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中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的关系

2022-03-11杜诗

上海工运 2022年2期
关键词:物质性精神性报酬

杜诗

“究竟是选择热爱的职业,还是选择赚钱的职业。”这一问仍然是职场中的母题,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背后,它真正要叩问的是——职场中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的关系。

二者并不二元对立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这个问题存在较为粗浅理解,习惯性二元对立的眼光,将浪漫与现实矛盾化。不论是从思想或是实践的角度,这种看法都是孤立且片面的。

在现代社会场景下的职业选择中“热爱”与“赚钱”,其本身就可以实现对立统一,且相辅相成。换言之,在理想状态下,一个人对事业的精神性认知,这种自我提供的能量是内在的驱动因素,用人单位根据我们的付出所提供的物质性报酬是外在驱动因素。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最终需要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甚至于突出精神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人将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提炼出持续的、稳定的快乐。

在弄清楚二者关系之前,先要明确二者的基本概念。精神报酬通常情况下分为三类:其一,劳动者自我价值认同,即从事的行业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其二,用人单位所展出的形象及企业文化,即领导的领导力和风格,优秀且落地的企业文化等;其三,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表达的重视程度和价值认同。物质报酬通常表现为两类:其一,实际到手工资;其二,配套福利待遇五险一金等社会性保障。据此,我们会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人的职业选择都可以通过对上述两个层面,五大类进行排列组合得出基本的原因。进一步来说,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大致表述出理想的职业选择所具备的条件,即精神性三大类和物质性两大类都具备。那么对职业选择的满意度也将随着条件的减少而降低。因此与其说职场中的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是相对立关系,不如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当精神报酬足够饱满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愿意自愿降低物质期待,究其原因在精神报酬中,劳动者最大的满足是对未来可能成为的自己的设想,它真正回馈的是劳动者对自身价值的期望和肯定,自始自终这种精神满足都承担着作为人的理想实现。在经济社会中,相较于精神报酬,物质报酬或许在一定的时间的语境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价值认同,且代表着劳动者的经济市场价值。不论是追求物质性还是精神性报酬,本质上都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换言之,在能力与欲望相平衡的情况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最难解决的是认知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现三种职业场景。

首先是精神报酬大于物质报酬的。这种选择往往会较大概率会出现在以下职业中,乡镇公务员、乡村教师、创业型公司或刚成立的奋斗型公司等。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价值往往是指向未来,或者说被承诺在未来。它并非停留于一时利益,而是认为现阶段的付出是为了以后更大的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是更大程度上个人价值的升华,也可以是将来某一天的物质和社会地位的获得。

其次是物质报酬大于精神报酬。这种选择往往会较大概率出现在带有销售性质、个体户、直播等职业中。我们往往会把价值的概念想得比较复杂,不论是理想还是欲望其实都是人们的价值显现,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在踏入社会时就以物质报酬为第一要义,那么精神性将自动推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或暂时性搁置。势必在选择时往往关注日收入,月收入,年收入等。

诚然,生活是复杂的,关注物质报酬对每一个需要承担生活开支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点,一个人仅仅只依靠物质报酬来驱动,意味着我们能抵达的天花板是有限的,作为有限性的人,或许作为人的提升会比赚多少钱更为重要。毕竟生活的真相是辛苦的,很多问题不是用来解决而是用来放下的。当我们选择放弃精神报酬时,大概率情况下我们放弃了潜力这一原动力。

最后,劳动者们最终都想要追求的一种情况,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二者平衡。这种选择可以出现在各行各业,它的根本驱动因素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性或精神性,而是自我认知与欲望的高度融合。通俗来说,即知足。这并不容易,除自身以外的外部问题往往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真正困难的是内部问题,即认知问题。如何从内部是认知与欲望达到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通关密码。所有的实体都会有保质期,货币也存在贬值的风险,外部世界常常变化,个人内部螺旋式上升发展才是抵御风险的关键。

“深入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就是澄明自己价值观的过程”

一次招聘中,与一位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令我印象深刻。

毕业生小A 对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的探索,是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不断调和改变的过程。小A 在研究生毕业后随即入职了一家企业的电商事业部,由于当时的面试官是这个部门的总经理,整个面试过程半小时,整场面试经理的提问及亲和的状态都给小A 留下比较深刻的好印象,所以在新一线城市税后工资微薄,且还需准备房租的情况下,他仍然择了入职。

入职以后小A 也确实全情投入到了工作中,他相信领导者,也相信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部门,因此愿意主动利用下班时间梳理自己的工作流程,使其工作变得高效,最大程度上为组织作贡献。事实证明,小A 确实在他工作负责的版块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这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他对领导能力和处事风格及对部门文化的肯定,即便薪水微薄,他也甘之如饴。

这份工作的成因是小A对这个单位精神报酬的认同,而这份工作的转折同样也因为他对组织失去了精神认同。在他入职半年时间内,部门陆续劝退了他们觉得业绩不好的同批校招生。按照小A的说法,领导层当初招他们入公司的时候,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希望让刚毕业的职场小白们自由发挥,但大多数职场小白在缺乏人带领的情况下,确实能力有限。直到一个业绩不错的大学生离职后,小A 也选择了离职。当精神报酬无法满足时,物质报酬也出现了不平衡,如果大家都被当作工具看待,那么这个工具也会想想自己到底在什么价位。“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好比是一对夫妻,任何一方过度付出,都会让天平失去平衡。”小A 说。

实际上,类似小A 这样的人并不少。在从事人力招聘工作中,有许多招聘人员向我反映,在职业选择中,他们十分非常重视单位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行政服务方面的效能,在深入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就是澄明自己价值观的过程。

职场中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最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平衡的,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以后,我们可以适当向内探索,去觉察自身与单位的价值的契合度,在契合基础上工作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将最终反哺我们物质回报,提升我们的价值。

换言之,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工作价值,使之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挖掘我们在精神报酬中的驱动力来提升工作,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

猜你喜欢

物质性精神性报酬
上下级工作场所精神性匹配与下级主动行为的关系*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医生的最佳报酬
关于消费者精神性概念的文献综述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新闻浮世绘