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临安的歌舞与杂剧
2022-03-11曹晓波
南宋临安的歌舞与杂剧,除了瓦舍勾栏,还有社火巡游、大小堂会。其中最具规模的,要数官家堂会,优伶阵势大,还出自修内司教坊调教,演艺比瓦舍勾栏上乘。
演歌舞与杂剧的优伶,有优与伶之分。优,即优人,也称俳优(音pái yōu),其中有插科打诨的“付末”,装痴卖傻的“付净”。演出时,往往是单口或双口以讽刺时弊为多。有关这一类,本“专栏”已有过文字,不再累赘。如今的日文中也有“俳优”一词,音haiku,专指以取噱见长的语言类演员,与南宋类似。此外,唱、舞俱佳的优人,更为雅致,这一类以女子为多。
伶,就是乐工,有独奏、合奏的,也有为歌舞、杂剧配乐的。若以乐器来区分,大致有十六种(不少种类还可细分多种小类)。演出时以堂会的大小,伶人出场也有多少,伴奏的乐器也会根据需要突出一二。
譬如这张赵伯驹《汉宫图》,其实表现的是南宋官宦府邸的一场小堂会。因为赵伯驹是宗室人氏,和孝宗(原名赵伯琮)同一辈分,赵伯驹借“汉宫”之名作画,也是为了避免宗室的奢侈之嫌。
在这张图中,伶人十二个,乐器只有八种。当时以乐器相称伶人,也叫“色”,图中依次排列为:1洞箫(箫色的一种),2腰鼓(鼓色的一种),3、11笙色,4、9、10排箫(箫色的一种),5杖鼓(鼓色的一种),6拍板色,7、8手鼓(鼓色的一种),12觱篥(音bì lì)色。
觱篥是胡人传入的吹奏器,比洞箫要短,内有簧片,一端有类似小喇叭口,出音嘹亮悠远,适合喜庆表达。南宋的官家教坊,优伶有五百多人,仅觱篥色,有七十四人,仅次于笛色。可见,有这两种音色的演出,喜庆元素较大。
说到大型演出,无论南内(凤凰山皇宫)还是北内(德寿宫),阵容往往很大。一旦优伶不足,可以从别处调动,有从“衙前”班调动,也有从瓦舍调动。不少优、伶身兼双艺,可临时转换,也有邀请自由职业者的。
赵构禅位,在德寿宫享老,成立了一个“仙韶院”。演出时,也临时借调优伶,偶尔还有龃龉产生。《齐东野语》说到:仙韶院有一个“善歌舞、妙音律”的菊夫人,因为受到冷遇,一气之下出走,被宦官陈源奇货可屯养了起来。果真,当太上皇赵构想起菊夫人,又出重金找了回来。
“仙韶院”的优伶年纪一大,准许出去嫁人。有位张氏出嫁后,因新手不得赵构心意,张氏又被诏了回来。没几个月,张氏肚皮大了,太皇太后吴氏很大度,留她做了产。于是,一个父姓杨的女婴就生了下来。德寿宫内长期冷清,有一个婴儿,太皇太后相当欢喜。
女婴长大,情窦初开,和常来德寿宫的毛头小伙子赵扩好上了。赵扩后来当了皇帝,就是宁宗,杨姑娘也就成了杨贵妃。杨贵妃最终绞尽脑汁登上了皇后宝座,还杀了权倾一时的韩侂胄,史称“开禧之变”。一个伶人的后裔,居然改变了宋、金第二次的战、和走向。
要说太上皇健在时,南内的演出阵势不敢超越北内。太上皇一驾崩,规矩没了。《武林旧事》说到:理宗正月初五的天基圣节,也就是皇上寿诞演出,阵容盛大,一次性到场优伶三百多人。
演出以“盏”计算,相当如今的场次。有乐器独奏、群奏十三盏,歌舞十盏,配乐演出二十盏,一共四十三盏。
乐器类十三盏中,除了第十三盏是合奏,其他独奏。第一盏伶人王恩觱篥独奏“万寿无疆”。要晓得,当时现场有觱篥“祇应人”三十二名,可见王恩的演技十分了得。第二盏伶人周润笛子独奏“帝寿唱慢”。第三盏是伶人侯璋笙独奏“升平乐慢”。第四盏是方响独奏“万方宁慢”。如此独奏曲子,支支以“慢”为名,可见南宋中期,大抵以慢生活见长。
还值得一说的是配乐演出二十盏。譬如第四盏,琵琶独奏“高双调《会群仙》”之后,是余胜的方响独奏《玉锦春堂》。这两首曲牌,如果填上词,可以由楚楚动人的优人边舞边唱。不过,在琵琶和方响的乐器声中,上场的却是何晏喜等伶人的杂剧《杨饭》和《四时欢》。
南宋的杂剧,从内容看,应该是杂耍、撮弄(小段子)、厮扑、筑球、百禽鸣之类。在悠然如罅隙之光的配乐声中,舞台声情并茂,类似如今的“春晚”。不过,南宋一百五十年,其杂剧形式,完全与南北对峙的金国大不同。
后人往往将《窦娥冤》《西厢记》等院本杂剧归入元朝,但是,在南宋灭亡的1276年之前,关汉卿已在北方有过不少院本杂剧的创作了。一本《窦娥冤》,如同话本小说《水浒传》,其最终的成熟,经过了几十年的打磨。《西厢记》也是,最初的作者是董解元,至少在1220年以前,就以搊(音chōu)弹词的形式出现了。
院本杂剧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大多表达的是对苦难和压抑的由衷倾诉,需要故事的连续性和对情节细致入微的刻画,层层推演到底。或许,当年的临安开放平和、丰衣足食、小富即安,产生不了如北方那种忧愤出巨作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