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德育 润心赋能
2022-03-11季敏
【摘 要】温暖德育是融合了关怀教育理论和情境德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德育理论。温暖德育不仅强调把德育放到有意义的情境中,更需要班主任在具体情境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可以创设德育情境,用知心围绕学生,彰显德育的温度;构建关怀关系,让学生在温情的氛围里展开有效对话,彰显德育的深度;重视价值引领,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彰显德育的厚度。
【关键词】温暖德育;情境德育;关怀德育;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5-0035-02
【作者簡介】季敏,江苏省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德育处副主任,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关怀教育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联系。道德的根源是爱,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动机、需要、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关怀德育注重人性化、情感性,注重培养能适应社会、懂得生活的人。
温暖德育理论是融合了关怀教育理论和情境德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德育理论。温暖德育强调把德育放到有意义的情境中,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反思自己的生活,镜观他人的生活,参与群体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更要求班主任打造具有个性化和温暖性的德育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涵养积极的情感和优秀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情境创设,彰显德育的温度
温暖德育根植于关怀德育理论,运用情境德育模式,以温暖的关怀为核心,以温暖的情境为方式,营造具有现场感的教育方式和充满关怀的情境氛围,在宽缓和柔中体现教育的精神温度。在具体、真实的德育活动中,温暖德育注重培养个人的自身观念和独特发展模式。班主任在具体的情境德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性,给学生提供有维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发展空间。
暖心赋能的育人方式借助班集体这个具体情境,开展学生全员参与的班级活动,创设和谐、友爱、有温度的氛围。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生长动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温暖的施予者和接收者,让学生对班级充满归属感和认同感。班主任在温情脉脉、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受用终身的温润品格,促进其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
张兴立老师深谙温暖德育的育人方式。不管是在室内开展心理课程或是主题班会,还是在室外进行“一举夺‘葵”等心理团辅活动,他都主张沉浸式学习体验,知学生心理而不教条化,把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和德育说教变成一系列有趣的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是一种有维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温暖德育模式的体现。
二、关怀构建,彰显德育的深度
温暖德育的核心是建立关怀关系,形成温暖情境。情感作为建立关怀关系的纽带,是人对实际事物的认识,是对自身需求和实际事物的反映。所以,关怀关系必须使情感一致,才能有效缩短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的距离。而情感是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道德理论的对话和双方的情感体验需要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和进步。
在进行德育活动时,班主任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有效融合,进而加强德育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建立情境时,把情感渗透到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有效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自由的过程,是一种双向、动态的建构过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和老师、同学进行对话,彼此间互相关注,加深了解,形成有温度的对话,进而达成建立关怀关系的目的。
张兴立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专属于班级的发展规划,在师生、生生间建构有效对话,激励学生自发投身到温暖班集体的打造当中。这样的对话不仅有范围、有效能,更注重学生的个体价值,让学生的自我特性在彼此交流中进一步融合到集体中。
三、价值引领,彰显德育的厚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心理学明确提出,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道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而“价值”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其产生不仅是主体在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更是主体自主思考和实践的产物。张兴立老师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以情动情、以情传情,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走向积极、正面。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感染下,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进而加深自我认知。
凯洛夫直接表明:“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张兴立老师正是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爱国主义社会实践。他在具体的情境中,用高站位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正向激励,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关照学生的心怀家国站位的建立,让德育活动变得有温度、有力度。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雪戴锐.德育情境创设的若干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1998,(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