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奔向大海
2022-03-12章红
章红
办刊宗旨是一家刊物的定位与目标,各项工作都依据并围绕其展开。幼教实践指导类杂志的宗旨似乎很简单:对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起到专业指导作用。而要清晰地认识这个宗旨,并有效地予以落实,并不简单。在我的记忆中,这个问题是逐渐清晰起来的。
1以问题为导向,以读者和作者的期待和可能为依据
我到《幼儿教育》杂志工作时,经过几代编辑的努力,《幼儿教育》的内容逐步丰富,既有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有经验总结、活动材料提供和活动方案以及教师情感抒发类的栏目。随着同类刊物纷纷同质化,如何创新、怎样脱颖而出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调查研究。
当时的编辑部负责人李运庆、蒋有为以及浙江教育报刊社的分管领导和浙江幼儿师范学校的分管领导经过讨论,决定组织一次较大范围的读者调查。读者调查中的一个反馈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研究与探索》是每期刊物的打头栏目,也有重点文章,可是一线教师并不细看这类内容,有的教师在访谈中直言不讳地说不怎么看这些文章。怎么办?是简单地根据读者反馈来考虑削弱这个栏目,还是等待读者慢慢理解这个栏目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另一个反馈结果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一线教师比较喜欢看经验总结、活动材料提供和活动方案类的文章。这类内容一线教师拿来就可以用,看了就知道“怎么做”,而他们对于阐述“为什么”的理论文章却不甚感兴趣或来不及仔细研读。理论研究者擅长理论研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和实践应用。
接受理论告诉我们,读者和作者的期待和可能是认识和落实办刊宗旨的基本要素。根据实际情况细细体察这两个要素,我们即可知晓,应该因时而易、顺势而为,把读者喜欢的和不那么喜欢的内容结合起来,把理论工作者的成果同实践工作者的需要及其阅读的前理解经验结合起来。思考的路径清晰了,接下来考虑的便是怎么在理论和实践这两类文章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在以前的“六一”专栏和各种专辑的基础上,我们自觉地以某个专项课题为线索,组织相关内容的稿件,形成了与专项课题有关的专栏。它同杂志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是互补的,而不是冲突的。在专栏中,既有专家的理论文章,也有活动方案以及相关的经验总结和反思。读者既能把它们拿来就用,知道“怎么做”,也能知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
专栏开辟之后,得到了读者一定的认可。那么,怎样进一步办好专栏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专栏的性质去认识。专栏对组稿要求更高,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来稿,必须主动捕捉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意义的研究课题;必须开阔视野,从全国范围主动发现值得发掘的课题。为此,我们主动介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直接了解他们的研究过程,发现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向和专项课题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把一线教师的需要反馈给课题组,使我们约到的稿件更符合读者需求。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也得到了老主编罗韬、审刊专家严刘祜先生的赞赏。
2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
曾几何时,幼教领域中各种观点和理论流派、课程模式层出不穷。有些读者期盼有一种最理想、最前沿的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或者把某种课程模式直接照搬过来。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读者的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一种理论可以应用于多种实践,一种实践必然蕴含着多种理论。人类的探索孜孜不息,正是因为对真理的认识没有止境,是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实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必然要求理论探索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由此可见,试图以一种理论或模式统领所有的实践是不切实际的。
认识清晰之后,我们慎重处理稿件。欧美国家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先个体后集体”,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是“先集体后个体”。这种差异是同社会文化直接相关的,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我国能够站起来和强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学前儿童个体差异很明显,教育时必须注意他们的个性化需要,但随着他们的成长和逐步融入社会,他们的集体意识也需要增强。为此,我们既要学习多种理念中的合理部分,也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优势。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化,也是我们处理稿件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曾同我长谈数小时,关键词是“两个转化”。她认为,我国的幼教实践工作者队伍很庞大,涌现出了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可喜的经验性成果;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发展,理论研究者的队伍不断扩大,理论探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理论转化为实践和实践转化为理论的工作相对滞后。陈鹤琴、张雪门等前辈的探索已为我们指明了路径,只有在“两个转化”上下功夫,才能进一步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赵寄石教授肯定了我们开辟专栏的作用,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此,我们不但重视高校的科研课题,也重视实践中可能转化为理论的经验性探索,主动帮助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建立联系。
3团队建设和编校质量提升
《幼儿教育》杂志的编辑是由浙江教育报刊社和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两家单位的人员组成的,增强凝聚力、维护团结是办刊的基础。在当时的浙江教育报刊社领导和浙江幼儿师范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利用熟悉读者需求、了解作者特长的优势,提供了杂志以外的资料。这些资料满足了幼教实践工作者的需要,也因此而改善了办刊的物质条件。
坚持质量取胜是编辑部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此每期刊物的评审员意见都受到了全体同仁的高度重视,严刘祜先生、罗韬老主编以精深的学养和文字功底全面地评价每个栏目、每篇文章;从全国各地聘请的几位特级教师、幼教行政人员和教研员,侧重于评价刊物内容对于幼教实践的指导意义。评刊意见成为制度化管理的基础和原则,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几任主编、副主编以及主管领导,一以贯之地清正廉明、率先垂范。编辑部同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有的老编辑把已经熟悉的业务移交给新编辑,自己去开辟新栏目,重新熟悉新业务;有的老编辑任劳任怨,不仅承担编辑业务,还承担登记来稿、分发稿件的烦琐工作;美编一次拿出精心設计的10份封面样稿,作为下一年度的封面设计方案,供大家讨论、选择;每个编辑外出组稿,不但想着自己的任务,还主动帮助其他编辑约稿。每每回想起当时团结奋进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在几代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育》被评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华东地区最佳期刊。
我们不但把团结合作的精神融入编辑部,也渗透在与同类期刊编辑部的关系处理中。我们曾经到北京与《学前教育》杂志各岗位编辑对口交流,把自己的办刊理念、设想和具体做法直陈无遗。《学前教育》杂志老主编当着北京教育报刊社领导的面感慨地说,虽然刊物之间客观上存在竞争关系,但我们编辑之间却是好朋友。我们与南京的《早期教育》、长沙的《学前教育研究》等编辑部也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孙岩曾经几次同我谈到: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有力量。回望在编辑部工作的岁月,孙老的话语又一次回响在耳边。我们的工作要取得进步,唯有以宽广的胸怀拥抱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汲取一点一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以奔向大海的气势勇往直前。
回顾在编辑部工作的历程,我认识到:对办刊宗旨的清晰认识和落实,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读者和作者的期待和可能为依据,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读者的内在需求;要以冷静理性的历史观和哲学思维,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刊方针;要以制度化管理和领导者率先垂范的引领为基础,打造团结协作的团队;要以宽广的胸怀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