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F-FDG PET/CT和钼靶摄影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转移的比较

2022-03-11蔡玲李晶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腺体浸润性淋巴

蔡玲 李晶*

作者单位:311100 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蔡玲 )310009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晶)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1],我国发病率也逐年升高[2]。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可以肿瘤分期前移,提高治愈率。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是乳腺癌最常见的播散通道,其转移状态对乳腺癌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钼靶摄影、超声等常规影像技术是评估乳腺癌及ALN 转移状态的主要手段[3-4],但缺乏对肿瘤代谢功能信息的评估。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功能影像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5-6]。本研究比较18F-FDG PET/CT 与钼靶摄影对乳腺癌及ALN 转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9 月至2020 年11 月间在本院收治的70 例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80(52.04±11.27)岁。纳入标准:①术前接受PET/CT 和钼靶摄影;②均接受病理活检证实;③自愿进行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检查前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②病理或影像资料不全;③不愿进行本研究。

1.218F-FDG PET/CT 采用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Biograph mCTx 型PET/CT 扫描仪。18F-FDG 由日本住友重机械株式会社HM-12 型医用回旋加速器及其F100型合成模块自行生产。检查要求患者禁食6 h 以上,空腹血糖在11.1 mmol/L 以下。静脉推注18F-FDG,注射活度为3.70~7.40 MBq/kg。安静休息45~80 min 后,饮水充盈胃并排空膀胱行PET/CT 显像。先行CT 扫描,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采用CARE-Dose4D 技术,层厚5.0 mm。再行PET 扫描,使用TrueX+TOF 后处理算法进行重建图像。

1.3 钼靶摄影 采用HOLOGIC 公司Selenla 型数字X线乳腺摄影。患者常规摄影前,先进行乳腺视诊及触诊,确定肿块位置、大小、质地和活动度。再做双侧乳房头足位和内外斜位摄影,必要时加摄侧位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

1.4 图像分析 PET/CT 和钼靶图像分别由2 位核医学医师和2 位放射医师阅片评判病灶良恶性,若有分歧需讨论达成一致。核医学医师视觉观察乳腺病灶及ALN 的放射性摄取分布及形态学变化,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肿瘤在骨骼、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的转移状况。对无法穿刺活检的转移病灶,结合其他影像资料和随访情况确定病灶性质。放射医师视觉观察记录乳腺类型、腺体结构、乳头、皮肤、病灶位置、大小、密度、边界、有无钙化、钙化类型及ALN 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征象,并依据美国放射学会发布的乳腺影像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指南进行分类[7]。以BI-RADS 0~3 类定为良性病灶;以BI-RADS 4~6 类定为恶性病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统计PET/CT 和钼靶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和ALN 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用配对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本研究70 例乳腺癌患者共发现72 个乳腺病灶。包括34 个浸润性癌、25 个非特殊类型浸润癌、4 个浸润性小叶癌、2 个浸润性导管癌、2 个大汗腺癌、1 个导管原位癌、1 个化生性癌、1 个导管内癌、1 个髓样癌、1 个导管内乳头状癌。70 例乳腺癌患者中41 例行同侧ALN 病理活检,发现30 例恶性,11 例良性,共检出142 个淋巴结,其中44 个发生转移。

2.218F-FDG PET/CT 和钼靶摄影诊断结果 72 个乳腺癌病灶中,PET/CT 发现71 个乳腺癌病灶均有异常放射性摄取,SUVmax 为(10.36±5.93);1 个假阴性病灶为浸润性小叶癌,大小约8.0 mm×4.0 mm,呈弥漫性致密影,未见异常放射性摄取。以SUVmax 为2.5 作为高低代谢摄取界值,只有3 个低代谢恶性病灶,分别是2个浸润性癌和1 个大汗腺癌,均呈弥漫性片状分布,病灶最大长径分别为21.0 mm、19.0 mm 和10.0 mm。而钼靶摄影根据BI-RADS 分类发现60 个乳腺癌病灶,诊断为18 个BI-RADS 4B 类、22 个BI-RADS 4C 类、17 个BI-RADS 5 类、3 个BI-RADS 6 类;12 个假阴性的腺体类型为5 个致密腺体型、6 个多量腺体型、1 个中等量腺体型。BI-RADS 诊断为9 个BI-RADS 0 类、2 个BIRADS 2 类、1 个BI-RADS 3 类。9 个BI-RADS 0 类乳腺病灶需要进一步评价,分别为4 个非特殊型浸润癌、1 个浸润性小叶癌和1 个大汗腺癌,均呈稍高密度不对称片状致密影;1 个髓样癌和1 个浸润性癌,呈散在点状钙化,占位不明显;1 个导管内乳头状癌,呈腺体结构扭曲。PET/CT 和钼靶摄影对乳腺癌病灶的灵敏度分别为98.6%和83.3%,两者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

以41 例患者单侧ALN 为单位,PET/CT 发现30 例恶性淋巴结均有异常放射性摄取,SUVmax 为(9.43±4.73);11 例为良性,其中9 例未见显像,2 例假阳性淋巴结的SUVmax 为(2.08±0.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而钼靶摄影有16 个假阴性和1 个假阳性。PET/CT 和钼靶摄影对ALN 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81.8%、95.1%和46.7%、90.9%,58.5%,两者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ET/CT 还发现32 例乳腺癌患者有远处病灶,其中锁骨区淋巴转移17 例(病理证实5 例)、骨转移11例(病理证实1 例)、纵隔淋巴转移8 例、颈部淋巴转移7 例(病理证实2 例)、内乳淋巴转移7 例、肺转移5 例(病理证实2 例,其中原发性肺癌1 例)、肝转移3例、胸肌间淋巴转移3 例、脑转移1 例、胸壁淋巴转移1 例、腹膜后淋巴转移1 例、胸膜结节转移1 例、腹股沟淋巴转移1 例、肾上腺转移1 例(病理为肾上腺瘤)。

3 讨论

18F-FDG PET/CT 利用糖酵解代谢在恶性肿瘤细胞比正常组织细胞旺盛的特点,并可以通过SUVmax 等代谢参数特异地反映肿瘤内的代谢情况,早期进行肿瘤良恶性诊断[8]。本研究PET/CT 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较高,且大于钼靶摄影,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病灶的SUVmax 均较高,与以往报道相似[9-10]。提示18F-FDG PET/CT 和钼靶摄影均对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灵敏度。影响PET/CT 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本研究PET/CT 未检出1 个假阴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灶,病灶较小且放射性摄取不明显,但钼靶摄影见局部腺体结构扭曲,BI-RADS 5 类。钼靶摄影具有性价比高且易操作性等优势,适用于诊断不伴肿块、以簇状微钙化为唯一征象的早期乳腺癌[11],是诊断乳腺疾病常规影像技术之一。但其对致密性、多量腺体型的乳腺缺乏天然对比,易被重叠影像掩盖,易出现假阴性诊断。本研究钼靶摄影共发现60 个BI-RADS 4B~6 类病灶,提示BI-RADS 4B 以上的病灶恶性可能性较高。未检出12 个假阴性病灶的乳腺腺体型多为致密腺体型和多量腺体型,其中9 个诊断为BI-RADS 0 类,需要MRI 等影像技术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度[12]。

PET/CT为乳腺肿瘤的ALN转移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研究显示PET/CT 对ALN 转移诊断准确度大于钼靶摄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N 转移组的SUVmax大于未转移组。提示18F-FDG PET/CT 对ALN 转移具有更好的诊断准确度。SUVmax 作为半定量指标,可以提高PET/CT 的诊断效能。PET/CT 对18F-FDG 摄取不明显的微小淋巴转移存在一定假阴性,而部分炎性病变或生理性代谢活跃组织也可使18F-FDG 摄取升高,造成假阳性诊断。本研究PET/CT 未发现ALN 假阴性病例,有2例假阳性病例中有1 例是炎性病变。除了能够探查乳腺癌及ALN 转移情况外,PET/CT 在探查远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PET/CT 发现32 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淋巴结、骨骼、肺部、肝脏等67 处远处病灶,使临床分期更为准确。

猜你喜欢

腺体浸润性淋巴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浸润性肺结核临床治疗转归与MSCT特征变化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