避免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吉林省实际生产中主要依靠化学药品防治草害的发生。采取播种与机械化除草同步作业的方式,利用免耕精量播种机,在播种的同时将除草剂喷施于土壤表面,必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如每667 m2用40%阿特拉津100 mL+50%乙草胺80 mL,兑水30~50 kg;40%阿特拉津100 mL+48%拉索80 mL,兑水30~50 kg;50%都阿合剂150~200 mL,兑水30~50 kg;40%玉丰悬乳剂250~300 mL,兑水30~50 kg;40%异丙草·莠悬乳剂200~250 mL,兑水30~50 kg。

5 机械采收

吉林省秋季气候条件不稳定,玉米成熟期常遇阴雨天气,机械采收抢时抢工,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收获工作,有效避免玉米淋雨发霉,确保农产品品质。由于机械收割效率高、用时短,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一次性完成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操作,因此吉林省机械采收的地块能够适时晚收,延长了玉米的生长期,充分发挥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后熟作用,具有明显的增产、提质作用。吉林省大部分玉米免耕保护性耕作区采用4YZP-6YS自走式玉米采收机,该机型可一次性完成6行玉米的摘穗、剥皮、集箱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并且该机型具备转弯灵活、动力充足等特点,十分适合小块田地的采收作业。玉米采收机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明显提升了玉米的收获质量:机械采收的果穗丢失率、籽粒丢失率和籽粒破损率均在2%以下,远低于人工采收6%的损失率;采用机械采收的玉米,籽粒完整度可达95.7%,虽然玉米籽粒含水量(30.16%)略低于人工采收的玉米,但产量却明显高于人工采收的方式,可增产16%左右[6]。

猜你喜欢

根茬保护性耕作
“多花黑麦草 → 水稻”轮作系统根茬养分释放规律
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的腐解特性*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玉米根茬根土分离过程数值模拟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