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减去教育的“异化”

2022-03-12黄天云

师道 2022年1期
关键词:异化双减竞争

黄天云

“双减”政策落地,剑指之处,首当其冲的,便是当下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其新作《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阐述了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新的异化越来越多地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罗萨对新异化的定义是:人们自愿地做某些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细心反思可以发现,教育焦虑便是“异化”最突出的体现之一。多少家长,被这种焦虑裹挟着做出多少本身不想去做的决定,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这样做,不随波逐流,就很可能会落后别人一步。

当然,当下这种焦虑还并不具备“普遍性”,仅在经济发达地区愈演愈烈。但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焦虑的蔓延,势必随之而来。教育焦虑急剧蔓延的态势,带来的是巨大资本的涌入,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迅速膨胀。资本依托焦虑氛围赚得盆满钵满,继续贩卖焦虑,家长与孩子们措手不及、叫苦不迭。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焦虑”与资本增殖挂上了“巨钩”,资本成了催生社会焦虑的“工具”。“双减”的矛头对准的,便是这种“社会新异化”。

这里涉及“双减”绕不开的话题:“双减”旨在减负担、减焦虑,但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考”,依然雷打不动。有不少人认为,竞争还在继续,谈“双减”有意义吗?其实深入地剖析下去,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双减”政策并非反对“竞争”。“双减”并没有减掉高考,在现阶段,高考地位也不可动摇。但这并不妨碍“双减”政策的执行。因为“双减”的最大目标,不是减掉竞争,而是减掉无底线往前延伸的“过度竞争”。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最大的任务是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如合作、社交、探究等发展性素质的提升。但长久以来,来自高考的竞争焦虑无限往前蔓延,以致初中、小学、幼儿园甚至胎教都在竞争。这是完全违背教育规律的,倘若放任不管,它将彻底挤掉孩子应有的成长空间,让孩子一出生就置身于选拔与筛选的焦虑之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必须争取符合筛选指标里面的“优秀”,落后了一步就意味着在起跑线上输了。“只要成绩好,便一切都好”,这是“唯成绩论”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主要追求。于是,所有与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相关的东西,都变得无关紧要了。把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筛选”压力下放下来,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双减”政策的实施,会给我们的家校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换句话说,“双减”政策在提醒我们做什么?其实从政策的动向和落实上,就可见一斑。

1. 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回归。长期以来,由于校外各种培训机构虚假的繁荣与刻意的引导,许多家长错以为校外培訓能帮自己解决孩子在课余时间的一切教育任务。日出送孩子出门,日落送孩子补习,月上中天孩子才到家,到家即是洗澡睡觉,亲子间的沟通少之又少。家庭仿佛成了孩子的一个“长期宾馆”。更有甚者,孩子的周末时间也不放过,一样是课程满满。可怕的“起跑线”焦虑,挟持着孩子与家长们在时间与经济的巨大压力下不断“旋转”。家长角色俨然异化成了“保姆”“服务员”。校外学科培训占满了孩子的生活空间,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自由的空间。家长连面对孩子的时间都被剥夺,又谈何家庭教育?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下滑得厉害,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双减”治的便是这种异化的家庭教育的“病”。让家长重新回归家庭教育的角色,让亲子之间有充裕的时间共处,让家长能真实地感受孩子的变化,不单单只是成绩上的变化,更有身心上的变化,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否则,有的只是压迫和隔阂。“双减”也降低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任务系在校外培训机构上的“惰性”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依靠。要想让孩子健康,父母的自身也需要修炼。并且,这个过程不可代替。

2. 呼唤学校高效课堂的建设。我们不得不承认,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做了本应由学校做的事情,并在某些方面比学校做得更好,如“高质量个体化教学”。繁荣的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让区域内学校的学生成绩有了很好的提高,这对推行“教育均衡化”的当下来说,俨然是一种“教育不公平”。更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多的培训机构,可以“坐享其成”;较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及格,甚至还要被冠以“教学质量低下”的名号。非常典型的“马太效应”就这么体现出来了。

不断探索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本应是学校永恒追求的主题。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参与,使得这个主题追求不再纯粹,甚至对高效课堂的追求也缺乏了动力。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否真的来源于其课堂建设成果,基础教育改革有没有真正落实到这些学校课堂教学当中去,其因果论证也变得扑朔迷离。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双减”政策的贯彻实施,必然会催动新一轮的课堂革命,大浪淘沙,淘尽许多浮于表面、经不起验证和推敲的所谓“课堂改革成果”,留下真正值得学习和推广的“高效课堂”,催动教学方式、方法,乃至教学设备的新一轮提升。这对学校来说,必然会是一个新挑战、新机遇。

3. 还孩子以更大、更弹性的生长空间。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发展性、个体差异性、不平衡性的特征。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早慧,有些孩子晚成,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结论告诉我们不必太过纠结孩子的起跑线问题。但当下“过度竞争”的基础教育态势,似乎已容不下“晚成”的孩子。教育“内卷”之下,每个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必须“早慧”,不够早慧的,便被认为是差生。这样功利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伤害。基础教育的任务,应是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某一部分孩子的成长,但既然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它就理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接受孩子们身心发展速度上的不一致。学校、教师、家长须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孩子自己也没必要因“跑得比人慢”而自卑、自弃。

教育,是一门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尤其是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实,是对家长、教师静待花开心态的呼唤;是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的生长多一些可能性,而不是全都走在成绩的“独木桥”上;是让孩子们有时间与空间去发现自己的兴趣,觉察自己的志向。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黄圃镇马安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异化双减竞争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竞争的合适位置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