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一体化结构零杆最优理论
2022-03-12王寿生
王寿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引言
目前,大量建设的地下建筑物有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综合管廊、地下隧道等。综合管廊改变传统直埋方式,避免了重复施工、减小环境影响、增加管线安全性等。然而,单独的综合管廊建设存在协调管理难度大、维护成本高、易与各地下建(构)筑物冲突的问题,导致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1]。
城市地下隧道在城市核心区作为连接各地块的交通动脉,往往需要连接各个地块地下二层,甚至地下三层,导致了隧道整体埋深较大,覆土往往达到6m以上,需要设置空腔减小覆土荷载。文献分析认为利用空腔设置管廊能有效减缓地面沉降及不均匀性[2]。地下空间资源如采用一体化方案,巧妙地将空腔充分加以利用,与综合管廊共同建设,形成枢纽型地下结构,不仅节省了造价,更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城市众多基础设施建设期过长的痛点。
在一体化设计方案中,中隔墙根据受力模式,可以分为拉杆、压杆以及零杆三种状态。实际工程中,三者皆有,主要与各个构件之间的刚度比相关,各有优缺点。压杆状态下,顶板与中板共同受力,形成转换体系,能优化顶板厚度但增大中板厚度;拉杆状态下,能优化中板厚度,但中隔墙作为竖向构件主要承受拉力较为不利,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损坏;零杆则集两者优点,后文详细分析。
目前,国内地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如珠海市横琴第三通道工程、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环廊工程[3]、南京某地铁区间隧道与综合管廊合建工程[4],但鲜有对结构优化设计的分析总结,本文以义乌老城区更新区块地下环路工程为实际案例,对一体化结构板厚进行优化分析,提出“零杆最优理论”,探索一体化体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
1 工程概况
义乌老城区更新区块地下环路配套工程主要包含地下环路、综合管廊、地面道路及排水、海绵城市等,地下环路沿市政道路布置,首尾相连形成一闭合环路,单向三车道规模,逆时针交通组织,全长约2.0km,主要布置于地下B2层。地下环路上方设置环路通风道以及管廊,管廊的设备房间在局部节点结合环路的设备房间集中设置,为单孔双层暗埋箱涵结构,平均覆土约3m。结构净宽10.9m,地下一层净高2.5m,地下二层净高4.2m,标准断面如图1所示。结构尺寸如下:顶板800mm,侧墙800mm,底板1000mm,中板500mm,中隔墙300mm。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结构安全等级一级,采用C35混凝土,底板下为中微风化岩,采用天然基础。
图1 一体化结构典型断面Fig.1 Typical section of co-construct structure
2 结构优化分析
双层箱涵结构根据其荷载形式,主要有三种受力模式。其一,以顶板、侧墙及底板形成的矩形箱涵为主要受力体系,中板及中隔墙作为附属结构依附;其二,以中板、侧墙及底板形成的矩形箱涵为主,顶板可优化缩减至最薄,使得中板完全起转换作用;其三,介于两者之间。受力模式与荷载分布亦相关,本地下结构荷载主要包括:结构自重、吊顶装饰(1.5kPa)、顶板覆土(54kPa)、侧向土压力(51~173kPa)、水浮力(120kPa)、地面超载(20kPa)、管廊活载(5kPa)、侧向活载(10kPa),并根据地勘报告施加侧向弹簧及底部弹簧。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受力体系关系到结构整体工程量。
结合工程经验,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在控制各层板处于最优配筋率、不采用抗剪箍筋的条件下,得出满足给定荷载条件下(3m覆土、顶板考虑20kPa车行荷载)保证结构满足承载力及裂缝要求的板厚,并绘制顶板厚度、中板厚度-中隔墙轴力关系图,如图2所示。
图2 板厚与中隔墙轴力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plates and the axial force of middle wall
从图2可以看出,中隔墙轴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中板厚度增大而增大,随着顶板厚度增大而减小;当顶板厚度较大时,顶板厚度的增大对中隔墙轴力影响较小,因为顶板刚度大,此时中隔墙基本处于完全受拉状态。
从图3可以看出,当顶板厚度较小时,结构中板为转换板,尺寸较厚,中隔墙处于受压状态;随着顶板厚度增加,中板受力减小,尺寸也相应减小,在顶板厚度为800mm时,中隔墙处于零杆状态,即轴力接近于0,此时整体断面混凝土量最小;随着顶板厚度进一步增大,中板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且中隔墙处于受拉状态。就受力而言,应尽量减少混凝土构件轴心受拉情况,就混凝土用量而言,顶板厚度增加导致成本相应上升。从图4可以看出,混凝土量随着中隔墙轴力的增大呈V字趋势,在中隔墙轴力接近0时达到最低。
图3 顶板厚度-混凝土量关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top plate and the concrete quantity
图4 中隔墙轴力-混凝土量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axial force and concrete quantity
图5 给出了中板的最小厚度同时也是最优厚度,当中板承担起转换板的作用时,混凝土用量不断上升。从图6中可以看出,中板厚度/顶板厚度=0.5时,总混凝土量最低,同时该点也是中隔墙受力为零点,即零杆最优点,该数值为设计提供了初步估计依据,仍需要根据覆土厚度、地面超载情况进行调整。总体而言,通过定量计算分析可以得出,在中隔墙轴力为0kN时,结构总体工程量最低,即零杆最优理论。
图5 中板厚度-混凝土量关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ckness of middle plate and concrete quantity
图6 中板厚度/顶板厚度-混凝土量关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ckness of middle/top plate and concrete quantity
在零杆最优状态下,中隔墙与侧墙净距离分别为1.7m(单舱最小净宽)、3.0m、4.3m(给水及电力单舱净宽)、5.5m(结构中心位置)时,轴力分别为49kN(拉)、11kN(拉)、-7.5kN(压)、-13.8kN(压),如图7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除极端最小净宽状态下受力稍大,基本可以认为中隔墙受力变化不大,仍处于零杆状态,故中隔墙可以自由布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图7 中隔墙净距与轴力关系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nce of middle and side wall versus axial force
3 结语
双层箱涵结构地下一层中隔墙受力为零时,整体混凝土量最小。同时,零杆最优状态下,顶板、中板的变形相对一致,故中隔墙的调整对结构影响小,中隔墙可以自由布置,提供了灵活的地下空间。本文探索的一体化体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