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引领一流纺织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2-03-12王建坤张淑洁李凤艳荆妙蕾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纺纱一流纺织

王建坤,张淑洁,李凤艳,荆妙蕾,张 毅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高等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传统专业教学,特别是工科类课程,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训练,对思政教育有所忽视,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之间不相统一,甚至出现割裂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校现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2]。2019年10月,教育部启动首批一流课程认定,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这一文件的发布确立了思政教育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总目标[3]。

自2016年始,我校(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团队依托教育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以思政建设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建成了“纺纱原理”“纺织与现代生活”(国家级)、“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纱工艺设计与纱线质量评定虚拟仿真实验”(市级)和“纺纱认识实习”“织物图案设计”(校级)等一批一流课程,形成了思政引领课程教学新模式。

一、思政引领一流纺织课程建设

根据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确立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设计思政矩阵,收集积累思政教育案例,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促进、理论实践相统一、考核评价多模块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育人教学方法,将思政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制定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路线图

1.确立思政教育目标,建设一流纺织课程

广泛邀请纺织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及时了解行业科技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并依据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将我国在纺织领域的发展、地位和最新应用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确立了“强化国家意识、传承民族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的课程思政目标。例如,在“纺纱原理”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中,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传播现代纺织前沿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情怀紧密结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的综合培养。

2.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教材与线上微视频。例如,在《纺纱原理》教材中设置了智能纺纱、纺纱原料的回用与环境保护、梳理技术的发展与高产梳理机等前瞻性专题,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热点和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4];在教学视频中,系统梳理纱线成形过程中纤维集合体受力、运动及变形等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对知识点进行“重点、难点、问题、突破”的结构化处理,制作了60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微视频,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例如,“纺织与现代生活”课程依托我校百年纺织学科优势,整合最新纺织科技成果与我校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聚焦现代纺织在工程与艺术、科技与时尚的交叉融合,围绕纺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鉴别、功能与时尚凝练知识点,精心打造每一讲教学视频的题目与内容。包括男耕女织——纺织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棉毛丝麻——认识纺织纤维、绫罗绸缎——纺织面料的风格与应用、功能服装——点亮美好生活、生态纺织——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传统图案——感悟中国文化DNA、纺织复合材料——太空探究时代离不开的材料等,形成了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功能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文化。

3.设计思政案例矩阵,形成思政教学大纲

以“纺纱原理”课程为例,依据课程知识、能力、思政教学目标,收集积累思政教育案例,恰当把握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设计了以9章内容为列、8个思政点为行的课程思政矩阵(如表1所示),明确了各章节要融入的思政内容,形成思政教学大纲[5]。

表1 “纺纱原理”课程思政矩阵

此外,还根据具体内容,收集生动感人的思政教育案例。如在讲授细纱相关内容时,结合前纺织工业部郝建秀部长创建“细纱工作法”提高生产效率,从一名普通纺织女工成长为新中国部长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在讲授智能制造及其在纺纱领域中的应用时,重点介绍我国在纺织设备智能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学生一起观看我国经纬纺机全流程智能纺纱视频,感受我国智能制造发生的巨大变化。真实生动的案例提高了课堂温度,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

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落实人才培养任务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促进、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思政育人教学模式。如在“纺纱原理”课程的回用原料选配教学中,教师在线下课堂讲授原料回用的原则和方法,要求学生线上学习“生态纺织——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微视频;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布置 “纺纱原料的回用与环境保护” 专题讨论,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结合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等新发展理念完成作业,课内分组汇报,讨论点评;在创新实验设计课中设置环保纱线开发专项,多名学生基于废纺和回用原料开发的纱线获得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国内专业赛事大奖。

5.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检验全程育人效果

建立思政教育融入“在线学习+专题汇报+课堂讨论+期末考试+实践专项”的多模块考核评价机制。线上学习模块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学习时长,要求学生先自己总结,教师再查看后台数据,督促学生诚信做人;期末考试模块要求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专题汇报、课堂讨论考察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实践专项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二、纺织一流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纺织一流课程群在线运行以来,选课学校与上线学习人数逐年增加,受到多所学校的认可与学习者的好评,在传播纺织前沿知识、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自信等方面成效显著。

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河长制由此迈出关键一步,既一段一长,分段负责,又以全局观念统领,从全流域出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推进河湖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1.应用情况

(1)“纺织与现代生活”于2019年1月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在线运行13个学期[6]。该课程作为我校纺织类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必修课,每学年秋季学期开设,6学期共有约2 050人在线学习;作为全校任选课每学年春季学期开设,7学期共计近1 400人在线学习,学生来自所有专业和年级。另有兰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等全国117所学校的学生选课,12 000名学生在线学习了该课程,优秀率为85.0%,总体满意度达97.7%。2018年8月该课程在“智慧树”平台向社会免费开放,2021年1月入驻“学习强国”平台。

(2)纺纱系列课程由多门课程组成,其中“纺纱原理”于2021年1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自2013年9月在“爱课程”平台开放学习以来,选课学习者遍及全国[7],在线学习人数达3.3万余人,参与论坛发帖互动近4.6万人次。2019年8月,“纺纱原理”与“纺纱认识实习”课程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及学习通移动平台上开通,每学年有约240名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利用线上讨论、留言、提问及线下课堂投屏签到、选人、抢答、加分等互动环节开展混合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及课堂参与互动的积极性[8]。以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为例,学习通平台开设10个班,学习访问量达25 550人次,任务完成量达100%,每人平均视频观看时长1 050分钟,每人平均访问量达101次。2021年1月,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录制了60个授课视频。自2019年秋季学期,市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纺纱工艺设计与纱线质量评定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投入使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两届共16个班约400人开展了在线学习。

(3)编写并出版纺纱系列教材,其中《纺纱原理》新版教材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每年约10个班200名学生选用,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成绩大幅提高,平均分超过85分。其他纺织类高校,如中原工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的纺织工程专业也选用了该教材。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郁崇文,以及其他使用该教材的教师给予了该教材高度评价,认为该教材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拓展专题在内容上具有前瞻性与开放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该教材于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此外,作为“十二五”国家级与“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纱工程》与《新型纺纱技术》分别是纺织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硕士研究生教育专用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思政育人效果凸显

依托纺纱系列课程,近五年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有3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提交作品近290份,获奖作品110份,其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7项,参赛人数与获奖学生人次均名列各参赛高校前茅,检验了思政育人效果。其中作品“基于废纺的抑菌除臭可降解菱形花式纱”“具有抗菌阻燃功能的低熔点纤维增强废纺纱”分别获第十届与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特等奖。在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学生作品“香蕉纤维绿色脱胶和纺纱”获得国家级银奖。

依托“织物结构与设计”和“纺织品图案设计”一流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在“红绿蓝杯”第十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在中国国际面料创意大赛中获得省部级优秀奖3项,同时获得大赛优秀组织院校奖;在“海宁家纺杯”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省部级入围奖6项;在全国毛纺年会暨“唯尔佳”优秀新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首届“明远杯”国际家居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佳作奖1项;在“James Fabric杯”图案类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1项;在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优秀奖4项。

2019年12月在我校召开了全国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交流会,教学团队负责人在会上发言,介绍我们思政引领课程建设、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做法,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时还受邀到内蒙古工业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讲座讲学,主动走访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与学校师生交流互动,为新疆地区的纺织教育提供服务。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1.思政引领一流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精神,提出了“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内容、设计思政矩阵与案例、形成思政教学大纲、实施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方法”的思政引领课程教学的思路与做法,建成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一流课程,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思政内涵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深入挖掘专业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了将课程专业知识与行业热点、社会责任、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紧密结合的教材、视频、讨论专题、实践专项等多维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出版了将经典理论与现代最新成果深度融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的课程思政优秀教材《纺纱原理》,以及系列规划教材《纺纱工程》《新型纺纱技术》等;将共性纺纱理论整合创新,高度凝练,录制了“纺纱原理”微视频60个;聚焦现代纺织在工程与艺术、科技与时尚的交叉融合,围绕纺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鉴别、功能与时尚凝练知识点,拍摄“纺织与现代生活”微视频30个。将思政内涵融入教材和线上授课视频,更新教学内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思政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

设计了能够将思政内容恰当切入课程章节的课程思政矩阵,收集整理了相关教学案例,实施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促进、理论实践相统一、考核评价多模块”的思政全覆盖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思政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提供了范例。

四、结语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我校纺织类课程教学团队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通过确立思政教学目标、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形成思政教学大纲、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实现了思政引领一流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纺纱一流纺织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澳洋纺织
中国纺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纺织机械行业新标准4月实施
广西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新型纺纱“魔术”的数字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