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班级生活中增强儿童集体归属感

2022-03-11张传安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归属感

【摘 要】儿童在学校以群体为单位学习和生活,班级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前提。儿童对集体的认同与个体认知、他人的评价导向和班级文化氛围有关,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优化班级教育评价机制,突出集体价值的引领,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场。

【关键词】班级生活;归属感;集体认同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5-0057-03

【作者简介】张传安,江苏省连云港市宋跳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副校长,高级教师,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教师。

归属感是个体对所在群体的一种依恋、认同和维系,有“归于、属于某种事物情感”的意思,这是一种隶属于社会文化的心理范畴,是客观世界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变量物质。班级归属感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在思想、情感、心理上的认同和信赖。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意识、良好的活动参与习惯和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他们会以自己所在集体为荣,并乐于为这个群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儿童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更不具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判断和選择能力,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和影响,也会造成儿童的班级归属感不强。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优化班级教育评价机制,突出集体价值的引领,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场,在班级生活中增强儿童的集体归属感。

一、共情陪伴:树立儿童正确的身份认同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陪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作用,家校联手、共情陪伴,帮助儿童明确自我与集体的关系,明确自我的身份定位,享受集体生活。

1.榜样引领,激发儿童精神认同的内在动力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精神思想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思想决定其外在行为表现。

班级生活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寻找榜样示范。古今中外的杰出名人的身上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或面对挫折坚韧不拔,或是为梦想矢志不渝,这些都是学生人生成长的优秀代表,也是学生过好集体生活必备的品质。教师在日常班级生活中,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动力。

2.教师示范,指引儿童行为认同的外在方向

儿童善于模仿与学习。小学阶段的儿童对教师有天然的亲昵感,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评价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标准。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儿童提供行为发展的准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积极健康的人生方向,如推荐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为学生创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探讨何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师应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指引儿童外在行为的发展方向。

3.家校合力,净化儿童身份认同的客观环境

每一个儿童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教育引导对儿童的身份认同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了解每个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言谈喜好等,这样在教室文化建设及安排座位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教师也应该及时将儿童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协同教育,净化儿童身份认同的环境,引导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帮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我。

二、评价多维:培养儿童良好的参与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育形式也发生着变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班本文化,在不同的班级文化之下,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机制也应做相应调整,引领学生理性地看待班级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1.多元化评价,拓宽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经度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儿童在找到班级“归属感”后,往往更乐于参与班级生活。如果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能够从多角度给予儿童肯定,就拓宽了他们找寻理性班级生活“归属感”的路径。

班级中事无大小,都关乎班集体的发展,生活中事无巨细,都关乎儿童的成长。教师应该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不同的儿童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在学习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教师要从学习的角度对他多加肯定,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培养;对于爱劳动的学生,要侧重劳动方面的评价等,肯定学生每一个做得好的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可以在生活与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找到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而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

2.过程化评价,提高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质量

班级生活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儿童的价值认知,通过持续不断的过程性评价,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组织儿童参与班级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儿童的行为表现。例如:在一些体育竞技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在比赛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观;当儿童遭遇人际矛盾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观;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需求,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等。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判断力,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质量。

3.目标化评价,唤醒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热情

儿童天性好奇,但缺乏恒心与毅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领者,应该为学生制订阶段性的小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融入班级生活的热情。班主任可以设计积分卡,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制订积分规则,学生每达到其中的一项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当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从老师那获取奖励,比如可以许愿调座位、和老师分享一个秘密、申请一次免写作业的特权等等。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往往会更积极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

三、价值导向:重构儿童理性的班级生活

1.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儿童积极健康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社会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班队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微型辩论会,引导学生在辩论中认识生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提升儿童辨析是非的能力,也可以組织学生自己寻找辨析的话题,分小组进行辨析。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就不会轻易被不健康的思想误导。

2.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教师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班级生活中,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班级的板报、墙报、图书角等,为儿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依托校级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景点,用家乡的名人事迹激励儿童成长。教师可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比赛,让儿童在分享表达中汲取丰富的成长营养,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3.丰富优化班级文化生活,构建儿童客观公正的价值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元的班级活动,帮助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构建客观公正的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对班级事务的看法。低年级学生年龄最小,教师应充分尊重、合理引导;高年级的学生慢慢有了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人选择和价值取向,但对于错误的价值认知应及时纠偏。班级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能让儿童养成客观公正的价值观,有效地规避儿童在班级生活中“归属感”缺乏现象的出现。

阿德勒说:“人人都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归属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总之,班主任要通过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引领儿童找寻存在的意义,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51-54.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曹晚红,魏雪萍,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归属感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社区公园归属感营建要素研究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止勘集团工会: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当代大学生归属感困境与文化价值观重构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