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从神论治”针刺康复思路探析
2022-03-12张博宋磊马堆贤
张博 宋磊 马堆贤
精神障碍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障碍乃脑神异常所致,即神昏,具体表现为烦躁、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等各类症状。而脑神的正常与否皆有赖于脑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依据脑主神明的理论认清神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是治疗精神障碍的“突破口”。脑机能一旦出现某种异常,就会影响其所主宰的脑神,导致脑神失调,引起神昏。因此,精神障碍的基本病机为脑神受扰或失养而失调,治疗时应谨守这一基本病机,这是中医论治、施治的基本点与着手处。针灸医学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彰显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以“从神论治”为理论依据,运用针刺治疗精神障碍有所心得,遂总结如下。
1 畅神调神,心脑并治
1.1 针刺调神,心脑并治精神障碍当以“畅神、调神”为主要治法,其中“神”不仅包含元神之府即“脑所主之神”,亦包含脏腑大主即“心所主之神”,此二神皆可主宰人之神志。故治疗时,应二神统并调畅,才能确收显效。笔者在临床长期实践中将头、体“神穴”相结合,运用“心俞三神”针方施治,协调双神,使二神气血阴阳和合平衡,从而神畅愈佳。
1.2 心俞三神,针方释义心俞三神由七穴组成,包括:心俞;神门、神堂、神道体穴三神;四神聪、神庭、本神头穴三神。“心,脏腑之大主,是为君主之官,神明之用也”,神道、心俞与神堂三穴分别位于第五胸椎之下及旁开1.5寸、3寸之处,此三穴针之均可直接连通于心,再加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四穴配合运用可通心之血脉,令神平志安,心神得到调养。而头穴三神可直接作用于元神之府,具有补益脑髓、清脑调神之功效,为畅脑神之验方。“心俞三神”头、体共七穴十四针,此针方二神兼顾,可使心脑之神通畅渐安,神昏诸症自然而愈也。
1.3 畅神调神,心悟发微心神主宰统御心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主持水谷精微化生血液,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和主持人体情志活动。心神在脑神的控制下清明畅通,主管的心脏功能正常运行,血脉有所主,血液化生充盈,脉道通利,则推动血行有力,使血液能够运行周身,滋养脏腑及四肢百骸,供养脑神和各脏神,维持各自正常的生命活动。若心神失常,则血液化生不足,脉道通行不利,血行运转无力,致使脑神及五脏神血液供养缺失,虚而失调。心神失常,无以任物,对万物不能认知,其他各脏神失心之统御,脑神被蒙蔽,神明不存。可见,心神在“脑神控制系统”的调控下不仅影响其他各脏神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且反向影响脑神。心神是脑神和五脏神的供养保障,是脑神和其他各脏神正常运行的开启端。长久以来,学者对“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具有争议,笔者认为二者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而形成的,前者注重髓海,后者注重气血,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并行不悖[1]。若从狭义角度来讲,心主之神明应归属于脑主之神明范畴。
2 解郁畅神,气血为重
2.1 针刺解郁,气血为重《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元代名家朱丹溪就十分重视人身血气的平衡状态,强调冲和通畅、有序无郁才是百病不生之道。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脑力工作者(如程序编程人员等)激增,久视、久坐等生活方式大幅增加,体育锻炼大幅减少,经年累月致使气血不能畅行,肝气郁滞不舒的亚健康状态显现。所以,近年来因气血郁滞、脏腑阴阳偏盛、经络功能紊乱之疾最是多见[2]。临床中精神障碍之起因亦多始发于肝,肝失疏泄、肝神失控是精神障碍发病的关键因素[3]。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辨证选穴,运用可以理气活血、畅神解郁之“风花四关解郁方”以使一身气血冲和调达,升降出入有序。
2.2 风花四关,针方释义风花四关解郁方,含四花、四关、四风三组对穴配伍。(1)四花穴即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胆俞。胆俞主气属阳,能助力肝木之气周流全身;再以养血活血之膈俞配合,阴阳互根、气血互补、相互制用,可谓相得益彰(两穴皆向肝俞透刺,更能加强行气活血之力)[4]。(2)合谷、太冲合用即为四关穴。合谷之功用偏于补气、活血,属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太冲则偏于补血、调血,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穴,两穴阴阳、气血、脏腑、升降相合,具有协同共调的作用。(3)四风穴即双侧风池、风市。风者,百病之长也,内风多因气血郁滞而生,自内肆意侵袭机体,故临证常需加配风穴。四风皆为少阳胆木之要穴,两穴上下相合,宣导少阳经脉,故其清疏风热胆火、通理气血之效彰显。四风、四花、四关三者相合,故以“风花四关”命名,此针方取长补短,各显其能,共奏平衡阴阳、调畅气机、祛风止痛、疏肝畅神解郁之功。
2.3 解郁畅神,心悟发微《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属性的概括,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中医学诊治疾病务必遵循的根本。阴阳和则万物生,人体贵在阴阳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保持人体脏腑的阴阳调和是中医学养生、治病的重要法则。
实现人体脏腑阴阳调和,首先在于阴阳活动和相互作用的道路畅通,也就是阴阳之气的运行调达舒畅,而主导人体调节气机的脏腑是肝。肝主疏泄、主藏血,总体调节人体的气机、血液分布,使得气血调和、气机通畅。由此,肝脏功能正常,气血调和,气机通畅,人体五脏神所管辖的组织器官气血分布正常,功能运行调畅,脏腑相互作用,沟通有序,五脏神各司其守,脑神得养,人体无恙。故“五脏功能,以和为先”,首先应当确保肝胆功能正常,气血阴阳调和。在治疗精神障碍时,亦应当注重解郁和气,畅达少阳枢机。
3 振阳助神,以消阴翳
3.1 针刺振阳,以消阴翳阳气者,若天之红日,温煦万物,于人身则外可卫护机体、抵御外邪,内能濡养五脏六腑,是助力气化机能的原动力,系维护阴阳平衡的主导方。精神障碍患者中,精亏阳虚、脑神不畅之证甚为常见,尤与今人饮食不节、房事无度、工作过劳、作息非时等诸多因素耗伤肾之真阳有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人体的阳气一旦亏虚,机体的温煦、推动功能自然随之降低,就会出现懒言、倦怠、嗜卧、喜静的典型表现,这些表现是由于肾精亏虚,阳气不足,不能任物所致。更有甚者,阳虚阴盛,格阳于外,可出现躁扰不宁、烦劳不张等内寒外热的假象。笔者运用“董氏五奇振阳方”以振奋机体元阳,补肾益精,全力消弭阴翳之病态。
3.2 董氏五奇,针方释义振阳方之腧穴皆取自董氏奇穴,因其数为五,故以“董氏五奇”命名[5]。五奇之灵骨、大白皆为手掌部位之要穴。灵骨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二穴合用温阳补气之效极强。大白系大肠经输穴,灵骨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输原所经之处;又以全息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二穴深刺可深透上、中、下三焦,其温阳补气效果自是可知。五穴之三皇穴,包含天皇(即肾关,在阴陵泉直下一寸五分处)、地皇(即漏谷)、人皇(即三阴交),三穴皆为董氏补肾之要穴,用之可振奋先天元阳。此三穴皆归于脾经,故又有培补后天之功,如此相配自然使先天得补,元阳得充,其效倍增。此针方笔者多在肾亏阳虚证中配伍运用,其穴虽少而力宏,用之得当,阴翳自可消除,肾精阳气得复,脑神通畅。
3.3 振阳助神,心悟发微精、气、神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体系乃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命题。“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体现,其物质基础是“精”;“精”通过气化功能转化为“神”;阳气是“精”转化为“神”的动力;“神”的状态又是衡量“精”“气”状态的依据。而藏精之脏主要是肾,人体纳气之脏亦为肾。因此认为肾决定了精与气的状态,也决定了神的状态。肾脏功能正常,精贮充足,气纳有权,精得化神,神明畅达。
治疗精神障碍的脑神异常诸症,亦应从肾入手,抓住其生髓成脑之源,调节精化神的功能,使脑髓得充、精气调顺、脑神有根有源,不过不及,适度统御人体。尤其是在精神障碍的脑神康复期,补益肾精更加重要,同时应当注重气化问题。气是精与神连接的桥梁,气化是精气神相互作用的基础。只有气化功能正常,肾精才能转化为神,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4 健中通神,枢轴轮转
4.1 针刺健中,枢轴轮转清代名家尤在泾云:“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脾胃属土,主中央而斡四旁,运化水谷精微而奉养全身。今人饮食无节、思虑过度,极易伤及脾胃,导致中土失养、失调,枢轴运化失司,升降之职失常,致使心肺气火弥漫上滞,肝肾精血寒滑下郁,上热下寒,水火难济,百病乃起[6]。笔者治疗精神障碍时,以调理脾胃为根,凡病起中土,必宜从中气着手调治。故立“公孙七老健中方”使脾升胃降,上下斡旋之势复常,从而使肝肾之精血自然上润,心肺之气火顺降下敛,如此,则清升浊降、气旺神畅。因与医圣建中之法不同,故特以“健中”命名区别。
4.2 公孙七老,针方释义“公孙七老”穴是经多年临证经验总结所得,此针方主要承于金针名家王乐亭之“老十针”,并在此基础上稍作化裁而成。“老十针”共计七穴十针,七穴乃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皆为调理脾胃功能之常穴、要穴,均运用成熟,疗效肯定,故借“老”字冠名之[7]。笔者在运用时,在七老的基础上加用了公孙穴,并以其为协定之针方。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并别走足阳明胃经,内通于冲脉,为八脉交会之穴,通过阴维与之联通,宽中理气,直通上下。公孙为祖龙黄帝之姓,其位居中央,以土德统天下。于人身则在脾,象征祖德,故名曰公孙[8]。“公孙七老”,此方强健中气、轮转枢轴,从而使升降出入得调,脑神畅矣。
4.3 健中通神,心悟发微《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在腑合胃,脾胃互为表里。《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为腑,能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为脏,主运化及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脾神的指挥下,脾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能够促进胃受纳和腐熟水谷,使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输布于周身,使气血充盛,循道而行,全身组织器官得养,精气神十足。脑神和五脏神全依赖脾胃的补养,才能各司其职。脾胃健则五脏神和脑神得养,神畅形实。
精神障碍治疗中,欲畅通脑神,必先让脑神及五脏神营养充盛;若神气不充足,则无以为动。脑神和五脏神皆由精所化生。人体之精虽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但是在人体出生之前,是从母体汲取营养物质;在人体出生之后,则以脾胃水谷之精充养。水谷之精充盛,人体之精才能得到供养而充盛,脑神和五脏神才能有精不断地化生,从而达到精充神旺。因此,畅通脑神必以调理脾胃为根。
5 小结与展望
精神障碍的针刺康复治疗,当以恢复神机,调养脑神为原则。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从神论治”精神障碍,以调神、解郁、振阳、健中之道为理法心悟,四大针方为术式精要随证配穴、灵活运用,权衡标本虚实的程度,确定补泻手法,进行整体治疗,以平复机能,使脑神清明畅通。针刺“从神论治”精神障碍的治法组方和刺激手法仍在不断探索优化中,如心俞三神方就是从最初的心俞、体三神后又增加了头三神;神门穴也从普通毫针一般性刺激,后改进为从神门深透少海的长芒针强刺激;振阳方之腧穴刺激经临床试验证实非意指针颤手法无以为功;调神及解郁方中的背俞穴针刺方式更是多以笔者自创的特色“针纠”手法操作[9]为最佳等等。本文着重阐述针刺康复之思路,其他治疗精要暂不详述。
精神障碍类疾病依然是临床上的重大难题,现代医学对针灸治疗精神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仍缺乏十分明确的循证依据,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总结归纳各类精神障碍类疾病的临床证素,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如何将治疗效果的主观反馈与客观疗效相结合等,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