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建筑发展策略研究
2022-03-11刘英赫
刘英赫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1 引言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它与城市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建筑是城市的另一张名片,在中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神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视图书馆建筑的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图书馆建筑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与品牌符号,建设大型公共图书馆成为当今国内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潮流[2]。例如,上海图书馆东馆建设是上海实施“文化东进”战略、“一轴双心”城市文化新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与周边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展览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共同组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集聚区。广州图书馆则是在选址的过程中就考虑到了建设现代化新城市中心的需要,与同为标志性建筑的西塔、东塔、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以及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广州市最大的市民广场共同形成“城市客厅”。
同时,作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也在不断延伸,图书馆被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市民大书房”“第三空间”,既是基本和必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场所[3]。近年来,图书馆的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对馆藏文献的利用经历了以藏为主、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发展历程[4],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文献信息藏阅空间,而是更加强调服务效能的提升,致力于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场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娱乐休闲空间。部分图书馆积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在创客服务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通过多种形式为创客提供支持和服务。如深圳图书馆[5]、成都图书馆[6]、长沙图书馆[7]等推出了创客服务,建设有不同类型的创客空间,为鼓励和支持公众的创意活动、培育创客精神,推进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都表明随着社会环境和图书馆业务的发展变化,图书馆建筑功能在持续拓展,以不断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所需。
2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图书馆建筑发展实践
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以绿色、智能、安全为主题的智慧城市建设迅速开启。截至2018年11月,我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0%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7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8],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要求和主要特征。图书馆建筑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的要求密切相关,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1 我国图书馆建筑发展概况
2.1.1 图书馆建筑总体面积大幅增加
“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安排4.8亿元,补助全国1 086个县级两馆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为解决县级两馆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中央财政在2009年至2012年,对全国面积未达标的县级两馆修缮给予资金补助,使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9]。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公共图书馆馆舍条件大为改善,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平均每馆房屋建筑面积以及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等大幅增加。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为1 699.67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 101.47万平方米,增长184.1%,如图1。
图1 2000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情况
2000年平均每馆房屋建筑面积为2 236平方米,2009年为2 984平方米[10],至2019年,该数值已经提高到5 318平方米;2000年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47.3平方米,至2019年,该面积为121.4平方米,增长156.7%,如图2。
图2 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情况
2.1.2 图书馆建筑单馆规模不断扩大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多数图书馆对馆舍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对全国82家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进行的调研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中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在建筑规模上,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平均水平。省级公共图书馆中,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包括已完成项目和在建项目)在10万平方米以上,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9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其他省级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基本都在3万平方米以上,少数几家是2万平方米的规模。副省级图书馆、省会城市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也日渐扩大,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中,广州图书馆建筑面积为9.8万平方米、深圳图书馆建筑面积为4.9万平方米,2013年立项的深圳第二图书馆设计面积为6.9万平方米。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8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当前在建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设计面积近1.6万平方米。
表1 2000年以来部分图书馆新建项目建筑规模一览
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25732 2006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诚毅图书馆)建设工程 59968 2017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工程 5031 2000福州市图书馆 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58000 2016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96247.47 2019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62000 2002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省会文化艺术中心(济南市图书馆)工程 40593 2013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续建工程 12129.50 2012郑州图书馆 郑州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郑东新区) 72095 2012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102300 2012武汉图书馆 武汉图书馆新馆工程 32975 2000长沙图书馆 长沙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31314 2014广州图书馆 广州新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98177.84 2012深圳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建设工程 49589 2006深圳第二图书馆 69012 在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建设工程 23506.83 2018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建设项目 31500 2014南宁市图书馆 南宁市图书馆新馆项目 36127 2018重庆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50381 2007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52000 2015成都图书馆 成都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19873 2004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 47000 2000西安图书馆 西安图书馆建设工程 14366 2000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33242 2008乌鲁木齐市图书馆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工程 11490 2005
2.2 发展特点
2.2.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精神需求,以人为本,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营造舒适的空间感和人文氛围,是现代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要求,一些图书馆将“人文关怀”作为设计特色,提高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创设大量交流和分享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交流。例如,深圳图书馆从满足读者切实需求出发,遵从平等、开放的服务理念,采用全开放、大空间、无间隔的空间设计,文献资源分布科学,布局合理,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便利[11]。此外,图书馆建筑还注意满足城市不同群体的现实需要,尤其注重加强对老年人、少年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关怀,规划专门的服务空间或者设置专门的服务区域,提供特定的服务资源和设施,创设亲和、无障碍的阅读和服务环境,如重庆图书馆设有“视障阅览室”,还配备了盲文书刊、音频资料借阅服务,提供盲人专用电脑、书刊放大器等设备,供视力障碍人士使用[12];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开放时,增设了幼儿、青少年、残障人士阅览室、专家研究室等空间,为不同类型读者群体提供关怀和服务[13]。
2.2.2 强调建筑形象,展现标志性和时代性
建筑形象是指建筑物的内外观感,它与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共同构成建筑的三个要素,建筑功能是基础,建筑技术是手段,建筑形象是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的综合反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图书馆建筑作为城市中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独特的建筑标识性功能和文化象征性含义,其建筑形象需要体现标志性、时代性。近年来,各馆都意识到图书馆建筑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性格与特征,展现着相应的时代特色,因此高度注重自身建筑形象。南京图书馆新馆由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师受南京“明城遗迹之启迪,明城残垣之照示”,将“现代钢格”与“城墙遗韵”融为一体[14],既体现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强烈的现代感,主立面气势恢宏,中间顶部镂空形如眼球,意为用眼睛去阅读,当知识积累深厚,就会“智慧洞开”,这种象征性表达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和时代性。黑龙江省图书馆新馆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启发,建筑形象上采用船形外观,运用几何形体调度组合、曲线与直线交织形成新颖生动的形态,寓意为乘新时代的“文化方舟”游信息海洋[15]。
2.2.3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浪潮深刻影响了图书馆建筑领域,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的枢纽被推向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交锋的前沿[16],我国图书馆界抓住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及时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十三五”以来,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积极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图书馆建筑空间进行赋能,以提升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综合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广播系统、门禁监测系统、集成电话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网络远程服务系统、红外探测系统、自动灭火喷淋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17],对有关设备采取自动监控,消防、安防设施以及扩音、有线电视等综合布线都贯彻了智能化的需求,实行楼宇智能化管理。苏州第二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等建设智能立体书库,提供文献保存、共享、调配以及数据管理等全智能化操作,实现图书的高密度储存和高效利用率,为读者带来更便捷的借阅体验[18-19]。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对新馆进行科技赋能,利用RFID、感应侦测、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出馆即借、入馆即还、借阅零停留,成为全国首家应用基于高频解决方案无感借阅通道的图书馆[20]。
2.2.4 注重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图书馆广受关注
绿色、生态建筑是近年城市建筑发展的一大特色,图书馆建筑也遵循着这一发展方向,注重与周边环境、自然和光环境、交通环境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节约能源,降低对电、水等能源的消耗,提升自然光的利用率,增强自然通风,确保有效节能;另一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图书馆建筑设计、建造及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一期项目是低能耗建筑应用示范工程,采用低能耗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物节能保温效果明显;外墙窗扇全部采用外推方式,扩大自然风的流量,春、秋、冬三季可以不开空调,采用全面的自然通风;照明方面,使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为路灯、读者活动场所、书库及行政业务用房提供照明电源;此外,还积极利用雨水集蓄和回用技术,做好雨水回收,收集建筑屋面雨水及硬质地面雨水,经处理后用于卫生间冲洗和园林绿化灌溉等需求[21]。浦东图书馆新馆建筑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主张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具体措施上,建筑采用整体集中的布局形式最大限度节约了占地,使得大部分基地可以被还原为绿色植被;简洁严谨的六面体造型可以减小体型系数,实现围护结构良好节能效果;墙、板、柱尽可能使用清水混凝土,表现建筑朴素天然的品位,节约了大量装饰材料;东、西立面外循环双层呼吸式幕墙及竖向石材百叶遮阳系统发挥了较好的节能防眩光效果[22]。
2.2.5 秉持开放建设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设计理念是图书馆建筑的灵魂,它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环境的影响,与城市的发展定位、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密切相关。遵循开放多元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图书馆建筑发展的时代要求。新世纪以来,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图书馆除了文献借阅之外,还提供讲座、展览、培训、论坛等多样化服务,因此具备开放、灵活的空间形态成为现代城市中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开阔的空间形态有利于增加空间的使用层次,促进读者交互行为的发生。同时,伴随中外建筑界的交流逐渐增多,图书馆建筑的开放建设理念也在不断扩展,国外建筑师开始参与我国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一些国内图书馆建设工程,面向全球公布设计招标公告,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机构投标。近年来,我国许多图书馆建筑由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联合设计完成,如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苏州第二图书馆等都是中外双方建筑设计机构共同设计完成的代表性作品。
2.3 发展模式
2.3.1 “主动型”:迎合城市发展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一些主要城市都制定和发布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护人文历史环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其建筑规划和设计要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服务城市发展,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从“滨海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一定位出发,设计打造了可用的“书山”和可看的“滨海之眼”,将图书馆的公共性发挥到最大程度。该馆荣登美国《时代周刊》“2018年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榜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范例[23]。温州市图书馆积极响应温州市“十三五”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公共阅读新空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百余家“城市书房”,已成为温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新的文化地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24]。
2.3.2 “被动型”:服务城市文化发展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形象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当前,许多城市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布局规划,统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和活动空间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代建制”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应运而生,即城市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建设,建设完成后交付有关单位使用。例如,江西省委、省政府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提高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南昌城市空间布局着眼,新建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组成江西省文化中心。该项目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指挥、统一代建、分馆立项、分馆施工”的方式建设[2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强、内容最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已成为展示江西历史文化的地标建筑。太原市图书馆也是通过“代建制”改扩建而来,政府“代建制”保证了政府投资效能及工程施工的专业化。太原市图书馆则主导设计、功能布局及内外空间建设,太原市图书馆与周边的山西博物院、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太原市电视台、教育电视台、滨河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共同组成太原市新的文化中心。
3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图书馆建筑发展提升路径
3.1 强化规划发展定位,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支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涵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全过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文化资源发挥更大效益,通过文化来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和发展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要置身于城市发展的大局之中,强化发展规划,明晰发展定位,助力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
3.2 突出文化服务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图书馆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空间设计、功能布局等持续优化。一些图书馆基于自身的建筑特色已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有效迎合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文化空间、树立城市形象的要求。文化地标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品格和精神,在满足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条件的基础上,应将突出文化服务功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图书馆建筑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在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打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空间的同时,应全方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文化地标”。
3.3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图书馆资源、服务、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推动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城市公共建筑,它涉及功能分析、业务布局、空间处理、结构选择、设计理念和整体造型等众多方面,这离不开标准的支撑与规范。图书馆应结合其业务发展实际,完善现有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开展图书馆空间效能评估,包括功能布局安排、空间利用情况、建筑使用价值等,科学评估图书馆建筑实际发挥的效用,推动形成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为图书馆建筑良性发展创造条件,进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3.4 建设图书馆智慧楼宇, 驱动智慧城市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意味着智慧图书馆建设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图书馆智慧楼宇建设已是大势所趋,部分图书馆率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智慧楼宇是智慧城市的细胞,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建筑、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方面的先进科技相互融汇,发展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人性化等特点,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新型建筑。图书馆智慧楼宇、智慧空间建设有助于切实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普遍性、均等性、协同化。随着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更加智能、管理更加高效的线下智慧化阅读学习空间将得到极大普及,进而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来稿时间: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