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2022-03-12黄培红
黄培红
从事幼儿教育专业的30年间,时间被浓缩为分不开的一幕,拉开一看,其实有一些静悄悄的声音深深影响了我,如同花开,无声而有形。
从前慢
工作后的第3年,我向《幼儿教育》杂志投稿,很快便收到了“用稿通知书”,那是一个见字如面的时代,手写体的书法传递着人情的温度。当文章被刊登时,虽然被修改为“豆腐干”,但细读起来,字字珠玑,玲珑可爱,所以我的心里一直留着温暖与感谢:编辑是未见面的老师。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木心的《从前慢》描述了那个车、马、邮件的时代。而我,懵懂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手写的文字、高高的邮筒开始的,《幼儿教育》杂志寄给了我,一把有专业温度的钥匙。
稿件的第三种样态
后来,我成为了妈妈,《幼儿教育》杂志也有了父母孩子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最近关注区”让我有一吐为快的冲动。《透视“懒孩子”现象》这篇文章就是在那样的状态下写成的。写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投给《幼儿教育》杂志。
很多天过去了,在喧闹的幼儿园活动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杭州的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她介绍自己是《幼儿教育》杂志的编辑。第一次接到編辑的电话,感觉深刻而神奇,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稿件有录用与非录用两种结果,而电话沟通让稿件有了第三种样态,即进一步修改与转化。记得编辑这样和我讲述文章修改的建议:“黄老师,文章观点非常好,但是我们的读者大部分是家长,所以我们需要站在家长角度,一层一层地为他们解读文章理念……”
“一层一层”,关于“逻辑凸显”的修改建议被如此“温柔而具象”地表达。编辑有一双“慧眼”,寥寥数语便提炼出3000多字的主线;编辑也有一颗“慧心”,熨帖一位投稿者“忐忑”的心灵,理清她纠结缠绕的思绪。我非常幸运,能再次遇见《幼儿教育》杂志的编辑老师,也因此遇见了宝贵的“他者视角”。
这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有时是文章话语表述上的小小改变,有时是文章画面感的建议,有时是关于一个小标题的推敲,有时是用幼儿语言、家长语言、教师语言交融讲述一个观点……
在一遍遍的修改与转化中,我倾听到了儿童成长的秘密。在媒体信息时代的嘈杂声音中,我学会了将跳跃的信息置于静态的文字中,用家长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看见”走向孩子心灵的路径。
静默导师
后来,因写作信心的支持,我考取了国家公费研究生,进入了一个更抽象、概括的理论世界。
有一次,在“职后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考场,我遇见一位应试者,其中一个题目是:“可以介绍一下你最近阅读的幼教类书籍吗?”那位年龄略长的乡村教师犹豫了片刻后神情一亮:“我最近读过《幼儿教育》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当她把“杂志”等同于“书籍”时,作为评分者的我是忐忑的,因为应试者“浅读”了题意。但紧接着,这位教师从杂志上的家庭故事展开,自然而然地将个人体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自如地进入到正确的题意之中。
回忆乡村教师面试的场景,我热泪盈眶,它是我们专业起步时的缩影,对于一名一线教师来说,读懂一篇文章,即遇到了一位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静默导师”,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滋长。回想起乡村教师在紧张、陌生、充满竞争感的考场神情一亮的那个瞬间,我想,应是智慧安定了心灵。
回首时光,我深感幸运遇见了《幼儿教育》,它非常“广大”,立足于儿童广阔无垠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的编辑们“尽精微”之职,发现作者与读者之间微妙的心灵联结,用文字将他们聚合在书香、墨韵、画美的思想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