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疆地区油用芍药栽培技术*

2022-03-12刘江娜张爱萍张西英

新疆农垦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油用北疆芍药

刘江娜,张爱萍,张西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0)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属五桠果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花卉。传统芍药分为野生药用型、栽培药用型、栽培观赏型等。野生芍药分布于江苏、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在新疆也有野生新疆芍药、块根芍药的自然分布。传统芍药的价值主要是药用、食用和观赏,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木本油料作物的产业发展,油用牡丹籽油以其α亚麻酸(18∶3)含量高达40%以上,而备受人们关注。油用型芍药,是区别于传统观赏型、药用型芍药的新类型芍药,其集观光价值、中药材价值、食用价值及高端食用油价值为一体,是一项发展‘钱景’很好的生态产业和朝阳产业。油用芍药以种子结实率高、籽粒大、产籽量高为主要特征。盛产期的油用型芍药单产可达200 kg/667 m2以上,种子油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5%,其中α亚麻酸约占1/3,可直接用于高端食用油和调和油,长期食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的作用,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有很好的作用;与油用牡丹相比,油用芍药的草本特性更适合机械化采收,因此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成本,尤其适合在新疆进行大规模种植,其产业还可带动新疆的观光旅游产业、食品保健产业、养蜂产业、高档食用油加工产业、中药产业及特色乡村小镇建设等多种产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油用型芍药的种植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主要种植区集中在河南商丘、安徽亳州、四川中江金堂、甘肃平凉等地,截止到2017年已在四川、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推广种植油用芍药1.33多万hm2,其油用芍药产业,尤其是种植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1 品种特征

本研究选用的品种是引自河南省虞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油芍一号”,该品种即可以作为油料作物采收种子榨油亦可作为中草药收获根茎,还可作为观赏植被产生花海效应,株高1.0~1.2 m,叶片宽大,茎秆较细,适合机械化收获。作为油料作物,定植后第三年可采种籽,该品种每株分枝数为10~15茎,每茎有效荚果数可达3~6果,荚果有3瓣、4瓣、5瓣生也有少量的6瓣荚果,平均每个荚果的结籽数量为18~32粒,千粒重在200 g左右,种子平均含油量可达20%以上;作为中草药,该品种芍药苷含量可达4.5%~5.6%,药用价值高,根茎平均产量可达2 000 kg/667 m2以上,根条匀长,一、二级新产品率极高,如采取摘花处理可实现根茎增产50%左右。

2 生长条件

该品种极耐寒、耐旱、耐瘠薄,较耐热,适合在北疆无霜期达到80 d,≥10 ℃有效积温为1 800 ℃的地区种植,并产生正常成熟的种子。当遇到连续7~8 d40 ℃以极端天气,即进入休眠。同时耐瘠薄,抗杂草。

3 栽培管理技术

3.1 播前准备

深施底肥:栽植前结合犁地施足底肥,可施腐熟农家肥20 t/hm2、磷钾复合肥720 kg/hm2,犁地深度应保证在27~30 cm,翻伐均匀,前茬覆盖严密,不拉沟,不漏耕。

栽前整地:采用复式作业,减少作业层次,整地应尽量在夜间完成,防止跑墒。整地质量要达到“墒、平、松、碎、净、齐”六字标准,做到上虚下实。耕地前施二甲戊灵240 g/667 m2,作为封闭式除草剂进行喷施。

3.2 移栽定植

北疆地区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适宜栽植芍药,为了实现机械化田间管理和种子采收,采用滴灌平栽方式移栽,行距设定为1.2 m,株距为21.4 cm,保苗株数2 600株/667 m2,将分好株的芍药种苗以3~5 cm的深度进行栽植,表面覆盖4~5 cm的松土,定植2 d后可进行滴灌滴水,入冬前再滴一次过冬水即可顺利越冬。

3.3 田间管理技术

管理目标:抓全苗、促壮苗,合理水肥运筹,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中耕除草:整个生育期进行3次中耕,以利保墒和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气性及有效去除杂草。第一次中耕在4月下旬左右,深度16~18 cm,以后每隔15 d左右再中耕一次,中耕深度视土壤质地而异,做到不起泥条、不拉沟、不铲苗、不伤苗、不埋苗。中耕期间结合人工锄草2~3遍,彻底消灭护苗带、穴位杂草[1]。

肥水管理:油用芍药极耐干旱,在年降水量≥400 mm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结籽。但由于北疆地区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 mm,因此在整个生育期需滴水6次,随水施肥3次,头水需在4月15日左右完成,此时新梢迅速抽出、叶及花蕾初步伸展,中耕后随水施入磷酸二铵10~13 kg/667 m2,第2次在5 月下旬花谢后15~20 d内,施促芽肥,可施史丹利复合肥35~40 kg/667 m2,第3次在深秋之后,9月中旬植株孕育翌年花芽时追施史丹利复合肥15~20 kg/667 m2。

4 适当套种

该品种头两年长势较弱,根据北疆地区的种植习惯和自然条件可适当套种玉米、大豆和花生等作物,既不影响油用芍药的正常生长,还能有效减少杂草发生,亦可创造经济效益,以弥补种植该品种前两年没有经济效益的缺陷。一般油用芍药初植后3~4年才能见到效益并达到郁闭,在此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提高早期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效果,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新疆地区全程机械化的种植优势,可选用早熟大豆、早熟花生及鲜食玉米作为套种作物与油用芍药进行套种。

5 病虫害防治

由于北疆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因此油用芍药病害发生相对较少,病害主要以白粉病为主,虫害以蚜虫为主。

5.1 芍药白粉病

芍药白粉病主要以危害叶片为主,北疆地区油用芍药白粉病多发生在7月中下旬,多以隐蔽处枝叶、叶柄先发病,后扩展到整株。发病初期叶面产生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并向四周蔓延,连接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全叶布满白粉,叶片干枯,秋季霉层上密布小黑点(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方法:种苗选择过程中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在栽培措施上,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保证植株内部通风透光;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少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自身免疫力;药剂防治措施为:喷施25%粉锈宁国光三唑酮1 000倍液或者国光黑杀(烯唑醇)2 500~3 000倍液防治。尤其注意清除越冬菌源。

5.2 蚜虫

5月中旬,蚜虫吸食叶片的汁液,使被害叶卷曲变黄,幼苗长大后,蚜虫常聚生于嫩梢、花梗、叶背等处,使花苗茎叶卷曲皱缩,以至全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可用40%阿维菌素2 500倍或50%灭蚜松乳剂1 000~1 500 倍液喷杀;也可保护蚜虫的天敌,如七星瓢虫、食蚜蝇、草蛉等,达到以虫灭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6 种子采收

北疆地区芍药种子成熟一般在9月中下旬,芍药种子大部分成熟,果荚颜色由绿变黄再发褐,掰开果荚后,芍药籽为浅褐色且内无黏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间以上午10:00以后为宜。果荚采收后,堆放于室内或干燥、通风的阴凉处,堆放高度不超过15 cm,每天翻1次以防发热霉变,7~10 d后,果皮自然裂开,清除空果荚和枝叶等杂物,确保种子含杂率控制在0.05%以内以备榨油用。如作种子用,不可在水泥地或柏油路上高温暴晒,以免发芽困难。

猜你喜欢

油用北疆芍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北疆博物院建筑初探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
油用牡丹在园林中的运用
北疆纪行
河北省油用牡丹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