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一座海岛,带着无数故事沉入海底
2022-03-12张建松
张建松
在外行人看来,乔迪斯·决心号从海底钻取的灰黑色辉长岩岩芯,实在其貌不扬,在科学家眼里却如获至宝,一群人每天围绕着岩芯忙个不停。有一天,我好奇地用他们经常使用的电镜,看了一眼制成薄片的辉长岩,当时就被惊呆了。
电镜下的辉长岩,五彩斑斓,灿若惊鸿、美若天仙,摇曳而缤纷。电镜仿佛是魔镜,将一片其貌不扬的岩石,瞬间脱胎换骨、点化成仙。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根据成因,地球上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辉长岩是一种粗粒结晶结构的岩浆岩,主要由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此外还可能含有角闪石、橄榄石、黑云母等成分,是深部洋壳的代表性岩石之一。岩浆岩是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漿浸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喷出海底的熔岩遇到海水骤然冷却,时间极为短暂,矿物颗粒来不及结晶成较大的晶体,因此结构都非常细密,颗粒一般都小于1毫米,岩石学家称之为微晶或隐晶结构(玄武岩就是一种具有隐晶结构的岩石)。有时,偶尔也可能见到几个基性矿物的大晶体,称之为斑晶。
如果同样的岩浆,在海底以下一两千米的深处慢慢凝结,其晶粒就有充分的时间生长,可以达到几毫米大小,形成粗粒结晶结构,这种缓慢冷却形成的岩石,虽然成分与玄武岩相同,但结构全然不同,岩石学家就称之为辉长岩。
虽然我这个外行,完全看不懂辉长岩照片里哪种颜色、哪种结构代表哪种矿物,更看不懂矿物的结晶程度、相互关系以及矿物组合在空间上的相互配合方式,但我喜欢将这些岩石色彩缤纷的照片,上下前后、颠来倒去地仔细品读。常常会从杂乱无章的图片中,品读出几分神似的抽象画。
第一次读出来的画,是在一幅以灰和白为主色调的辉长岩图片中,点缀着几块土黄色、靛蓝色、粉红色的图案,十分醒目。我将照片向右旋转一看,土黄色的图案看上去神似一只小狗的剪影。再将照片左右镜像颠倒看看,小狗的旁边还有一个深褐色的色块,看上去像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太湖石左边的留白处,还有一条蓝色的丝带垂了下来。整体裁减下来,就像一只小狗在有太湖石的假山公园里游玩。
大自然如此神奇,越看越像,令我惊叹不已。亚特兰蒂斯浅滩的辉长岩照片有许多都以灰色为主色调,看上去很像干涸的沙滩上无数的沙砾。这些沙砾中,散落着大大小小、不同结构的色块。有的像埋藏了一条红色的长鱼,有的像爬出了一条史前百足虫,有的像沙滩上飘来的几片美丽落叶,有的像古树边掉落的一段枯桠,有的又像长出了一片美丽的深秋灌木丛。
每当读出这些辉长岩的画,我总是禁不住地遐想:科学家研究发现,亚特兰蒂斯浅滩曾经是一座海岛,一度高出海平面1000米以上,后来由于热沉降作用才沉入海底700多米。这些辉长岩画是不是记录了亚特兰蒂斯浅滩曾经的面貌呢?曾经的这里,一定如这些辉长岩照片中的一样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吧。
有一天晚上,在安静的房间里,我将一张已经看过无数遍的十分杂乱的辉长岩照片,在电脑中挑出来再仔细浏览。突然,在一片深灰色的图案一角,我看到了一张抽象的脸。它戴着一顶镶着白色图案的高帽子,眉眼之间散发着诡秘的气息。再仔细看,这张脸的下方,还有另一个干枯的身影,与它如影随形。在它们的身后,还有几个张着大嘴的怪物,就好像毕加索的抽象画。
突然读出这幅辉长岩画,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无意中窥见了什么深藏海底不可说的秘密。正当我毛骨悚然的时候,决心号上自动调节船体位置的推进器突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令我惊出一身冷汗。
科学家根据研究推测,地球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超大陆。这些超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最年轻的叫盘古超大陆。在距今2.5亿~2亿年前的三叠纪,盘古超大陆发生裂解,分为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和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大约1.8亿年前,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又发生裂解,分离的块体纷纷向北漂移,如南美板块、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等。印度洋就是在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解体时,随着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而形成的。在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的亚特兰蒂斯浅滩又曾发生过什么呢?当灾难来临的那天,是一幅什么样的恐惧景象呢?透过辉长岩画,我仿佛能看到冰山一角。
当然,还有很多辉长岩的画,即使什么都不像,也是一幅幅非常美丽的装饰画。或是古朴的岩石画,或是民族风的扎染画,或是现代的抽象画。大自然如此神奇,常常超乎人类的想象。
岩石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产物,形成和稳定于一定的地质环境。每当地质环境改变,岩石也将随之改变。科学家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岩石,来窥探地球发展和演化过程的蛛丝马迹。从辉长岩的画里,我仿佛看到了神秘的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